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女子為什麼沒發育成熟就嫁人瞭?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古代女子還沒發育成熟就在十三四歲時出嫁瞭,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男婚女嫁已經成為瞭現代青年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眾所周知,我國法律規定,男子結婚必須年滿22周歲,而女子則需要年滿20周歲。在科學觀念較為普及的今天,這樣的結婚年齡顯然是最為適合成婚並生養後代的。
不過,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古代人成婚的年紀,卻要提前很多。尤其是古代的女子,她們往往在十三四歲時便要出嫁。小小年紀,便褪去瞭天真和稚氣,開始承擔起瞭妻子甚至是母親的角色。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古代形成瞭女子小小年紀便要出嫁的風俗呢?
一、古代女子地位低下。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向來推崇“男尊女卑”的觀念,甚至直到近代仍然有不少地方保留著“重男輕女”的思想。
在古代,男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承香火。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旦男子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還會被人扣上“不孝”的帽子。而除瞭傳承香火以外,古代的社會生產力絕大部分都是由男子承擔,因此在古代人的觀念裡,男子承擔瞭更多的責任,他們的地位尊貴是理所當然的。
相比之下,女子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瞭。在古代人眼裡,女子僅僅隻有傳宗接代一個用途。畢竟像農耕、戰爭、讀書這些事,普通人傢的女子根本無法參與。
因此女孩到瞭十三四歲之後,父母認為她們已經有瞭獨自生活的能力,理應嫁到別傢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更有甚者,還有人把女兒當成攀龍附鳳的工具。為瞭一己私利,將女兒推入火坑的大有人在。

二、解決人口的問題。
在古代,每個王朝的建立,都會犧牲掉很多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由於古代基本都是以冷兵器為主的戰鬥,因此每次戰爭,總會造成人口的急劇減少。就算不是王朝初建時期,由於古代為瞭維護皇權政治的絕對統治,因此出現的戰爭也比較多,這樣也就造成瞭人口無法快速增加。
古代人口數量比不上現代,像漢朝這樣強盛的朝代,也最多隻有6000多萬人口,而唐朝也隻有8000多萬。除開婦女和老幼,男子還能剩下多少呢?因此在古代戰爭中死傷數十萬,已經算是非常嚴重的傷亡瞭。而男子在戰爭中的嚴重的傷亡,將會直接造成國傢生產力的急劇下降。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女性的成婚年紀就被無限的提前瞭。為瞭替國傢增加戰鬥力和勞動力,很多女孩在十三四歲剛剛發育之後,就會被要求嫁人。
三、國傢政策支持。
實際上,歷朝歷代的政策規定,才是女孩十三四歲嫁人最重要的原因。
《漢書》記載:“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女子如果超過十五歲還沒有嫁人,那麼這傢人的賦稅將會以五倍來計算。在這樣的高壓政策下,就算是女兒殘疾或者奇醜,恐怕父母都會千方百計地找媒人托關系,拼命將女兒給嫁出去。畢竟五倍的賦稅,可不是鬧著玩的。
到瞭後來,這種政策又發生瞭改變,比如《晉書》記載:“致女子十七不嫁者,使長吏配之。”這句話是說,如果有女子十七歲還沒有嫁人,那麼當地的父母官就要安排單身男青年與之配對。換言之,這種情況就是國傢負責安排婚姻。既然是國傢安排,那就不論好歹美醜瞭。所以,一般的人傢,絕不會讓自傢女兒長到十七歲還嫁不出去。

四、古代人壽命短。
由於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不好,古代人的壽命普遍比較短。一般到四五十歲,似乎就已經是老人瞭。因此,雖然十多歲的女子在今天看來,年紀還很小,但是,在古人看來,已經不算小瞭。如果再大還不出嫁,那就沒辦法把孩子養大就要去世瞭。因此,古代認為,十三四歲實在是女孩最佳的出嫁年齡。
總而言之,在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女孩十三四歲出嫁,漸漸成為瞭古代人的固有觀念。這種觀念也一代一代流傳瞭下去,直到近代才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