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察必是誰?元朝的開國皇後忽必烈的皇後

察必是誰?元朝的開國皇後忽必烈的皇後

時間:2019-05-10 14:13:5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很多人都不瞭解忽必烈的皇後察必的傳奇一生,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弘吉剌·察必,姓弘吉剌氏(《新元史》作宏吉刺氏),名察必,濟寧忠武王弘吉剌·按陳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中統初年立為皇後。至元十年(1273年),上尊號“貞懿昭聖順天睿文光應皇後”。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去世,謚號“昭睿順聖皇後”。察必稟性聰明,善於把握事業成敗契機,在元朝建立之初,成為元世祖的左右助手。

察必生性仁明,隨事諷諫,多裨時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為皇後,始終勤儉自律,事事用心。史稱“其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傢初政,左右匡正,後有力焉”。

這是一位率真的女子,聰明、大氣、能幹,而且樸實得可愛。雖不如歷朝漢族大傢閨秀伶牙俐齒,可樸實的語言更有震撼力。她是一位賢惠的妻子,也是一位稱職的皇後。她是一個男人的摯愛,也是一個民族的驕傲。

勤儉的環保專傢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察必,出身弘吉剌部,是地地道道的蒙古大草原哺育出來的姑娘。察必所具有的最大美德便是勤勞樸實,非常懂得過日子,這是繼承自草原人民的優點。即使後來成為皇後,她也仍舊如此。據傳在她所居住的王宮丹墀前,她曾親手栽種瞭一株從成吉思汗故地帶回的青草,名為“誓儉草”,以此告誡皇宮子孫不要忘舊,要保持過去節儉淳樸的風尚。《元史·後妃傳》當中有這樣的記載:

某次,皇後派人去國庫裡支取絲帛表裡各一匹,忽必烈得知此事便責備皇後說這是軍國所需,不是私人庫房,你怎麼能去支取呢?其實忽必烈可能隻是和皇後開個玩笑罷瞭,但樸實的察比皇後對此當瞭真。她回到後宮,竟親自率領宮女開展瞭轟轟烈烈的“廢物回收利用”環保活動,大力提倡“節約型皇宮新生活”。她先是讓宮女收集用舊用壞的弓弦,繼而煮制織成綢帛,然後做成衣服,沒想到竟然非常堅韌密實。察必皇後親煮弓弦、自織絲帛的壯舉,一時間被朝臣傳為佳話,人們紛紛為當朝國母大膽的創造性和勤儉持傢的美德所折服,並被史官認真地記錄在皇後的傳記中。

一日,察必皇後去到專為皇宮造酒的宣徽院裡,她在庫房裡發現許多舊的羊臑皮,已經擱置瞭好多年,察必皇後命人將其搬到後宮,與宮人們洗曬幹凈,裁剪妥當,然後細細縫合,做成地毯。當然,察必皇後的“廢物利用”壯舉還有許多,她的環保運動可以說是搞得相當成功,使得宮廷裡“勸儉有節而無棄物”。後世有人專門寫詩贊揚皇後的這種儉樸美德,詩曰:

深宮篡組夜遲眠,貼地羊皮步欲穿。

漫道江南綾綺好,織方練舊弓弦。

這首詩收錄在《遼金元宮詞》中。

傑出的服裝設計師

除瞭“環保運動”搞得有聲有色之外,察必皇後還是個出色的服裝設計師。元朝人當時戴的胡帽沒有前簷,一次,忽必烈打獵回來,說打獵時眼睛總是因太陽照射而睜不開。心靈手巧的察必皇後思索瞭一番,便在忽必烈的帽子上縫瞭一個簷。忽必烈發現這個辦法果然解決瞭陽光刺眼的問題,為此非常高興,下令以後的帽子都照這個樣子制作。

還有一次,察必皇後發現忽必烈騎馬時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不便騎馬弓射,於是嘗試著做瞭一種新的衣服,用舊衣改制而成,後邊比前邊長,沒有領子和袖子,兩邊各綴一排襻扣,穿起來舒適方便,皇後還給起瞭一個漂亮的名字,叫“比甲”,這種衣服便於弓馬,而且形制特別,穿上去感覺非常瀟灑,因此時人爭相仿效,或許這就是現在馬甲的由來。察必皇後對忽必烈的愛也在這兩件小發明表現出來。至元十八年(1281年),察必皇後去世,忽必烈非常悲痛,感嘆沒有人再像皇後一樣關心自己瞭。

