凈宗法師講故事之阿彌陀魚的故事
《阿彌陀魚》連環畫,畫得非常活潑生動,是臺灣的巫麗雪小姐畫的,特別有造型藝術,以下分故事和如何正確理解感應故事兩部分說明:
在執師子國(今斯裡蘭卡)的西南方,有一座荒遠的孤島,島上有五百多戶人傢,以捕鳥為生,他們從未聽聞過佛法,不知因果。她畫瞭三個人,拿瞭弓箭對著天上,這就是捕鳥的生活。
有一天,忽然有數千條大魚遊近海島,奇怪的是,它們好像都會講話,竟然開口唱念“南無阿彌陀佛”。在這裡她畫瞭很多魚張著大嘴,然後畫瞭魚泡泡,上面就寫瞭“南無阿彌陀佛”,畫面顯得也非常喜慶。
接著畫上有一些人頭伸在這個地方,眼睛睜得很大,代表很茫然,不知道世上還有這種魚,就姑且稱它們為“阿彌陀魚”。
這裡畫一個人在釣魚。如果有人跟著唱“南無阿彌陀佛”,魚就會靈巧地遊過來,念佛愈多,魚遊得愈近,即使捕殺它們,也絕不逃逸,念佛念得多,魚就圍著你轉,你就是抓它,它也不跑。
上面這幅畫,畫瞭人流著口水,把魚放在那裡烤著吃,據說念佛之後,烹煮起來的肉質更加鮮美。
有的人念佛少瞭,雖然也捕到魚,但是味道不好,所以她畫瞭幾個人歪咧著嘴,烤出來魚的顏色也不一樣,你看前面的魚是念佛念得多的,畫面上就是烤得金黃色的,念得少的魚烤得黑秋秋的,代表著味道不好。
全島的人因為太喜愛吃這種魚,傢傢戶戶紛紛跟著高聲念佛,為瞭好吃好喝,為瞭能多捕到魚,為瞭魚的味道好,他們就展開瞭念佛競爭。當然,他們哪知道什麼叫念佛,是為瞭捕魚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看畫上這些魚很喜慶,像飛機一樣在旁邊繞著飛。
這樣過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後來,那個最早看見和捕食這種魚的人壽命盡瞭,當初是他發現跟著念佛越多,魚反而跑來更近,他就抓一條魚回去,試吃瞭一下,味道不錯,他跟大傢一宣傳,大傢開始捕魚吃,鳥就很少捕瞭。這個第一個發現的人死掉瞭,按說這個人罪過多大呀,你是最早捕魚殺生吃肉的,結果呢?可是三個月以後,此人乘著紫色祥雲,放大光明,駕臨海島,你看畫面上,島上的人看見他都很喜慶:“哇,來瞭!”
當然,海島上的人不認識他,因為他是坐祥雲放光來的,他對大眾說:“我是過去捕食阿彌陀魚的老人,命終之後往生極樂世界瞭!”這對島上的居民來說,簡直是一個驚天消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頂多知道一個會念阿彌陀佛的魚。長者接著說:“你們知道嗎?那一群大魚其實不是真正的魚,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阿彌陀經》上說:“欲令法音宣流 變化所作。”不過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變的是鳥,在斯裡蘭卡的島上變的是魚,魚來瞭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法音宣流”,島上的五百戶居民就知道捕鳥,不知道佛法。“阿彌陀佛哀憐我們愚癡,以此善巧的辦法來勸進念佛。”不然用什麼辦法呢?現在有播經機、念佛機,那個時候又沒有,或找一位法師去,可能那個時候島上還很荒涼,沒有法師。所以阿彌陀佛變成魚,海裡有魚很正常,這些魚怎麼勸進念佛?它自己就念“阿彌陀佛……”,人也跟著念阿彌陀佛。
大傢問:“你怎麼知道這是阿彌陀佛變的魚呢?又怎麼知道你往生極樂世界瞭呢?又怎麼知道你是過去吃魚的那個長者呢?”他說:“你們去看看魚骨頭吧!”大傢一聽,全都去找當初舍棄的魚骨,一看,哪裡是什麼魚骨啊,片片皆是蓮花。我們在座的蓮友傢中,還有沒有全吃素的人,他吃瞭魚或肉的骨頭扔到地上,能變成片片蓮花嗎?咱們念佛這幾十年,咱們死瞭,這骨頭也不能變成片片蓮花啊。
