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謀反康熙下令誅九族,後來又無罪釋放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孔尚任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在春秋時期,中國有不少的思想路派產生,像儒傢、道傢等等,但是說起最火的一傢,那就要說到儒傢瞭。儒傢的弟子也非常多,所有有瞭百傢齊放的說法, 而尤其是在西漢的時候,董仲舒甚至還提出瞭火遍一時的“獨尊儒術”的說法,由此就是為瞭實行國傢思想上的大統一,這樣才能保證國傢能夠長久的安穩生存,而且從西漢以後,每一代的君王,幾乎都是十分尊崇儒傢思想。甚至對孔氏的族人都特別照顧,如果犯瞭罪,就算是皇帝也不會輕易的處罰他們。

而滿清畢竟是屬於少數民族,在他們統一瞭中原以後,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安撫中原漢人的心,避免他們發生暴動。而當時漢人已經長時間的習慣瞭漢族自己人的統治,所以很難輕易像少數民族服從。所以一時間,不斷的出現各地有“反清復明”的造反活動,而滿清人的朝廷為瞭能夠控制住這些暴動的人,就利用比較有威望的漢人進朝做官,而且在康熙皇帝上位之後,他甚至還主動學習儒傢思想,對儒傢也是滿滿的誠意。

孔子的64代傳人孔尚任還被任命為國監,而且他還因為康熙誠心學習儒傢思想十分感動,而康熙也覺得孔尚任十分有才華,所以對他一路提拔。甚至後來江南鬧水患,康熙還親自指令孔尚任去治理,足以感受到康熙對他的重視。但是孔尚任治水四年,他覺得他的才華沒有得到重用, 於是也對康熙逐漸不在信任。後來他甚至四處收集素材,創作瞭一個作品,這個作品裡十分明顯的表達瞭他的亡國之痛,對明朝的懷念。

後來就是因為這個作品,各地蓄勢已久的反清勢力也按捺不住瞭,紛紛起兵鬧事,但是由於天下早就已經安定瞭不少的時間,所以這些反清分子很快就被處理瞭。康熙甚至直接徹查這個作品的出處,要誅殺九族。但是當他知道是孔尚任之後,竟然當眾反悔:“此人殺不得啊!”
因為孔尚任是孔氏的子弟,九族可都是孔傢人,而且在歷史上的幾千年中,孔子對人們的影響非常大,地位也是不可磨滅的,所以如果輕易處決孔氏一族,肯定會激起民憤,到時康熙可能就沒有能力壓制瞭。於是隻能選擇罷免孔尚任的職務。後來孔尚任隻能帶著悲痛的心情回到老傢。而這個作品也就是十分著名的戲曲《桃花扇》,它的創作花瞭前前後後將近十多年的時間才完成。它裡面講述的明朝的社會風貌還有人物之間鮮明的性格,對人們的感染很大,也成為瞭清朝最有教育意義的戲劇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