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慈法法師:“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心利他嗎?

慈法法師:“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心利他嗎?

時間:2020-03-02 16:57:2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心利他嗎?

善士問:

在隨順佛願、隨順法性的觀察與相續中,我發現一切眾生雖在如幻的業流中造作著,但被很清凈的如來功德托負著,非常安穩,我感到實在沒有什麼悲心可發,眾生已經渡盡瞭,眾生本來究竟圓滿。

慈法法師:

我們普通人不知道佛法的本具,就不瞭解它的莊嚴性。我們不知道無自性的性具、性德,就不能安住於清凈;不瞭解性用,就不知它的方便所在。我們不瞭解這些東西,就會染著。比如有人說自己很累,聽說念佛能休息,那能休息就是一切;有的人感覺心裡煩躁得不得瞭,突然遇到阿彌陀佛的清凈教言,就感到寂靜下來太好瞭。實際此處就生起瞭第二種貪——法的染著與法的自以為是,他認為就是這個瞭,這個染著會形成墮,墮入世俗。也就是說因為法染,他會認為就是這樣子瞭,這形成一種新的執著——法的執著,因為法的執著又會墮入世俗,墮入世俗又會生煩惱。

所以佛具有清凈、莊嚴、無染,就是清凈、圓滿、無礙的事實與功德藏。《大般涅槃經》對佛陀功德提出三德——智德、恩德、斷德。三德具足,如∴字三點,才是真正的佛教。這三種功德同時具足、同時運用、同時成立,非是單獨哪一個。所以他是具足顯現其莊嚴性,其本具安樂清凈,其方便大用無窮。但你不能染著,一旦染著又會墮入世俗。

我們這種染著的習慣是致命的。這個問題是一種染著的陰影。他說“我感到、我想、我認為”這個疑慮,又開始世俗化,即他的世俗習慣又生起來瞭。剛剛得到一點點所謂的法樂就開始墮入世俗,又染瞭,染在這很快樂很清凈,沒什麼可做的瞭,產生相似斷滅見,然後墮入世俗。這太容易瞭!因為他不具方便。所謂方便就是用而無染,運用這種清凈但絕對不會固執這個東西。

這一定是我們需要細致觀察、錘煉的地方。實際不過是一種習氣在法上的覆蓋罷瞭。“沒有眾生可渡瞭,沒有法可修瞭”,這話說得自然,但實際不是的,已經染瞭。所謂法染,他認為法就是這樣的瞭,結果法又成瞭有自性的東西。法無我、法無自性又被他摧毀,又墮入瞭世俗知見瞭,認為有一個“沒有菩提心可發、沒有慈悲心可修、沒有願力”等等,又進入一個趣向於斷的狀態。智德、恩德、斷德中的“斷”是一種德,但是染著瞭就是一種斷滅見,運用於出離生死沉淪糾結則是方便,就是出離煩惱的方便;但染著它、當真,則生斷滅見。這一定要引起我們的謹慎。

所以智德、恩德、斷德,三德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缺少一個就是智慧外道、解脫外道、涅槃外道。這三德表達瞭三種智慧,一定要謹慎。讀讀《大般涅槃經》,可以把這個問題化解掉,它對佛的四德、三德講得十分清晰,佛知見與外道知見的根本差別就在這個抉擇上——具而不染,是具足而不染的。但我們一旦具足就會染上一個東西,一旦用這個東西馬上就把它當成事實,結果就墮落。

【名詞解釋】智德、恩德、斷德

【三德】 出華嚴經疏 一恩德謂如來乘大願力。救護眾生。猶如赤子。是為恩德。二斷德斷德亦名解脫。謂如來斷除一切煩惱惑業。凈盡無餘。是為斷德。三智德智即智慧。謂如來以平等智慧。照瞭一切諸法。圓融無礙。是為智德。

原標題:“眾生本來究竟圓滿”是不是就不用發心利他瞭?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菩提眼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