見到這景象,所有人都大為感慨,這魚骨都變成潔凈、柔軟、芳香的蓮花瞭,蓮花是佛法的標志。於是,他們發願從此食素護生,專念阿彌陀佛,他們就有瞭善根瞭。他瞭解到:“哦!原來這些魚非凡魚、非等閑之魚,這是阿彌陀佛特別慈悲、憐憫我們,變成魚讓我們吃、讓我們殺。”他們心裡一感動,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是阿彌陀佛變化的,也不敢宰瞭,對不對?估計從這一天以後,可能海裡邊也沒有阿彌陀魚瞭,因為已經達到瞭教化的目的,他們要再去殺這些魚就有罪過瞭,那等於是殺阿彌陀佛瞭,是不是?他們不知道是阿彌陀佛變成魚,是善巧方便來度化他們,這樣吃瞭魚還有功德,沒有罪過,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瞭。現在知道瞭,故意去殺就有罪過瞭。估計從那一天以後,謎底一旦揭穿,戲就落幕瞭,這些人受感動,善根發露就素食護生,因為知道動物都有佛性,開始專念阿彌陀佛瞭,知道有極樂世界,所以,阿彌陀魚我們可以推理,現在肯定沒有瞭。
後來,居民一個個都往生凈土,百分之百都往生,因為他們隻知道一個法門,他們從來不知道雜行雜修,他們哪裡知道別的,就知道念阿彌陀佛,至於說更多的道理也不懂,聽聞到的都是專一的,這樣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所以,所有的人都往生到西方凈土成佛去瞭,整個島就這麼空瞭,沒有人瞭。
為什麼他們也能往生呢?他們沒有聽過法師講法,也沒有所謂的願生心,他們雖然念佛,也不知道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他們也不知道這是修行,他們也沒有什麼心中妄念不妄念,這些概念他們有嗎?他們沒有!什麼念佛要清凈心,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都是後面有人告訴你的。他們念佛的目的是為瞭往生嗎?他們念佛的目的是為瞭吃魚肉,他們念佛會念得多,是因為念得多,魚的味道越好,完全為瞭五欲之樂,為瞭世間的利益,但是即使如此,有沒有往生呢?往生瞭呀!
所以,第一個長者就先到極樂世界去瞭,我們從他的例子來看,他有什麼信願行嗎?沒有!他就是念佛成為習慣,這樣就必定往生。那麼他往生之後,再回來告訴大傢,他如果不回來呢,剩下的人也都往生,那麼為什麼回來告訴大傢呢?就是讓他們不要再造殺業瞭,即使他不回來,他能往生,別人也能往生,這是什麼道理呢?譬如火性能燃燒,水性能濕潤。火的性質就是燃燒的,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承認不承認,你隻要把打火機打開,點上樹葉就能燃燒,是不是?水就是滋潤的,你說我不相信,它還是能夠滋潤萬物生長。
這句佛號你有信願行,沒有信願行,你如果念佛成為習慣,成為自然,就像這個島上的居民,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然現前。就說每一法都有它的性,比如說火的性就是燃燒,水的性就是滋潤,名號這一法的性是什麼呢?就是使得稱念者必然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本性所決定的,所以,我們就不要擔心,它本性就是這樣,不隨著我們的想法決定:“我很虔誠、使勁地念,我念的功夫很好,它才有這樣的作用和功能。”不是!它本身就具有這種自然的功能和效果,我們隨順它這種功能效果就能發揮出來。
我們作為人道的眾生,為什麼要強調信願行呢?因為你的分別念太多瞭,你總是疑惑心特別重,像島上的居民固然沒有信願行,但是也沒有疑惑心,他們就是很天真的、自然爛漫,就是念佛成為習慣,如果我們各位既無疑惑心,也沒有什麼信願心,就會隨順這句名號自然的功能。但是我們不是,我們有一大堆的疑惑:“這樣能行嗎?這麼簡單!要怎麼樣才行。”為瞭破除我們的疑惑,歷代大德、佛菩薩就說要強調信願,信願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摧毀我們的疑惑,有個平衡後再念佛。
