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的潘仁美到底是好是壞?和野史較真你就輸!
史上真的潘仁美到底是好是壞?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自從明清以來,中國老百姓最熟悉的民間英雄傳說,當屬《楊傢將》,這部熱血激蕩感動一代代觀眾的英雄故事裡,最虐心的橋段,當屬楊老令公陳傢谷殉國,而其中最拉仇恨的人物,則是大反派潘仁美。
這位潘仁美的群眾形象,究竟壞到何等地步?早年間唱民間戲的時候,隻要這位奸角出場,臺下就是一片喊打喊殺,清朝還出過更震撼橋段:某劇團改編《楊傢將》,演到潘仁美惡有惡報上法場,正碰上天公不作美下暴雨,本想停止演出,誰知觀眾不幹,硬冒著雨看著潘仁美被砍瞭頭,這才歡天喜地的冒雨往傢跑。
放在資訊發達的當代,這位傳統奸角的形象,基本也沒好多少,拜諸如《寇老西兒》《少年楊傢將》之類的戲說影視劇所賜,外加諸如李成儒等老戲骨的精彩演繹,基本到瞭惡名昭彰的地步。前兩年還鬧出過新聞:有楊姓剩女好容易跟個男神牽手,誰知傢長一問男神姓潘,立刻勃然大怒:潘楊兩傢不通婚不知道嗎?
要單看《楊傢將》故事裡的橋段,潘仁美這人,自然是誰見誰恨:把楊老令公和五千大宋兒郎坑進死地的是他,捎帶手害死楊七郎的也是他,羅織罪名讓楊傢將流血流淚的還是他,啥事不幹就會禍國殃民的更是他。基本就是歷代極品奸人集合體,誰看瞭都得恨不得沖過去咬兩口,怎麼恨都不奇怪。

楊業

潘美
那麼歷史上的潘仁美,也有這麼壞嗎?
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正是宋初開國名將潘美。而對照他的真實人生,再看看《楊傢將》的橋段,卻也直讓人生出一聲嘆息:和野史較真,你就輸瞭。
潘美,大宋開國功臣,一生戰功赫赫。以《宋史》評價說:平嶺表、定江南、征太原、鎮北。可謂戰功彪炳,戎馬一生。
以《楊傢將》故事裡的話說,潘仁美,也就是潘美,就是因為仗著戰功彪炳,因而妒忌扶搖直上的後輩楊業,從此一念生萬惡做,演出種種慘劇。
但放真實歷史說,大宋開國功臣潘美與北漢降臣楊業的差距,就好比二戰時美國五星上將與普通少將之間的差別。妒忌楊業?真妒忌不著!
但是那場造成楊業殉國的陳傢谷血戰,歷史上確實存在,但所謂潘美害死楊業的說法,真相究竟如何?
這還要從雍熙北伐說起,宋太宗雍熙年間,太宗 皇帝風聞遼國內部女主當國寵信用事,便組織起三路大軍出征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東路軍——命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幽州道行營前軍馬步水陸都部署,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為副,內客省使郭守文為都監。
另派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彰化軍節度使米信為幽州西北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曹彬部與米信部同出雄州,直取新城(今河北新城東南)、涿州(今河北涿州);中路軍趙光義命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定州路行營馬步軍都部署。中路軍自定州北上,出飛狐口(今河北淶源)攻遼;西路軍命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朔諸州行營馬步軍都部署,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西上閤門使王侁及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都監。出雁門關,直取遼境雲州(今山西大同),與中路田重進匯合,然後揮兵東進,從北面會攻幽州。
宋軍這次出征,全軍在三十萬人以上,尤其是作為主力的曹彬和田重進兩路,部隊總兵力在二十萬人以上,一開始仗打的很順利,宋軍連戰連捷,曹彬率領著十餘萬人的主力軍團大踏步的接近幽雲十六州的主城幽州,潘美楊業的西路軍也憑借著銳利的兵鋒,很快占領瞭寰、朔州、應州、雲州四州之地。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式向發展,但就在這時,遼國名將耶律休哥出襲,並且派兵截斷瞭曹彬主力的糧道,宋軍斷瞭糧草隻好撤軍,遠在開封的宋太宗皇帝要求曹兵將主力兵馬和米信部合並,兩軍兵行一處,將打一傢,但是曹彬手下的大兵們卻不幹,眾將紛紛建言,有五十天糧草便可大破契丹軍隊,我們是主力,為什麼要給別人打下手?
忠厚的曹彬看部下群情激奮,便答應瞭請求,帶瞭五十天糧草再次攻入遼國境內,剛行軍到涿州境內,探馬來報說遼國蕭太後帶領二十萬兵馬禦駕親征,曹彬聞報大驚,連忙命令大軍再次撤退,這時天也下起雨來,始終遊弋在前線的耶律休哥像一個瞅準瞭獵物的老鷹一樣,催起本部兵馬立刻對已經師老兵疲的宋軍主力展開追擊,兩軍在岐溝關白溝河一線大戰,宋軍在被自己玩殘的情況下又在華北大平原上連續急行軍瞭近二十天,被遼軍咬住之時已是強弩之末,於是這場在一開場就不公平的決戰爆發,宋軍大敗虧輸,陣亡數萬人,耶律休哥在擊潰瞭東路軍主力後把目光轉向田重進的中路軍和潘美楊業的西路軍,田重進倒是個妙人,一見情勢不對已經把部隊撤回瞭國內。

