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唐探》風格轉變,但口碑遠超影版
如今,《唐探3》上映在即,《唐探》網劇卻先行一步,有人等著看它敗下陣來,有人迫不及待拿它和影版對比。但從豆瓣8.1的開分評價來看,網劇算是旗開得勝。
少有的電影電視化成功案例
一部電影票房大賣後,被改編再創作隨即拍攝成電視劇,這在當下的影視圈已是屢見不鮮。但電影的成功不代表電視劇也會得到觀眾的同等喜愛,電影電視化作品,通常在口碑和市場收益上,都不盡人意。
比如,影版《七月與安生》將周冬雨和馬思純兩位女主都送上“影後”寶座,但劇版的兩位女主沈月和陳都靈卻飽受吐槽;影版《致我們即將逝去的青春》開啟瞭青春片攬獲票房新征途,劇版雖然沒有過多惡評,卻悄無聲息地播出,悄無聲息地收官;影版《重返二十歲》有韓國、日本、泰國、中國等多個版本,堪稱最受歡迎的奇幻愛情片之一,但胡冰卿和韓東君主演的劇本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
有人認為,電影改編翻拍成電視劇,之所以很難復制成功,原因有三。其一,劇版的選角相對於影版,無論是在知名度還是演技上都存在差異;其二,電視劇再怎麼改也是基於電影的前情上做刪減或增加,對於已經知道故事走向的觀眾來說,缺乏新意;其三,電視劇無論怎麼改,都避免不瞭與電影的比較,觀眾的天秤天然會向前作偏移。
網劇《唐探》一開始並不被看好,因為陳思誠轉做監制,導演由四位新人擔任,王寶強和劉昊然這對黃金搭檔也隻是客串,主演變成瞭感情生活有諸多爭議的邱澤。
但是播出後顯然令觀眾大為改觀,制作的確精良,節奏緊湊,有懸念感,推理在線。雖然也有部分網友表示,該劇在第一個案件中過度使用驚悚詭異的畫面和鬼神之說,吸引觀眾註意力,失去瞭懸疑劇本身的理智和冷靜感。終是瑕不掩瑜,網劇《唐探》的確算是迄今為止電影改編電視劇後,好評度最高的。
延續電影,自我創新
網劇《唐探》之所以能成功,得益於陳思誠的選擇,慧眼識英雄找到瞭擅長懸疑風格的柯汶利。柯汶利是個徹徹底底的新人,導演作品除瞭六年前的短片《自由人》外,就是由陳思誠監制的《誤殺》和《唐探》。
《誤殺》是在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的基礎上改編翻拍,但柯汶利拍出瞭本土化風格,既保留瞭推理懸疑色彩,又加強瞭階級對立引發的觀眾共鳴。網劇《唐探》的改編同樣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
首先,內容上並不是對影版的重現,而是延續《唐探1》的時間線,前兩個單元《曼陀羅之舞》、《玫瑰的名字》以“唐人街第一神探”唐仁的徒弟林默為偵探視角展開,後一個單元《幽靈邀請賽》則以野田昊的弟弟野田昊二為偵探登場,講述全新的撲朔迷離的懸案。
其次,風格上並沒有一味重復影版的無厘頭搞笑風,而是放大瞭人性的復雜,畫面整體色調比較陰沉灰暗,背景音樂也更加驚悚壓抑,偵探林默是個遊走在法律與道德間的清道夫,本身就自帶神秘感,唯一的搞笑元素就是那幾個泰國刑警。
這樣的改變是有風險的,畢竟觀眾已經習慣瞭“唐探”IP的喜劇+推理。但好在網劇的劇情駕馭住瞭它的風格轉變。
除瞭柯汶利,網劇《唐探》的導演來牧寬、姚文逸、戴墨都是新人導演,而來牧寬和姚文逸都擅長懸疑犯罪題材,《唐探》的後兩個單元可能還會有風格的轉變。
名為試水,實為相互成就
2020年陽歷第一天,網劇《唐人街探案》上線,2020年農歷第一天,影版《唐探3》上映。
網劇一共12集,每周播四集,大結局播完後的下一周剛好是影版上映,堪稱無縫連接。有人認為網劇是電影試探市場和觀眾的工具,是絕佳的宣傳利器。在長達近一個月的播出時間裡,始終在為“唐探”IP的滲透發力,刺激觀眾的觀影欲望。
個人認為,這種看法隻對瞭一半,對於“唐探”這個品牌IP來說,網劇絕不僅僅是試水工具。畢竟,誰也無法預測劇集上線後的外界評價一定是正面積極的,一旦口碑撲街,受影響最大的一定是影版,無論是作為監制的陳思誠,還是背後的資本都不會輕易做出嘗試。
網劇《唐探》最主要的意義在於對“唐探宇宙”內容、主題、世界觀的充實與構建,進一步拓寬“唐探”IP在受眾層面的傳播與影響力,反哺它的商業價值。
早在18年末確定啟動該項目時,陳思誠就坦言,“購片成本就是制作成本,網劇拍攝基本是‘零利潤’。這也是團隊達成的共識,他們都更願意賦予‘唐探IP’更長遠的商業價值,而不是短期利潤回報。”
為此,以陳思誠為首的創作團隊,對於網劇的重視程度也可見一斑。當初,《唐探2》在美國拍攝隻用瞭47天,網劇卻用瞭4個月,每集制作費用都高達1000萬以上,力求達到電影級的視效審美。
而且,網劇選擇與電影無縫連接播出,一定程度上也是占據影版的熱度。畢竟在劇版播出前,觀眾更願意為影版買賬,進而因為對影版的喜愛轉換成劇版的受眾,輕松完成用戶的轉換。
目前看來,網劇《唐探》的口碑算是為電影《唐探3》完美預熱,也讓網影聯動進一步升級。陳思誠在用內容證明,未來,即使沒有唐仁和秦風,“唐探”IP也會繼續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