所以,按照善導大師的解釋,信願最後要歸到一向專念,就無所謂的信,也無所謂的疑,已經成為一個習慣就可以瞭。經中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像島上的居民念佛都能往生,我們各位念佛能不能往生呢?(眾答)能!名號自然有使眾生往生的功能,阿彌陀佛大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隻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被佛光攝取,往生極樂世界。隻要我們念阿彌陀佛,佛光就會照耀、攝取、護佑、安慰我們。當然我們可能不知道,但是時間長瞭就會發現“我生活好起來瞭,心情好起來瞭,身體好起來瞭,什麼都感到好,都順利瞭呀!”這就是佛光照耀的結果。
這一段故事的原文出自《三寶感應要略錄》,它是怎麼被知道的呢?這個海島非常遠,那時交通工具也不行,沒有飛機,原來有位大阿羅漢叫師子賢,他用神通到彼島就知道瞭,後來傳給我們。
我通過這個故事再講幾點,我們讀念佛感應故事,要有正確的理解:
第一點
我們要瞭解佛是無我、無為、無造作,他度化眾生完全是隨順自然,感應道交微妙,不著痕跡,所以,我們不可以事先要求佛,一定要做某種樣子的感應,那肯定是不靈的,太有人為的痕跡。佛內心是無我的,他怎麼能說:“哎呀!你考驗我,我就來顯示一下。”一般大神級別,尤其是附體之類的,為瞭顯示自己的能耐:“你要是拜我的話,我給你怎麼怎麼樣。”佛以無我的智慧絕對不幹小傢子氣的事。我們往往都是有“我”的心來規范和要求,這肯定不靈光。我們求佛可以許願,應該怎麼許願呢?可許則許!說“阿彌陀佛,我很愚癡,我有個想法,希望這份工作能搞到手,我多念佛,你讓我增長福報,能得這份活我就得,不能得也是一百分。”那我們就不會說:“我念瞭這麼多佛都不靈。”不是阿彌陀佛不靈,是你不靈啊。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是無為、無造作的。他不會說:“哎呀!好瞭,我一定給你。”如果你求什麼都按照你自己的想法,一定都靈的話,可能是不妙的,也可能感應來的是大仙等外道。
第二點
他人的感應也是我們的感應,為什麼呢?因為佛度眾生是平等的,十方眾生都是一樣,他沒有說對誰好,對誰不好。隻不過說這個人以這樣的因緣,對他是最好的,而且也是不落痕跡的。現在上海、青島都靠著大海,為什麼不能象那個海島一樣,也來很多阿彌陀魚吧!來不瞭,為什麼?因緣跟他們不一樣,當時那些魚來是不落痕跡的,現在來就痕跡太明顯瞭,所以隻要來的都不落痕跡;隻要有痕跡的,肯定裡面有問題。所以,我們要瞭解古人的、他人的、外國的所有感應,我們看到這個故事就要瞭解到,這也是我的感應,對我有啟發,才是我們讀念佛感應故事正常的思維。
第三點
我們不要盼望說:“你看,人傢念佛,什麼癌癥也好瞭;人傢念佛,阿彌陀魚也來瞭,這麼多感應,人傢都有,怎麼我沒有呢?”不要這樣想,如果你真念佛就知道,在你的周圍,天天都有很多微妙不可思議的阿彌陀佛感應故事,隻不過我們濁眼昏花、心智未明,不瞭解到底哪一件是,哪一件不是。其實我們隻要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天,都有阿彌陀佛的恩德存在,不然像我們這樣造罪造業的人,得九個癌癥給你拽走也正常,現在一個還沒有得著呢,不是感應是什麼?為什麼我們不認為是感應呢?這就叫作不落痕跡。佛的感應就是在司空見慣、正常裡面體現出來,因為現在是印刷、傳媒的時代,有播經機、念佛機,在當時那個島上就沒有。佛來度化我們,一定是以我們現有的資源,不落痕跡地來度化。
第四點
我們是要從這樣的故事,從特殊的案例當中悟到普遍的原理,才是我們讀念佛感應錄的正常思維,不要不正常地好奇說:“哎呀!他有這樣的魚,為什麼我那天抓的知瞭不會念阿彌陀佛呢?”通過一個特例是顯示什麼普遍的原理呢?就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不可思議,任何人稱念必得往生,即使為瞭魚肉味道好,抓魚更多,以念阿彌陀佛為業,也是正定之業。