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皇寶懺講的是什麼_梁皇寶懺各卷內容大意
懺文開篇先述寶懺名稱緣起,即梁武帝為超度皇後、消其業障而設懺法。後因夢到彌勒菩薩,感其慈悲精神,便以“慈悲”為懺法名稱,因此《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
彌勒菩薩本名“慈氏”,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慈”為首利益眾生,而觀世音菩薩則以“悲”來濟度眾生,因此在《梁皇寶懺》中,禮拜佛菩薩都是先拜“彌勒佛”,最後再拜“觀世音菩薩”,寓意慈悲具足,方得圓滿。
而以“慈悲”為名,更是勸勉佛弟子要在身語意中貫徹慈悲,如此可以“守護三寶,令魔隱蔽”接下來我們看各卷大意。
《梁皇寶懺》卷第一縱觀十卷懺文,以第一、二卷之內容最為關鍵切要,因此我們首重講一、二卷。第一卷主要分為三塊,即皈依、斷疑、懺悔。
○皈依
欲禮懺必先皈依。因世間萬事萬物皆遷流變化,在這往復變化中唯有佛法僧三寶可作怙恃,依之而能消除罪障、斷滅輪回。因此拜懺以皈依為首,是為禮懺者增長福德善根。
○斷疑
既已皈依,當信三寶,但世人多疑,因此不能盡信,使功德徒增損耗。對此佛教允許善信存疑,因為有疑,才會去進一步探尋真相,最終生起信心。
在這一部分,懺文列舉瞭多個“好人沒好報,惡人無惡報”等世人時常疑惑的例子,並以三世因果之法為眾斷疑,從而勸勉大眾“若欲得道,當依佛語”。
○懺悔
皈依、斷疑後便可以開始修行,而第一步便是“懺悔”,即懺悔過錯,再不復犯,從而去惡趨善、改往修來。關於懺悔,前回已述,此處不再多言。
《梁皇寶懺》卷第二既已經“懺悔”消除宿惡,當速修善法,以免惡業再起、苦難重演,因此第二卷主講“發心”,即“發菩提心”“發願心”“發回向心”。
○發菩提心
不要以為“發心”很難,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發心”,如:願一夜暴富、願找到好姻緣等等,但這些隻是凡夫心,依舊無法幫助我們從輪回苦難中解脫。因此,當我們懺悔惡業以後,就要發和佛菩薩一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
○發願心
發菩提心不光隻是嘴上說說而已,還要有切實的目標,這就是“發願心”,也即如何利樂眾生,我們所熟知的便有藥師十二大願、彌陀四十八大願、普賢十大願等。懺文中也勸勉禮懺者發下二十大願。
○發回向心
發心、發願後,還要把實際行願所獲的利益人天的功德全部回向給一切眾生,讓大傢能夠義氣遠離苦難,這便是“發回向心”。
《梁皇寶懺》卷第三、四限於篇幅,後幾卷我們略釋一二。第三、四卷總體類似,主要講述瞭六道中的種種果報。
一切眾生總是畏果不畏因,就好像貪官害怕法律的懲戒卻依然忍不住貪污受賄,就像吃食者也怕生病,但卻對存有隱患的野味敞開肚皮……
如是種種,不一而足,因此懺文先講述眾人所畏懼的“果”來警戒眾生,再舉例說明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最後誠祈諸佛菩薩度脫六道一切眾生、滅除六道一切眾苦。
《梁皇寶懺》卷第五、六第五、六卷主要講述瞭眾生因“心想顛倒”,總是“貪著世間”,但事物總共就這麼多,一方擁有的多,另一方就擁有的少,也就有瞭利益紛爭,結下怨仇。
第六卷中便具體羅列瞭結怨的因緣,並再次強調“懺悔”,令怨懟雙方都互相寬容、原諒,也就解怨釋結,化違緣為善緣。
《梁皇寶懺》卷第七、八、九雖然我們在這輪回中受苦無量、與諸多眾生結下怨懟,但我們生為人身也有許多值得慶幸的事,如未墮地獄、畜生道、可讀誦經典、可利益眾生等十種幸事。
第七卷便主要講述瞭我們的種種幸運與善緣,慶幸的同時更應心懷感恩。
因此第八、九卷便勸勉禮懺者對於那些曾護佑加持我們的護法龍天、此生及過去生的父母師長等,通過代他們禮拜諸佛菩薩從而為其祈福,並再次將禮懺功德回向眾生。
《梁皇寶懺》卷第十在最後一卷中,進一步教導禮懺者菩薩的回向法門、勸勉其發六根願。
因為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雖然是罪惡造業的源頭,但同時也是締造善業的基礎,故懺文中如是寫道“眾惡所起,皆緣六根,是知六根眾禍之本。雖為禍本,亦能招致無量福業。”
縱觀十卷,其以皈依為入門,以懺悔來斷惡,以發心發願為修善培福之核心,以回向為利益一切眾生之行門,逐漸培養禮懺者大乘菩薩的胸襟,並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廣結法緣,從而使歷劫罪垢得以消除,終獲清涼。
原文標題:誠禮諸佛,獲福消災,拜《梁皇寶懺》前你要知道這些事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上海玉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