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佛手屬於什麼茶_永春佛手茶的由來故事
永春佛手屬於閩南烏龍茶的一種,為歷史名茶,研制於1930年前後,產於福建省永春縣,是用佛手品種茶樹嫩梢制成的,因此得名。茶葉以佛手命名,是因為其葉子與佛手柑葉子相似,葉面凹凸不平,芽葉肥大,質地特別柔軟,色澤黃綠而油潤,制出的幹毛茶沖泡後散發出具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以香氣高銳,滋味濃厚而受閩、粵、港、澳等地及東南亞僑胞的喜愛,常飲能保健且不傷胃。
永春佛手茶是福建烏龍茶中風味獨特的名種之一,外形肥壯重實、呈半球狀,色澤砂綠油潤,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馥鬱幽長,近似香櫞香,滋味甘醇,葉底柔軟黃亮,耐沖泡。其采制與閩南烏龍加工基本相同,於每年4月中旬開采,采駐芽以下二、三葉為標準,采回鮮葉經涼青、曬青、晾青、搖青、殺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足火,攤涼後收藏。永春佛手以其優異品質,多次榮獲福建省優質產品和名茶稱號。
永春古稱桃源,於942年改名永春縣,位於福建省中南部,茶葉生產久負盛譽。佛手原產於安溪金榜鄉騎虎巖,最早記載佛手品種來源的是1937年福安茶業改良場技師莊燦彰所寫的《安溪茶業調查》:“相傳二十年前,安溪第四區騎虎巖上一和尚,取柑桔類之香圓(香櫞的俗稱)作砧木,接茶穗於砧上而得此種,是否可靠,極是疑問。”
佛手品種於1919年傳入永春華興種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隻有茶苗15株,後經壓條繁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至30年代,永春就有單獨成箱的佛手經永春華興公司南洋辦事處轉銷馬來亞。50~60年代,永春佛手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並單獨成箱以商品名“香櫞”進入市場,遠銷東南亞各國。
近年來,永春佛手多次被評為優質產品獎。1983年,全國華僑茶葉基金會授予永春北硿華僑果場佛手茶以“培植發展出口優質產品——佛手獎”。1985年,永春松鶴牌香櫞被評為省優產品。同年,永春佛手被農業部評為優質獎。1986年又榮獲商業部部優產品稱號。佛手的葉形與蕓香料的香櫞柑的葉片相似,葉接近圓而葉質薄,因此其加工方法與鐵觀音稍有區別,其品質特點也不一樣。
明代,永春一鄉醫用一味神奇的中藥,治愈州官母親頑疾。自此,藥草得名“佛手茶”。
傳說在明朝的萬歷年間,這一年的夏天,永春州內調來一位州官,這位州官是讀書出身的,真正有小孝於長輩,父親早逝,跟母親生活,做人如有孝道,做官就會清廉,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上任的時候就將他的母親也帶來,可早晚問安,可行孝。但州官的母親畢竟上瞭年紀,來到永春後一直水平不服,常常肚子脹痛、腹脹。州官就很著急,趕緊四處請醫生給母親看病,請瞭許多醫生,有的說是水土不服,有的說是吃瞭不好的東西,引起胃腸積食消化不良,有的說是中暑,藥吃瞭很多但毫無見效。
最後有人向州官推薦,永春玉鬥有一個醫生名叫康以熔,是一個鄉內人,有人說他是玉鬥夢仙山下的一個名醫,懸壺濟世,治病救人,醫德良好,醫術高明,特別是他有一味腸胃藥,治療腸胃可以說是百發百中,人稱賽華佗。州官就馬上派人抬轎去玉鬥請這位醫生,以禮相待。康醫生給老夫人把脈、看舌苔,說老夫人是身體虛弱,飲食不當所致。康醫生開瞭個藥方,叫人去藥房買藥買來後一包一包展開,再加上自己葫蘆中的一味藥,再叫人去煎藥。果然藥到病除,老夫人第一貼藥吃下去後就見效,第二貼吃後就止咳,第三貼後就止瀉。
州官十分高興,連連向康醫生道謝,準備一大包禮物相送,但是康醫生不收禮,他說醫生治病救人是本分,大人你為國為民是你的職責,州官聽後說領教領教,但下官有一事不明請醫生指教,康醫生說請大人明講。州官就說醫生你葫蘆裡到底是啥藥,為何如此靈驗,不會是仙丹吧?康醫生說大人這件事說來話長,在下確確實實是個山村的草藥師,有一次,我去山裡采藥,去深山采藥得帶三種東西,一種是藥鋤,另一種是藥筐,最後一種是葭苴飯。葭苴相當於現在的袋子。康醫生背葭苴山上去采藥,到瞭中午肚子餓,就停下來吃涼的葭苴飯,喝山泉水,吃後他很累就躺在石板上休息,突然間肚子痛且不會停止,又腹瀉,這可怎麼辦?臨時哪有什麼現藥可治。
但畢竟是醫生,知道肚子痛的原因,是因為吃瞭冷飯配山泉水引起的,他想找一種草藥來應急,他走到一個山溝,突然聞到一陣清香,似蘭非蘭,似橘非橘,仔細一看,看到一棵像佛手柑的小樹,才一葉一聞,有一股幽幽的茶香,於是放入嘴中一嚼,香氣沁人心脾,微苦、甘甜、爽口,神志為之一清,於是他就多采幾葉嚼,把汁吞下去,頓覺清爽很多,肚痛也止住瞭,康醫生就把這棵小樹挖起,種到自己的藥園中,後來又剪枝來插傳瞭一大片。康醫生就把這棵小樹做主藥,專治腸胃病有特效,平時當茶喝,清心明目,消暑生津。州官很感興趣,康醫生從藥箱拿一個給他看,州官看後聯想到我佛慈悲,佛掌輕發,百病全消,不覺脫口而出,真是佛手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