故事裡面說:“一渚漁人,耽嗜魚肉,唱阿彌陀佛名為業”,按說全島人為瞭魚的肉好吃,就以捕魚殺生為業,唱阿彌陀佛名,但是這樣也是往生凈土的正定之業,我們就要瞭解阿彌陀佛救度不可思議,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阿彌陀佛的救度我們無法想象,往生之容易、殊勝、高妙,這個阿彌陀魚的故事完全不足以形容其萬分之一。我們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嚇唬自己,“我這樣不行,我那樣不行。” 沒有那回事!如果通過這個具體的案例,瞭解到阿彌陀佛無條件的、不可思議的度化,我們心裡邊生大歡喜、生大安樂,別人的故事就是我們的,通過這個故事能安心,不是對這個故事好奇,然後心不平:“我更不安心,他有我沒有。”我們讀感應故事要有正常的理性思維。
第五點
佛度眾生一般是按照常規、常理。在現代,佛要不露痕跡地度化我們,一定是利用印刷、網絡、手機、播經機、念佛機,為什麼?這是我們現代人所熟悉的手段。常規的方法才是佛常規度眾生,假如沒有這些常規的方法,佛就會用特別的方法,但是這種所謂的常規和特別也是我們認為的,在佛那裡並沒有所謂的常規和特別,他都是平等的,他會自然而然的。所以,我們不要在這裡面找玄奇玄妙,這種常規反而比所謂的特殊案例,以我的理解,更加神妙不可思議,就好像隱身術一樣,大隱隱於市,可以不露任何痕跡,更加地微妙、超越,讓人事後才知道,不破常規而能度化眾生,就更加神奇。所以,慧凈上人對於我們學習法義說要平實、平淡、平常、平凡,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特例中回歸到平常,而保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第六點
為什麼他有特例,我就沒有呢?如果講特例,其實對於每一個人都是特例,因為這種情況對你最適合,那種情況對他最適合;如果講普通,每一個人都是普通。在佛的角度來看,對每一個眾生都是平等的。比如說這個島上的居民,為什麼別的島上阿彌陀魚就沒有去呢?也可能這個島上的五百戶居民前世跟阿彌陀佛結瞭什麼緣,我們不知道呀!阿彌陀佛歷劫以來度化很多眾生,這五百戶居民或許做過他的學生、或者做過他的弟子、或者做過他傢族的人,就是他們之間什麼緣分我們不知道,佛知道這種因緣情況下,變成阿彌陀魚來度他們是最好的,所以就化現成阿彌陀魚。對我們來講,可能這個時代的人,變成念佛機度化是最好的,就變成念佛機,所以佛法沒有什麼神奇,或者奇怪、奇誕、怪異、怪誕的地方。如果講奇妙,我們平常所遇到、所聽到的這句名號,我們見到的蓮友、見到的每一本書,都是奇妙甚深不可思議,並不是說一定要變成阿彌陀魚才奇妙,這就叫作大義無方,就是說沒有一個特定的思路。
就像太陽一出來就普照萬方,跟房間裡點小油燈相比,能一樣嗎?然後一個角落裡邊可能沒有光,你說:“太陽,你進去吧!”太陽突然拐個彎跑到角落去瞭,就有點怪瞭,但是你點油燈就可以把光送進去。佛度眾生就像太陽出來一樣普照萬方,我們每一個具體的人可能是點小油燈,我們會認為說:“你看,那裡面黑暗的角落,太陽不是照不進去嗎?我把小油燈端著就進去瞭。”反而會覺得油燈比太陽更靈光,我們有的人不瞭解佛法度眾生的弘大氣勢,他往往找小技巧的地方,就像小油燈一樣,認為油燈比太陽更靈,見瞭一個小小的感應就認為這才是靈的。如果沒有太陽會有油燈嗎?地球上的一切能源都來自於太陽,煤油也好、石油也好、煤塊也好、木材也好,如果沒有太陽的話,油燈也不會有的。所以,我們就要知道佛度眾生是這句名號,如陽光普照一樣。佛光普照中的這個感應、那個感應,都是油燈一般,我們念佛的人如果沒有任何感應,隻要這一聲名號,常年念成習慣,等於就在陽光之下,普照萬方的大感應,才是念佛真正的大感應、普遍的感應、平等的感應。至於說好瞭一個癌癥;或者變瞭一條阿彌陀魚;度瞭一個王呆頭,都是些小油燈,不是很大的感應。那麼為什麼把這些編出來講呢?因為我們這樣的眾生就好玄好妙,所以有時候也把這些集中在一起跟大傢說。其實對真正懂得感應的人來講,這些故事不用看瞭,我們念佛的當下就是最殊勝、最微妙的感應道交。佛也沒有什麼特意地安排,對佛來說一切都是正常、一切都是微妙、一切都是普通。
第七點
