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佛教>如瑞法師:制心一處是什麼意思_如何制心一處_制心一處的利益

如瑞法師:制心一處是什麼意思_如何制心一處_制心一處的利益

時間:2020-03-10 16:56:0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佛教

如瑞法師:制心一處是什麼意思?制心一處的方法與利益

阿彌陀佛,大傢好!今天略略談談: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有“花香”一篇,說到:庭院中百合花開,白天雖然也能聞到花香,但香味微淡。到瞭夜深人靜的時候,香氣才特別濃厚。這並不是我們的嗅覺白天遲鈍、深夜敏銳,而是因為白天喧動、境界紛雜,眼睛要觀察事物,耳朵要辨聽聲音,致使嗅覺受耳目影響而無法專註。莊子說:“意念不分散,才能使精神專註歸一。”確實如此!

何謂“制心一處”?

蓮池大師借“花香”是來說明,無論學什麼、做什麼,隻有聚精會神、專心致志,才能有高質量、高效率。

大師又說:書法傢米芾認為學書法須對書法專一,再無其他特別愛好,才能成就。而我聽說古時候善於彈琴的人也講,學彈琴隻練二三支曲子,才得進入奇妙境界。這些話雖然很普通,但可以說明大道理。《佛遺教經》雲:“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三心二意,勢必一事無成;若能一心一意,三昧才能快速達到,參禪念佛的人不可不知。

怎樣“制心一處”?

佛陀教導我們很多方法,大傢耳熟能詳的是“持名念佛”。

做功夫的時候,憨山大師這樣念: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指箭的末端。筈,即箭發射時搭在弓弦上的部分),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大師說: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掉。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一如。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凈土之時也。若但口說念佛,心地不凈,妄想不除,隻道念佛不靈驗,如此縱到三生六十劫,亦無出頭的分。

“入出息念”也是“制心一處”的有效方法。《大念處經》記載,比丘前往林野、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他隻念於入息,隻念於出息。入息長時,瞭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瞭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瞭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瞭知我出息短……如此訓練制心一處。

“正念正知”是日常生活中訓練“制心一處”的良方。諸多經典中,佛教導弟子: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知身所行,如是知。若來若去,左右視瞻,屈伸俯仰,大小便利,睡眠覺悟,若坐若立,若有所說,若復寂然,如是一切,常爾一心,是為一心。

“制心一處”有何利益?

出傢人訓練“制心一處”、專註一境,是為瞭培養定力。憑借定力,觀照身心內外當下生起的境界相,能夠如實知見世間諸法之真實相,生起甚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瞭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此逐漸改變凡夫眾生看待世界的態度,形成全新的認知模式,最終徹底斷除煩惱,解脫一切苦厄。

世間人訓練“制心一處”,其利益也顯而易見。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面對激烈競爭,心理承受能力逐漸減弱,身心容易疲憊,甚至出現諸多心理疾病,如神經衰弱、焦慮癥、恐怖癥、抑鬱癥等。“念佛”、“觀呼吸”以及“正念正知”等訓練方法,能夠令心專註一境,進入平靜安詳的狀態,釋放內在壓力,促進身心健康。

另外,長期處於忙碌緊張狀態,也容易導致記憶力下降、創造力匱乏,以及註意力渙散等。練習“制心一處”,會有顯著的安神靜心效果。它能令人放空身心,提升專註力,激發創造力,培養淡定的智慧,從而提高生活、工作和學習質量。

可謂:

一句彌陀常練習,

口念耳聽心裡憶,

萬念歸於一佛念,

凈心爆發智慧力!

南無阿彌陀佛!

原文標題: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瑞法師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