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與光明母體“無量光無量壽”聯網並合一
知識是有能量的甚或就像一個母體,而我們恰是一個迷失於母體之外的漂泊的生命。《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講“如母憶子”,這個“母”即指母體、本體,即“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而我們這個“個體”是迷失的,就像《科學探索》這部影片裡所描述的暗物質、暗能量。
《科學探索》這部科教片多次講到瞭時間、空間,其實這個時空的展現還是在三維四維。在已知的4%-5%的世界裡,那未知的96%—95%是期待通過現在的科學探索來發現一些不解之謎,唯一能夠證明另外一種理論的即是暗物質。無論我們現在看得有多遠,也不過如大海一漚,還是陷在一個三維四維裡。
影片裡的這位大科學傢,紫磨真金的臉色、五官非常端正,他的講述充滿瞭智慧與慈悲,充滿瞭正知正覺,使他看上去很像佛陀。在針對一個氫彈爆炸的鏡頭時,他最後總結說:“科學有罪嗎?當科學這個工具一旦交付到某些為瞭滿足個人欲望和權力人的手中時,就是有罪的!”
當“探索號”飛過木星時,這位科學傢建議:“讓它回過頭來,再看一看這顆發著幽藍色光的小白點。”隨著他的提議,鏡頭裡的“地球”就漸漸地越來越漂移、越來越漂移,直至成為那麼渺小的“一粒”。
這段話,非常震撼!從這個角度講,科學探索也是為瞭開發智慧,也讓我們人能謙遜一點,自我不要太膨脹,甚而能產生一點自卑,能自知我們人是多麼渺小,同時又感受到我們這個生命個體是很神秘的,還在無量光無量壽的光明母體之中。
我個人讀書不多,但小時候特別喜歡看科學探索、天文學、宇宙起源類的書籍,常會覺得人真的很渺小,因而會產生一種莫名恐懼。在如此浩瀚的宇宙空間裡,以目前我們人的精氣神是不足以去支撐這種耗散的。直至學佛後才發現,學佛是越學自己越溫暖,越學精氣神越足。就像摩尼·巴格西在《我們的佛陀》中所稱嘆的那樣:“最讓人吃驚的一點是,佛陀是一個冷靜的科學大腦與一顆飽含深切同情的熱誠愛心的獨特結合體。”
同樣,可以想見霍金在研究這些科學課題時,他身體的肌肉自然會趨於萎縮。除瞭大腦在工作之外,他身體的能量已不足以去支撐他思考這些命題。因為這個空間太浩大瞭,同時又是毫無生命跡象的,而這個三維四維的探索手法,甚至也無從探索到宇宙裡高智慧生命的跡象。
換言之,浩瀚的宇宙是一個生命的沙漠,但不是因為浩瀚的宇宙裡沒有生命,而是我們探索手法的低級錯謬。比如,最新光譜顯示冥王星上有大量甲烷冰層分佈,最多證實瞭那麼厚的冰層下面有甲烷海,接下來甲烷海裡有什麼生命,是無法探知的。以現在的航天器,還不能從金星、火星上帶回些什麼,月球上雖然帶回瞭一點巖石,微生物等還是找不到的。至於其他生命的存在方式,以目前的科技手段也難以去推知,或許我們現在所認識到的密密麻麻、塵埃樣的銀河系,也不過是一個生命體的一個細胞。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佛經裡如此來比喻佛,那我們又怎能知道“阿彌陀佛”呢?所謂的“這是一條大山脈”、“那是一條大峽谷”,有可能僅是阿彌陀佛的一個皺紋、一個褶皺而已,甚或連阿彌陀佛的一根毫毛也無從去探知。“阿彌陀佛的這根毫毛”或許也不在三維四維的層次呢。
然而,人類所已知的也不能靠遐想。因為科學研究必須要有依據,現在所探知到的暗物質、暗能量,總體來說已算是一個大方向瞭。現在對生命的探知還僅止於“水”的層面。有趣的是,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內尚有魚蝦生存,在大氣壓力那麼大的地方竟然還有鮮活的生命存在,不得不令人稱奇。而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火山口1000多度的巖漿裡居然也發現瞭有生命存活下來。諸如此類的現象,現在的科學理論又作何解呢?
有人說科學精神就是求真精神。科學史之父薩頓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是基於人性之中的求真和自由探索精神,而科學發明及其科學帶給人類的種種福祉隻是科學的副產品而已。愛因斯坦也曾這樣贊美牛頓:“幸運啊牛頓!幸福啊科學的童年!”在科學的那個純真年代,牛頓所從事的真理挖掘工作甚而還摻雜某些與當時環境相關的宗教因素,比如牛頓研究物理學的一個動因是通過科研去贊美造物主。因此,很多科學傢對那個年代亦充滿瞭懷念之情。為此,愛因斯坦也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科學是人類精神的自由創造和自由發明。”
然而,科學領域最大的發現則是讓人類發現瞭自己的無知,森嚴的研究分工使得人們再也無法像牛頓那樣給世界做出大一統的解釋。可無論情形發生瞭怎樣的改變,科學傢們的探索精神無疑都是值得稱嘆的。但人沒有脫離這個宇宙,目前的這種探知手段不過是墮到一個物的概念裡去瞭。多年來,我們觀看西方介紹太陽、宇宙的科教片,在講到智慧分析時發現,倘若沒有福報人就會越來越枯空、越來越恐怖。而佛教裡所講的世界的形成、無量劫等概念,去學習讀誦不僅沒有恐怖,反而既開智慧又增福報還消業障,具有福德、慈悲,是有生命性的。尤其依佛教的角度去解讀,還可以找到答案。
顯然,傳統文化對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不僅充滿瞭人性、慈悲、溫暖與光明,而且飽含瞭高級生命的特質,所以越研究越生歡喜,乃至可以跟宇宙最核心的佛菩薩“無量光無量壽”聯網並合一。“無量光無量壽”既超越時空、具有物質最高級的層面,同時又是佛無量劫來所累積的功德,有無量的悲願在幫助著我們,其人格化的這種狀態是均等的。因為佛是福慧兩足尊,即兩者均等並達至圓滿的。
這個世界有高級多維的生命體系存在,極樂世界、平行世界當下就在的,所謂道生萬物,乃至天地都為道所生,隻是我們不知“道”瞭。就像計算機的“二進制”靈感也源自於中華文明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西方文化裡是“十進制”,而我們中國文化裡才有“二進制”,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傳·系辭上傳》)”,現代計算機的發明就是由我們中國道學裡獲得瞭啟發。
可見,西方的科學體系是在物質、時間的范疇內建立起的知識體系,是有量光有量壽,而一句“阿彌陀佛”即無量光無量壽,就超越瞭當今最先進的科學體系。愛因斯坦曾言:我不是一名宗教徒,假若我是的話,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而佛教永遠在幫助著我們人類進步,幫助著科學發展。當今不少科學傢都在佛教裡找到瞭靈感,甚至從科學的前沿地帶找到瞭宗教的影子,找到瞭佛教的智慧,攻克瞭科學難題。
因而,佛陀所證悟到的是宇宙的整體經驗來給予人的一個指導,具有極高的科學性,而現代科學則是對世界的一個局部探索,探索到後來難免會有前後矛盾,甚至自我否定。事實上,佛教不僅是這一期人類文明的一個現象,而且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精華,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整體智慧,而且是宇宙高維的文明智慧。“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們怎樣成熟並融入宇宙高維的文明體系,是每個生命的使命及終極意義。
原文標題:與“光明母體”聯網並合一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佛教慧日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