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各國如此混亂,其根源是什麼?
【按語:春秋時期,中國經歷瞭幾百年的混亂,才最終統一。除瞭春秋五霸以外,還有無數數不清的小國傢,不僅各國之間戰爭不斷,各國內部也頻繁產生內戰。春秋各國內戰不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貴族的難題
中國的貴族政治,最典型的是西周到春秋這五百多年時間。西周具體什麼樣,史書記載太少。到春秋的三百年裡,就很沒秩序瞭,各國貴族內戰不斷。
為什麼?說到根子上,就是個人口增長問題。古代一夫多妻,國君娶的女人太多,大老婆小老婆一大堆,自然生的兒子也多。大兒子——嚴格來說,是嫡長子,繼承父親的位置,這沒問題,剩下的公子們怎麼辦?也得分一塊封邑,讓他們有個世襲產業。
這樣,一個國傢裡面,就分出瞭好多國君後代傢族,那時叫“公族”。這些公子公孫們又是娶一堆老婆,生一堆孩子,大夫的嫡長子固然要繼承一塊封地,其他的兒子也不能喝西北風,還得從老父親的傢產裡面劃分一塊。
土地是有上限的,總人口的增長速度也非常非常慢。貴族人口的增長,卻是“幾何級數”,連著翻番,總有分不過來的時候,這就要爭、要搶,日子就不太平瞭。
就說魯國。“三桓”的始祖,是當今魯昭公的七世祖——魯桓公的三個兒子,也就是魯莊公的三個兄弟:季友,叔牙,慶父。從第一代人以來,這三個傢族就世代主持魯國政權,成瞭世襲的寡頭傢族,國君逐漸成瞭徒有虛名的象征。這樣積累下去,就有問題:
第一,魯莊公和他以後的歷代國君,都會生不少兒子,也都要當大夫,繁衍成公族。跟“三桓”傢族比,我們可以叫他們“新貴族”,因為他們分出來得晚。這些新貴族怎麼辦?貴族們要的無非是兩樣:地產和官爵。三桓的族長世代當權,土地也基本讓他們分完瞭,新貴族們就有意見。
第二,不光有新貴族,還有比三桓資歷更老的老貴族。他們是更老的國君傳下來的,有些在三桓出現以前曾很有勢力,後來被三桓傢族排擠到瞭一邊,這些後人也有怨氣。有個比三桓早兩輩的臧孫氏,開始那兩輩比較顯赫,三桓壟斷朝政後,還給臧孫傢保留瞭一點份額,所以這個傢族的族長,世襲魯國的大司寇。此外還有很多傢,沒有臧孫傢這種運氣,怨氣就很大瞭。
第三,三桓傢族創立後,各自的人丁也在繁衍。歷代的嫡長子都是族長,代表本傢族掌權,但一代代的支庶子弟,繁衍越來越多,他們想占封地、當官,機會很有限。例如孟孫傢,陽虎這樣的支庶子弟,日子就不好過,自己傢族裡沒發展機會,隻能去給季氏打工。
第四,這些新老貴族、支庶以外,還有一群人野心更大,就是當朝國君的公子們。在他們看來,你們三桓傢族不過始祖那一輩是公子,現在傳瞭這麼多代,跟我們血統早疏遠瞭。我們是當朝國君的兒子,相當於你們的始祖,以後也要立傢傳世的。你們把什麼都壟斷瞭,我們、我們的後人怎麼辦?
當時不光魯國這樣,別的國傢都是如此。
像鄭國,到春秋後期,是由鄭穆公的七個兒子形成的傢族—“七穆”,世代壟斷瞭政權。
孔子的老傢宋國更熱鬧。開國以來,哪代國君都有一批公子繁衍成公族,都按國君謚號稱呼,像武族、穆族、戴族、莊族、桓族,分別是宋武公、穆公、戴公、莊公、桓公的公子傢族,經常打得一塌糊塗。
別的中原國傢,沒有魯、鄭、宋這麼整齊,也都是個位數的幾個寡頭傢庭壟斷政權,他們往往是既有比較新的,也有比較老的公族。唯一比較特殊的是北方超級大國——晉國,他們有一套奇怪的國策,不許重用公族,到春秋後期世代掌權的寡頭,是幾個和國君不同宗的大貴族傢庭。
光看中國的歷史,會覺得貴族政治註定短命,無解。可歐洲的貴族社會,怎麼就能前前後後維持一千多年?
