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無緣皇位為保命不惜尊妹為母,生的兒子卻天生反骨
漢高帝劉邦年輕時是個無賴,個人形象很差,正因如此,良傢女子都不想嫁給他為妻。雖然遲遲未能成傢,但劉邦的身邊卻從不缺少女人,其中有位曹姓婦人跟他做瞭好幾年的“露水夫妻”,並給他生下一個私生子,此即本文的主人公劉肥(“劉肥者,高祖長庶男也。其母外婦也,曰曹氏。”見《史記·卷五十二》)。
劉肥出生沒多久,劉邦交上好運,被沛縣豪強呂公看中,從而迎娶瞭後者如花似玉的女兒呂雉,沒多久便添瞭一對兒女,即後來的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盈。呂雉過門後,雖然表面上把劉肥當兒子養,但內心卻一直很嫌棄他,反倒是劉盈跟這位異母兄關系要好,讓劉邦甚是欣慰。

劉邦為彌補劉肥,便封他為齊王
劉肥雖然是傢中的老大,但由於是私生子,所以無論是劉邦做漢王時,還是稱帝建國後,儲君之位一直都由嫡長子劉盈擔任。好在劉邦對長子很照顧,既然無法把江山傳給他,便把齊國故地73城全部封給劉肥,百姓中能講齊國話的全部成為他的臣民,對於後者來講,這也算是一種極為豐厚的“補償”瞭。
齊國不僅疆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富含魚鹽之利,在經濟上極為富庶。所以劉肥自從成為齊王後,每日裡錦衣玉食、出尊入貴,很是過瞭幾年的舒心日子。然而好景不長,等到劉邦駕崩、劉盈(漢惠帝)登基後,劉肥的處境陡然變得兇險起來,並差點喪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惠帝跟異母兄劉肥的關系要好
原來在惠帝即位後,劉肥按照規定進京朝覲天子,並在事後接受皇帝的宴請。惠帝因為自幼跟劉肥關系要好,所以在宴席間對他甚是尊崇,不僅讓他坐在席首位置,而且頻頻給他敬酒,一如當年在民間之時。呂後看到這一幕後非常生氣,認為劉肥妄自尊大,毫無人臣之禮,不殺不足以警戒他人。正因如此,呂後便命人備下鴆酒,準備毒死劉肥。
好在惠帝眼尖,看出母後有毒害兄長的心思,便做出一副要和劉肥同飲毒酒的模樣,才迫使呂後中斷自己的毒計。事後,劉肥經向侍者暗中詢問方知實情,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劉肥很清楚呂後的本性,知道她既然把自己視為“眼中釘”,便一定會除掉他。正因如此,劉肥便將足智多謀的內史士召來,懇請他幫助自己找到一條保命之道。

劉肥為避禍,決定尊妹妹魯元公主為母
內史士思慮再三,便向劉肥獻計到:“微臣聽聞太後疼愛魯元公主,並一直想助她恢復昔日的榮耀和地位(魯元公主嫁給趙王張敖為王後,後因張敖被廢,由此喪失身份和榮耀)。依微臣來看,大王不如將封國中的一個郡獻出來,將其作為公主的湯沐邑,唯此才能討取太後歡心,而大王也會因此避免殺身之禍。”
劉肥認為內史士說的很有道理,便依計而行。事後,劉肥可能是覺得此計還不夠穩當,便再度“加碼”,向呂後請求尊立魯元公主為齊國王太後,給與她極為尊貴的名號和地位(“於是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尊公主為王太後。”見《史記·卷九》)。

呂太後見劉肥很懂事,便解除對他的殺心
劉肥為瞭避禍,竟然把妹妹尊為母親,這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則趣聞瞭。但不管如何,呂後對劉肥這兩項舉動很是滿意,並就此解除對他的殺心(“呂後喜,許之。乃置酒齊邸,樂飲,罷,歸齊王。”引文同上)。這場風波過後四年(前189年),劉肥在封國壽終正寢。
劉肥一生多子多福,僅見於正史的王子們便多達9位。不過跟低調謹慎的劉肥不同,他的兒子們各個腦後生“反骨”,屢屢發動叛亂,讓朝廷頭疼不已。其中,長子劉襄(齊哀王)在呂後駕崩後起兵造反,弟弟劉章(城陽景王)則在長安做內應,兄弟二人欲聯手奪取天下,但最終卻被太尉周勃、丞相陳平阻止,而奪得帝位之人,則是劉邦第三子劉恒(漢文帝)。

劉襄曾與弟弟劉章合謀奪取天下
劉襄、劉章奪取天下的計劃破產後,心中甚為不甘,再加上漢文帝的猜忌,沒幾年時間便相繼鬱鬱而死。劉肥第三子、濟北王劉興居對兩位兄長的遭遇很不平,便在漢文帝前三年(前177年)舉兵造反,結果被大將軍柴武擊敗後俘殺,濟北王國就此被廢除。
23年後(前154年),因為對漢景帝推行的“削藩”政策不滿,劉肥第四子劉將閭(齊孝王)、第六子劉辟光(濟南王)、第七子劉賢(菑川王)、第八子劉卬(膠西王)、第九子劉雄渠(膠東王)紛紛響應吳王劉濞,共同起兵反叛朝廷,史稱“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形勢圖
然而叛亂並沒有持續多久,便被朝廷的軍隊平息,以上諸王要麼自殺要麼被賜死,封國全被廢除,沒有一人落得好下場,唯有劉肥第六子劉志(菑川懿王)沒有參與叛亂,最後得以善終。劉肥所生9子有8人曾舉兵造反,其中6子因叛亂死於非命,這在歷史上也算是一種空前絕後的現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