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瞭一個詩人,事後為何又把行刑官殺瞭?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為瞭加強集權,以“欲圖謀反”的罪名,誅殺瞭開國功臣涼國公藍玉。同時還將受牽連者1.5萬餘人,殺戮殆盡。
在這場殺戮中,有一個詩人也牽涉其中。當這個詩人被殺後,朱元璋問行刑官,詩人死前說瞭什麼。當行刑官告訴朱元璋,詩人寫瞭一首詩後,朱元璋竟然將行刑官殺瞭,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劇照)
這個犯人叫孫蕡,廣東南海平步人。生於元末亂世,早年蟄居鄉裡,讀書為樂。孫蕡在詩歌上很有天賦,據史書記載,他的詩歌“清圓流麗,如明珠走盤,不能自定”。既有魏晉之風,又朗朗上口,因此極受尊敬和推崇。
洪武三年,建立大明政權的朱元璋,為瞭能引進更多的棟梁之才,下詔實行科舉考試。
孫蕡考中舉人,先出任工部織染局使,後調任安徽鳳陽虹縣簿。
當時,由於新朝初建,受戰亂影響,許多地方十室九空,田地荒蕪。孫蕡上任後,做出一瞭系列安撫流民的政策。流民奔走相告,在外逃荒的,也紛紛歸回,務農織麻,安居樂業。
由於政績斐然,再加上才名在外,因此,孫蕡得到瞭素有“開國文臣之首”稱號的大學士宋濂的舉薦,被召為翰林典籍官,參與《洪武正韻》的修撰。
宋濂不光是朱元璋的高級參謀,還是太子朱標的老師,因此在朝中頗有影響力。他一向主張“寬仁治國”,反對朱元璋的嗜殺。但是,朱元璋為瞭確保江山永固,不光實行強權政治,還推行嚴刑厲法。
因為與朱元璋政見相左,宋濂隻得告老還鄉。然而,他卻還是受到“胡惟庸案”的牽連,險被朱元璋處死。幸好太子朱標力保,才改為流放。宋濂年事已高,最終還未走到目的地,就死在途中。

(宋濂和朱元璋)
宋濂舉薦起來的孫蕡也受到殃及,被罰築城墻。
孫蕡個性曠達,並未因為遭受不公而怨聲載道。他在修築城墻時,高聲唱起瞭粵語歌。由於歌句難懂,巡視的官員聽不懂,但還是將他帶到瞭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命他說出唱詞。聽完後,才知他句句都是忠貞之詞,明白他是被冤枉瞭,所以釋放瞭他。
孫蕡坐瞭兩年冷板凳,到洪武十五年時,才被外放蘇州。然而,由於他性格耿直,不久便被人誣告,被罰到遼東戍邊。
這下孫蕡算是回不來瞭,好在他為人瀟灑,並不把這看作不幸。所以,他在遼東時,雖辛苦異常,卻還能飲酒作詩,自娛自樂。
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自恃開國有功,恣意驕橫,這讓朱元璋很不滿意。不久,便有人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借機以謀反罪,將藍玉處以“剝皮實草”的酷刑,並抄傢滅三族,還將一切與他有牽連的人,都殺戮殆盡。
本來,孫蕡在遼東與此事八竿子打不著。結果,有人在搜查藍玉黨羽,清查藍玉傢產的時候,發現瞭一幅字畫,上面有孫蕡提的字,於是立刻將此事上報瞭朱元璋。

(孫蕡劇照)
朱元璋想都沒想,便把孫蕡處以死罪。
孫蕡的親友得知後,紛紛為他叫屈,都勸他一定要作文自辯,或可逃得一死。
但孫蕡卻非常平靜,想想為官多年,官雖不大,卻屢遇磨難,早就把人生看淡瞭,於是他坦然赴死。
不過,孫蕡畢竟是個詩人,就算死到臨頭,他亦要吟詩一首,才慨然赴死。這首詩是這樣的:“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傢?”
孫蕡處死後,朱元璋問行刑官,孫蕡死前有沒有什麼話?
行刑官便把孫蕡作的詩,告訴瞭朱元璋
朱元璋聽罷,也起瞭憐才之意。再說,孫蕡一個小官員,根本不會被藍玉放在眼裡,他怎麼可能和藍玉有深交?所以,朱元璋這樣一想,就生瞭悔意,知道孫蕡受瞭冤枉。
不過,朱元璋身為一國之君,他怎麼能說自己做錯瞭呢?於是他便遷怒於行刑官,責怪行刑官在行刑之前,為何不來報?言下之意,是行刑官辦事不力,於是將行刑官怒而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