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憲是什麼結局?他為什麼會冤死
對他的抗倭功勞不亞於戚繼光,卻被後人遺忘,最後冤死獄中 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一說到抗倭,首先想到的就是戚繼光瞭,但是明朝難道就隻有戚繼光一個可用之才嗎?當然不是,還有一個人比戚繼光更為重要,他也是抗倭民族英雄,明朝兵部尚書、浙江巡撫、東南七省軍事總督胡宗憲。他在消滅倭寇戰爭中擔任主帥,親臨前線,指揮戰爭,最終消滅瞭倭寇,立下瞭赫赫戰功,起到無人替代的偉大的歷史作用。
胡宗憲(1512-1565),字汝貞,號梅林,江南徽州府績溪縣龍川村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延嘉獎,晉三級。後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擴建嶽墳。
嘉靖三十二年,歙人汪直、徐海、陳東等據島作亂,煽引倭寇騷擾東南沿海,致使閩、奧、浙、蘇、贛、皖等地百姓慘遭荼毒,民不聊生。
胡宗憲統帥三軍,消滅瞭為禍二十餘年的倭寇,保住瞭明朝半壁江山。歷史上人們把胡宗憲的功勞與明朝“土木之變”中的於謙相提並論:“不是於、胡雙少保,大明終作小朝庭”。
作為民族英雄,他的地位和作用不僅超過瞭戚繼光,也超過瞭宋朝民族英雄嶽飛。可嘆的是,胡宗憲也和於謙、嶽飛一樣,下場淒慘,冤死獄中。與於謙、嶽飛不同的是,胡宗憲盡管朝廷為他平瞭反,恢復瞭名譽和職位,並加封謚號“襄懋”。但歷史學傢們卻沒有引起重視,以至於幾百年來,英名不彰,青史蒙塵。在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把他的一生事跡概要介紹一下,澄清一些歷史誤解,供對研究歷史人物有興趣的專傢和讀者共同研討。
嘉靖三十四年,明廷任命胡宗憲擔任浙江巡按禦史,隨即提為總督,總制東南七省軍務,領導抗倭滅冠。胡宗憲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鄭若曾等為幕僚,參賛軍務;以俞大猷,戚繼光、盧鏜為大將,制定“攻謀為上,角力為下”,和“剿撫兼施,分化瓦解”策略,轉戰江、浙、閩、贛,每役躬擐甲胄,指授方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計斬徐海,俘陳東、降汪直,斷倭寇之內應,東征西討,終於彌平倭患,使東南百姓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
胡宗憲以平倭戰功顯著,屢獲殊榮,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加少保銜。嘉靖四十年,因南京給事中陸風鳳儀彈劾胡宗憲為“嚴(嵩)黨”而入獄。明世宗對群臣說“宗憲非嚴黨,朕拔用八九年,人無言者。自累獻祥瑞,為群邪所嫉”。於是獲釋。
第二年,禦史汪汝正以宗憲付嚴嵩之子嚴世蕃手書中有“自擬聖旨”罪再次彈劾胡宗憲,又重新下獄。在獄中,胡宗憲憤然上書數千言,發出“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慨嘆。世宗憐之,久未定其罪。嘉靖四十四年,胡宗憲瘦死獄中。隆慶六年(1572)宗憲案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勛。萬歷十七年(1589)胡宗憲孫胡燈奏準,禦賜葬故裡龍川之天馬山,謚號襄懋,備極哀榮。
胡宗憲本為進士出身,雖系抗倭著名統帥,實乃一代儒將。他在抗倭之戎馬倥傯中,著作甚豐,有《三巡奏議》、《督撫奏議》、《忠敬堂江錄》等,特別是有鑒於當時抗倭鬥爭需要和國傢的領土完整以及航海必須,精心組織鄭若曾等一幹幕僚,主持編纂的《籌海圖編》一書,對於中國海防史尤其是釣魚島主權的明確標註,意義巨大深遠,成為後代中國海防和主權歷史的圭臬。
關於《籌海圖編》,《明史》和《清史稿》均說是胡宗憲纂輯,績溪縣圖書館藏本明天啟版《籌海圖編》亦註明為胡宗憲纂輯,清康熙朝還有一個重刻版本的《籌海圖編》,主纂者是鄭若曾,亦即胡宗憲的幕僚是也。
胡宗憲利用天時地利和計謀對付倭寇,做出瞭不小的貢獻。然而,正是因為他的聰明圓滑,為人又很貪婪,所以四處結交權貴,最後落得個獄中自殺的悲慘下場,不過對於民族,怎麼算都應該是功大於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