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智隨法師:《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

智隨法師:《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

時間:2020-02-26 16:54:2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智隨法師:《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

《阿彌陀經》是凈土三部經結歸的經典。凈土宗正依經典有三部:《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從佛說法的因緣來看,這三部經在時間上有差異。《無量壽經》是最早說的,《觀無量壽經》是其次說的,《阿彌陀經》是最後說的。所以,《阿彌陀經》就有一個總結的意義:它是對《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最後結歸的總的、延伸的說明。

《阿彌陀經》總結瞭《無量壽經》的要義。《無量壽經》很長,如果讀誦,慢的要一個半小時以上,快的也要一個小時左右。這麼長的一部經典,它的核心就是善導大師解釋的第十八願,而第十八願的重點就是講念佛: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所以整部《無量壽經》的重點,就在念佛往生。

善導大師有個解釋: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這樣重要的意義,一般人即使把《無量壽經》讀完瞭,也看不出“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樣的意義,這就需要總結、標示,才能把《無量壽經》的重要意義體現出來。

《阿彌陀經》就提綱挈領地把這個重點顯示出來瞭: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實質上就是對第十八願的延伸說明,讓我們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講得很多,一般人並不理解第十八願的重要性。《阿彌陀經》就把這個重要性直接提出來,我們通過讀《阿彌陀經》,就可以直接進入第十八願的核心。這就是《阿彌陀經》對《無量壽經》的總結。

《阿彌陀經》也顯明瞭《觀無量壽經》的歸宗。《觀經》講的內容很多,歸宗在哪裡?我們讀每一部經都要知道歸宗的意義。《觀經》講瞭十三種定觀、三福九品。一般人都沒有讀過《觀經》,也都不太瞭解這部經的內容,因為《觀經》與我們平常修學關系不大。但是在唐代以前,《觀經》是佛門裡非常流行的一部經典,不但凈土宗的祖師大德在註解、關註、修學,其他宗派的,像天臺宗、唯識宗還有三論宗的一些祖師,也都在關註《觀經》。

其他很多修觀想的法門,會講到修定、行善、積德等方面,而《觀經》裡正好有這些內容,可以與他們法門的教理融為一體。

其他經典雖然也在講“觀”,但並沒有系統化。《觀經》講得非常詳細:十三種定觀,從最初的日想觀,到最後的觀音觀、勢至觀、普觀等都講到瞭,中間還有很多關於阿彌陀佛、西方寶池、佛的蓮花寶座等等一些細節的觀想。所以隋唐時期《觀經》很盛行。不但善導大師有註解,其他宗派的祖師也有註解。

從內容來看,《觀經》的重點講瞭三個主題和修行方法:第一個是觀想,是定善;第二個是行善,是散善;第三個就是念佛。觀想講得最多,講瞭十三種定觀。行善講瞭三福九品,九品裡面有些內容不是三福,是講的念佛。

下三品中,這些眾生已經沒有善法瞭,不但不孝養父母,還殺害父母,也沒有供養三寶、護持道場,都是行的破壞三寶、破壞佛法的事。這樣的眾生,是造罪的眾生,不是修三福的根機,經典中把這些眾生也放在九品裡,裡面有一個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

這些眾生都放在下品,是最差的根機,心性散亂,造罪極重,但因遇到凈土念佛一法,散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其心性而言,也算是散善。前後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念佛的優勢超過瞭前面的觀想和三福。所以整部《觀經》從觀想到三福,最後到念佛,是用不同的方法作引導,最終歸入念佛。

《觀經》的重點在哪裡?歸宗在什麼地方?通常一部著作講瞭很多內容,但最後一定要點明它的重點、核心。如同世間人講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就是核心。《觀經》的核心在哪裡?單純從文字上很難看得出來。隋唐時期其他宗派的祖師,在註解《觀經》的時候,往往看重的都是觀想部分,他們在觀想上作瞭大量的文字解釋,反而對念佛就一筆帶過瞭。