我們碰到這些事情,比如說阿彌陀魚的故事,或者“蓮霧、芋圓、豆腐”的故事等都是事實,你對於這些事實理解或者不理解,他怎麼這樣就能往生呢?這些本來就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隻要把事實接受下來就是大智慧,而且心裡邊一定會通達,不是說等到我們理解瞭再接受,古人也沒有必要欺騙我們。也不是我們要自己怎麼樣地理解,因為這一切事相的背後,有它甚深微妙的因果關系,我們不知道前因後果,頂多是根據我們所理解的佛法的普遍原理,給予一個自以為是的合理推斷,真正說起來,連真相的億萬分之一都想不到,就像我們曬太陽一定要爬到樓頂上嗎?在樓下面曬不是一樣溫暖嗎?有人說:“我爬到樓頂上,離太陽近一點,曬得更暖和一點。”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很愚癡,對佛法一點都不懂,就先接受下來,如同曬瞭佛法的太陽,然後我們使勁地理解:“哦,我懂瞭!”其實隻是爬到樓頂上,何必爬呢?躺在地上曬太陽,效果是一樣的。
這樣的感應事實,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你不用動腦筋去思維,你現在就可以接受佛的恩德,念佛的效果也是一樣的。有的人覺得讀瞭很多的經書,理解很多,講老實話,這個世間的人,最高智慧的人跟最沒有智慧的人比,就像三層樓的人跟樓底下的人一樣,站在我們凡夫的立場上說,他爬得好高,到三層樓頂上去瞭,甚至爬到那個小山坡頂上去瞭,比我高瞭很多。但是我們學佛的人,不是站在凡夫的立場上看問題,如果以太陽為標準,你在山頂上曬太陽跟我在山底下不一樣嗎?你在樓頂上是離太陽近一點,但是熱量增加瞭嗎?跟我在下面相比的差距,是距離太陽的億萬分之一,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在樓頂上的人感到熱量增加瞭,太陽不成瞭一個火把嗎?
如果以我們凡夫的智慧理解後,念佛把握就更大一些,那尊佛也沒有什麼好念的,他就像一個火把一樣,不可能以你凡夫的智慧、理解、修行,增加佛救度的把握,如果增加瞭就非常危險,就像我們烤火一樣,如果靠火盆近一點,就更溫暖一點,因為它是火盆,不是太陽。如果是太陽的話,不要說三層樓,增加三百層,甚至幾十公裡、幾百公裡、幾千公裡,光線仍然是平等一樣的,不然怎麼叫太陽呢?不成瞭傢裡點的電熱器“小太陽”,就不叫作太陽瞭,更何況阿彌陀佛是超日月光。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理解瞭經文,我們會講解、會修行、會打坐,好像我們感覺這樣把握更大,其實是非常危險,而不是把握更大。我們要知道佛的智慧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象的,也遠遠超過瞭所有念佛感應故事傳遞出來的真理信息。
因為佛所傳遞的真理的信息是完全的,我們隻能理解,或者隻能感受到億萬分之一,我們把這億萬分之一都當作佛法的全部,是太不足夠瞭,如果我們能夠完整地感受到佛法所傳遞的真理信息,完全不需要靠感應故事,因為我們生活的周圍點點滴滴都是。所謂“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就是阿羅漢、無生忍的大菩薩要體會佛心、佛智都如聾如啞,像生下來的盲人一樣。我們通過這些感應故事得到什麼結果呢?就是死瞭我們的念頭,一向專念,讓我們覺得佛法不可思議,而死絕瞭那種“一定要求某種感應,我才相信”的念頭,就達到效果瞭。如果通過讀念佛感應故事以後,把好奇心勾起來瞭,說:“怎麼我沒有感應,我也搞一個!”就還沒有達到效果,我們讀念佛感應是要回歸到佛法的教理,回歸到老老實實念這句名號,知道這句名號就像太陽一般,是最大的感應,那些具體的感應不過是油燈,這樣你才會老實、安定,才不會去尋奇求妙。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弘願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