其實他們是托瞭一夫一妻制的福。歐洲的貴族再使勁兒繁衍,也沒春秋貴族這麼多孩子。他們的貴族沒有兒子,女兒可以當繼承人,兒女都無,就找別的親戚繼承。看似人丁不興旺,其實正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然,歐洲的長子繼承制度也比中國的嚴格。長子繼承父親全部傢當,其餘的出去當騎士,靠打仗掙傢業,這樣就沒有“三桓”一類的問題。歐洲貴族隻有一個老婆,沒有嫡不嫡的區別,最多是私生子問題。
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動亂,就是上面說的這四種公族成員——老貴族、新貴族、當朝公子、三桓支庶,對三桓族長一致不滿,最後引發戰爭,結果被三桓聯合打瞭個慘敗,一大群新老貴族和小公子簇擁著魯昭公逃往齊國。
至於魯昭公本人,史書記載他智商偏低,一直是十來歲少年的心智狀態,貪玩,性情無常。他幹過的最不合常理的事,是娶瞭吳國一位公主做夫人。因為吳國是蠻夷,同時又宣稱自己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二伯,這就和魯國國君是同姓瞭,同姓不能結婚。
本來,歷代魯君的夫人都要有周天子的冊命,才算確定正式合法的婚姻關系,就像歐洲中世紀的國王們結婚,必須得到羅馬教皇的書面同意。魯昭公娶吳國夫人,自知理虧,一直沒敢向周天子申請冊命,從法理意義上說,他這個夫人是非法的。有瞭這個尷尬,此後魯國的歷代國君再娶夫人,也不好意思向周王申請冊命瞭。
以魯昭公這種智商,自然應付不瞭和三桓的爭端,他被一群身邊人裹挾著,稀裡糊塗打起瞭內戰,直到兵敗出逃,客死異鄉,都在被人利用。
本文節選自:《孔子大歷史》

隨孔子遊歷春秋,由貴族解讀華夏
《孔子大歷史》,為你講述聖人與其背後的時代風貌
五霸七雄相繼登場,諸子百傢競相活躍,春秋之際,華夏文明進入瞭一個新階段。獨特的貴族政治與社會風貌構成瞭其主要特征。孔子的一生,見證著春秋末期的變革時代,見證著貴族社會的興盛與衰落。
《孔子大歷史》便是一部書寫變革時代的歷史長歌。該書是繼2018年上市便斬獲多項大獎,深受讀者喜愛的《南北戰爭三百年》之後,作者李碩的又一力作。作為新生代青年歷史寫作者,李碩擅長於以生動、流暢的文字進行歷史寫作,同時,他也屢發獨到見解,給人啟發。在新書《孔子大歷史》中,李碩將歷史敘述的關註點聚焦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在對孔子的一生進行瞭生動書寫的同時,還對春秋貴族時期的整個時代風貌進行瞭整體性的描繪。《孔子大歷史》語言輕松、通俗,用非常“讀者友好”的寫作方式寫就。同時,《孔子大歷史》也不乏頗具創新的見解與觀點、詳實有據的史料考證。這樣一本能夠面向大眾讀者的靠譜的歷史作品,著實不可多得。
細描聖人生活世界,還原孔子生平真相
我們通常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位道德聖人,高高在上。但實際上,他也有著如普通人一般的人生經歷。在《孔子大歷史》中,作者正是去除瞭這層後人加於其上的“聖人”面紗,還原孔子最真實的生活經歷,並仔細揣摩孔子在各種情況下的心理與情感狀態——他的喜怒哀樂與憂懼,他的困惑、糾結與執著——為我們描繪出一個真實而又鮮活、生動的孔子。孔子以沒落貴族遺腹私生子的身份出生,生前父親就已去世。他自小在外婆傢成長,沒有什麼身份與地位。直到15歲左右,通過停棺葬母,才被孔氏傢族接納,從此孔子進入瞭貴族社會圈子,人生實現瞭巨大的轉折。之後,孔子接受著貴族式的教育,成年後開始做官,一步步做到魯國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攝相事”,同時也見證瞭春秋末期各國內政外交的風雲變幻與奇聞軼事。但他很快就被魯國貴族冷落,被迫辭職。在孔子仕途沉浮的表象背後,實際上隱藏著魯國貴族之間的利益糾葛與沖突,以及春秋晚期各國之間的“國際關系”。遭遇政治失意後,孔子開始周遊列國,途徑齊、衛、鄭、陳、蔡、楚等國,但都沒有尋找到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晚年回到魯國後,孔子潛心整理詩書。他的思想經弟子與後人的傳承與解釋,流傳後世。與政治上的失意正相對照,孔子在思想與學說上在後世成為瞭首屈一指的“至聖先師”。
通過解讀經史文獻,《孔子大歷史》再現瞭孔子在寡頭世襲政治遊戲規則中沉浮的一生,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瞭人類學乃至影視視覺層面的還原。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現早期華夏貴族社會風貌
在《孔子大歷史》中,李碩不僅敘寫瞭孔子生動的人生經歷,還以孔子的一生為縮影,全面展現出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的風貌。孔子可謂瞭解春秋貴族社會的最佳個案。因為他是諸子百傢裡,歷史記載最詳盡、相關資料最多的一位。而他所處的時代,貴族制度已經走到瞭窮途末路,他的一生正好展示瞭貴族社會如何走向沒落,春秋如何走向戰國的過程。春秋戰國加起來近六百年歷史,孔子正處在大變革的樞紐位置。
故而,以孔子的一生為線,《孔子大歷史》穿插瞭各種春秋貴族時代的歷史知識,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完整的時代畫卷。在《孔子大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貴族的等級制度與權利義務,貴族所遵守的禮儀習俗,貴族從小接受的教育和他們的“必修課”,宴會、射禮等貴族的生活狀態,各國之間或明或暗的“遊戲規則”,各國的政治狀況與權力角逐,甚至各國貴族的奇聞軼事。同時,孔子足跡所至,包括瞭很多國傢,在書中,這些國傢各自的特點與面貌,我們也得以一窺:三大傢族與國君沖突不斷的魯國、東方的強國齊國、混亂不堪的衛國、西方的霸主晉國、夾在大國之間的小角色陳國和蔡國、南方的“蠻夷”楚國、此消彼長的吳國與越國……
品味貴族時代風貌,追尋古代政治文明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春秋貴族世襲政治別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與戰國開端的君主集權制、官僚制、編戶齊民模式截然不同。春秋中後期的列國,世代壟斷朝政的寡頭格局形成。所謂世卿世大夫,魯有三桓,鄭有七穆,晉有六卿……故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在這樣的大變革時代,國君與寡頭、貴族與平民的關系發生瞭重要的變化,寡頭世襲政治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孔子大歷史》在展現春秋貴族社會的風貌與特色的同時,也探討瞭貴族政治存在的難題及其轉變趨勢,勾勒出瞭中國古代早期文明的發展與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