善導大師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把《觀經》從頭到尾註解完瞭之後,在《觀經》的流通文中作瞭最關鍵的解釋。流通文的原文是: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這就是《觀經》突顯的核心,歸宗的地方。整部《觀經》講的修行方法很多,但重點就在念佛。這點一般人很不容易看出來。

善導大師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定”就是十三定觀,“散”就是三福散善。前面雖然講瞭修十三定觀、三福散善這樣的“定散兩門之益”,但是望佛本願,是意在眾生來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樣《觀經》的宗旨就出來瞭,無論是講十三種觀,還是講三福,都不是重點,都不是引導我們去修學的方向,而是善巧方便地引導我們這樣的根機,來回歸專修念佛一法。為什麼要回歸念佛?因為念佛順佛本願故。

關於順佛本願,《觀經》裡就沒有講瞭,《觀經》隻講到念佛為止,這部經就收尾瞭。所以《觀經》還有重要的話沒有講出來。

為什麼觀想、散善這些行法與念佛比,都不如念佛?念佛有什麼功德利益?念佛的好處在哪裡?關於這些《觀經》沒有再詳細地發揮。《阿彌陀經》就是接著這個意思,作瞭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阿彌陀經》不僅明確講到念佛的利益,而且還講瞭為什麼要專修念佛。其他的行法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能往生西方,隻有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樣就直接回到念佛瞭。

念佛有什麼利益?《觀經》裡也沒有明確詳細地說明,雖然前面也有少量的講解,比如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這也是利益,但並沒有重點突出念佛。

《阿彌陀經》裡就明確地講到瞭念佛的利益:“現生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我們念佛的人,現生即住不退轉,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這就是平生業成的道理,《阿彌陀經》把這個意義就突顯出來瞭,六方諸佛都來舒舌證誠,突顯念佛的重要性。

所以《阿彌陀經》就把《觀經》的歸宗突顯出來,讓我們直接走向專修念佛這條道路。

這就是《阿彌陀經》獨特的地方,它總結瞭《無量壽經》,並體現瞭《觀經》的歸宗。在三部經裡面,《阿彌陀經》是一部結歸的經典,是總結的經典。它最短,也最精要。

一般人修學,如果《無量壽經》看不懂,看《阿彌陀經》就可以瞭。如果《觀經》抓不住重點,看《阿彌陀經》也可以。通過《阿彌陀經》可以去瞭解《觀經》《無量壽經》。

善導大師解釋三部經的時候,是按照宗旨的思路來解釋的。一般人看這三部經,可能覺得三部經的內容不一樣:《無量壽經》是講四十八願、講西方莊嚴等等;《觀經》是講觀想,講三福等等;《阿彌陀經》是講念佛。這是把它們分開來看的。

善導大師著眼不一樣,他是站在三部經一致的思路上,對每部經都用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來解釋:《無量壽經》是“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觀經》是“唯標專念名號得生”;《阿彌陀經》是“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三部經都是講專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這樣,三部經的宗旨就完全一致地體現出來瞭。

《阿彌陀經》起瞭總結的作用,所以稱為“三經結歸之經”,這也體現出《阿彌陀經》在三部經裡面的重要性。

《阿彌陀經》沒講四十八願,怎麼能把《無量壽經》總結瞭?其實裡面有一句經文就涵蓋瞭,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一句經文,把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成佛功德都包含在裡面瞭。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十劫,就包含過去發四十八願、兆載永劫修行以及最後成佛的所有功德。成佛之後西方極樂的莊嚴、名號功德意義,以及念佛往生的意義也都包含進來瞭。

比如《阿彌陀經》裡解釋“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是依第十二願,講光明無量願的成就。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這是融會第十三願和第十五願,講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及往生者壽命無量。

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等,這是講西方凈土的莊嚴,及往生者所得利益,這些經文把《無量壽經》所要闡發的意義都包含進來瞭。

通觀三部經,說法雖然不同,大義完全一致,前導後,後攝前,廣略相入。入到哪裡?一卷《阿彌陀經》,一句彌陀名號。

選自:《阿彌陀經大義》講記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法寶之音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