察必皇後的技藝有時還被忽必烈用作籠絡人心的利器。

對於漢學儒術,忽必烈非常感興趣,成為皇帝之前,他有一次聞聽儒士趙璧之名,便把趙璧召至身邊重用。他隻呼趙璧為“秀才”,而不直呼其名,以表示對趙璧的尊重。另外,他還讓自己的妻子,即未來的察必皇後,親自給趙璧縫制蒙古袍,做好後,忽必烈還叫察必一一修改試穿不合適之處。讓大汗之妻親自為自己縫衣服,趙璧因此大受感動,一直為忽必烈忠心獻計獻策。也可以說,察必皇後不但是為夫君縫補衣物,也是為元朝縫補天下。

隨事諷諫,多裨時政

察必皇後“其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傢初政,左右匡正,後有力焉”,因此非常得忽必烈的寵愛,而且她生性仁明,也愛提一些自己的建議,忽必烈都很重視,對於她的建議也往往能夠采納。

忽必烈喜愛打獵,然而京城從上都開平遷到大都燕京後,遊獵並不方便,因此忽必烈讓他的禁衛軍統領在京城郊區開辟獵場。

當部下把圈定的征收土地繪成圖給忽必烈時,察必皇後也在場,她認為此事不妥,因為隻要忽必烈禦筆一揮,那片區域內的居民就要被從自己的土地上趕走,將面臨流離失所的狀況。察必皇後認為這對當地居民太殘忍瞭,但她知道不能強行勸諫,於是先打發走禁衛軍統領。這時,太保劉秉忠有事奏報,察必皇後看時機成熟,便將劉秉忠攔在外室,又故意提高嗓門對劉秉忠說:“陛下要征收京郊的農田為獵場,像這樣的大事,你作為國傢重臣,怎麼不知道呢?土地在國都沒遷來之前,已經分配瞭。如今,新征收獵場,土地的主人豈不要遷往他鄉,會引起百姓的怨氣,造成混亂。皇上事多,日理萬機,像這樣的小事想不到也是有的,你們做臣子的應及時提醒。若陷陛下於不仁不義之中,可怎得瞭。”劉秉忠會意,大聲答道:“我馬上帶圖親自查看,再作稟報。”這段對話,忽必烈聽得一清二楚,後來便命令劉秉忠先去視察,然後再做定奪。

在不同場合,察必皇後經常會用不同的方式勸諫忽必烈,給他提醒。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滅亡南宋,並將幼主恭帝與太後都擄到大都,忽必烈為此舉行瞭盛大的慶典。大傢都非常高興,飲酒作樂,但是察必皇後悶悶不樂。忽必烈問:“我終於征服瞭江南,以後不用再打仗瞭,大傢都很高興,為什麼你卻不快樂呢?”察必皇後意味深長地答道:“從古至今,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千年帝國,將來我和你的子孫們不要搞到像南宋這步田地就是萬幸瞭。”忽必烈為瞭討皇後歡心,便將從宋宮裡搶來的珍寶玩物堆在殿前,請皇後來看,察必匆匆看瞭一遍,就走瞭。忽必烈叫太監追問她想要什麼,察必說:“宋朝皇帝積蓄瞭這麼多財寶留給子孫,可子孫沒有守住而歸瞭我們,我怎麼忍心拿呢!”

察必皇後勸忽必烈帝不要對被俘入元廷的南宋小皇帝行侮辱性的受俘之禮,說:“自古無不亡之國,奈何辱其末帝,本朝子孫若能幸免亡國,方可慶幸!”這與西晉末年匈奴對西晉懷、愍二帝的“青衣侑酒”、“洗爵張蓋”的侮辱形成瞭極大的反差。

此外,察必皇後還對南宋末帝體恤有加。當時,南宋的全太後水土不服,始終不習慣北方風俗,察必皇後向忽必烈請求放她回江南,忽必烈不肯答應,直求瞭三次,忽必烈才說:“爾婦人無遠慮,若使之南還,或浮言一動,即廢其傢,非所以愛之也。”然而他要求皇後多做做他們的思想工作,多加體恤,使其心安。察必皇後蘭心蕙芷,一點即透,以後不再提放還之事,而是配合夫君的指示,大搞懷柔政策。最終,末帝母子二人覺得南歸無望,就出瞭傢。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