這樣,裸露在數十萬遼國鐵騎面前的隻剩下潘美楊業的這幾萬西路軍,此時開封城裡的大宋天子趙光義已經得知瞭東路軍兵敗的消息,他立刻下令西路軍撤回國內,但是他給瞭潘美和楊業一個附加任務,把占領的四州之地的百姓帶回到宋朝。
把四州之地的百姓帶回到宋朝?這在戰場形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是個非常高難度的任務,宋軍在廣大的作戰區域內除西路軍之外已無可戰之兵,而民眾的撤退速度簡直可以用烏龜爬來形容,無疑會大大拖慢宋軍的回撤速度。
接到命令的西路軍主帥們這下呆瞭,皇上給瞭這麼個任務,宋史楊業列傳中這樣記載當時的場景: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朝廷止令取數州之民,但領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強弩千人列於谷口,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保萬全矣。”
這話的意思是,遼軍勢大,朝廷已有詔命,不如我們就交替掩護後撤,這樣起碼能夠掩護三州之眾後撤,楊業的這條計策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可行的一種方法,但是監軍王侁說話瞭: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這句話一說出來就是在懷疑楊業對於宋朝朝廷的忠誠性,王侁的神色變幻,楊業看到瞭他入宋以來最怕見到的表情,敵視加輕蔑,更聽到瞭他一生中最怕聽到的字眼——失敗?你不是無敵將軍嗎?領兵數萬,隻想著逃跑,你不是要叛變投敵吧!
君候在邊境上號稱楊無敵,今天卻畏敵如虎,巧言避戰,難不成你還想叛逃投降嗎?楊業被王侁這話一激,便慷慨而言:我並非怕死,隻是怕突然增加士卒傷亡,既然你這麼說的話,我先率軍死戰,在諸公之先!

楊業臨行前突然轉向瞭這7年來的老搭檔潘美——這次我敗定瞭,我是個降將,早就該死,主上反而讓我統兵,今天我就以死戰報答。隻是,你能在陳傢谷兩側埋伏下弓箭手嗎?我敗下來的時候,如果沒有接應,就全軍覆沒瞭。
潘美和王侁當場答應,並且立即行動,楊業率兵北上主動攻擊耶律斜軫,潘美和王侁在陳傢谷口親自率兵伏擊。但是從當天凌晨的寅時,一直等到瞭上午的巳時,楊業一直蹤影不見。當時西路軍全軍將士都說奇跡再次發生瞭,無敵將軍已經勝利,正在一路強攻,追擊耶律斜軫!要不然,該敗早就敗下來瞭。
於是,在監軍大人的力主之下,潘美的意志再次被綁架,率領軍隊前去爭功,往前打瞭一段卻發現遼軍兵力越來越多,急忙後撤,而當奮力抗敵的楊業且戰且走行至陳傢谷之時,宋軍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無敵將軍此時悲憤異常,但是也隻得繼續浴血拼殺,沒過多久,他被耶律休哥的手下名將耶律斜軫包圍在瞭狼牙村,楊業帶著自己的兒子楊延玉奮力死戰!


史載: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至此,楊業英勇奮戰身亡殉國,並被遼國人傳首邊境,用以炫耀武力。

這就是當年陳傢谷之戰的真相,楊業被監軍逼入絕境,不得不死戰,在死戰退至約定的陳傢谷時,監軍大人已經帶人跑瞭,作為全軍主帥的潘美在這場局部的陳傢谷之戰中成為一個被綁架的主帥,但是之後的千百年,潘美卻成為害死楊業的白臉奸賊形象,罪魁禍首王侁卻被後世慢慢遺忘,平靜的呆在歷史的塵封裡,這對於潘美而言是莫大的不公。
罪魁禍首王侁卻被後世慢慢遺忘!

當然,作為後世人我們可以指責潘美為什麼不和他的副帥楊業一起違抗監軍的意志,但是就當時宋太宗對於宋軍的管理體制而言,監軍在很多時候是皇帝派駐在軍中的代言人,戰後盤點時監軍大人的報告會讓兩位將領一起吃瓜落(受牽連),而作為前朝太祖愛將的潘美夾著尾巴做人都還來不及,又怎麼有膽量違抗監軍的意志,況且楊業還是北漢降將,潘楊二人之間雖然有並肩戰鬥之情,但是謹慎的潘美卻並不願意為楊業違抗上意。
可以說,楊業的遭遇在宋軍之中不是孤例,也並不缺乏先例,並且類似的情況在之後大宋帝國的對外戰爭中一再上演。
這正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