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說發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還不知道:古代人如何養老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從古至今,老年人一直都是社會中占比極大的全體。而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人類完成到最後的發展就是完全實現大同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人到老年之後,失去瞭工作的能力,那麼老年人的贍養問題,就成為瞭歷朝歷代的重大社會問題。如今社會制度逐步完善,老人可以憑借養老金和退休金養活自己。還有養老院相關的機構,完全不用擔心老無所養。那麼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如何養老呢?國傢都有哪些政策?

老人贍養的社會問題最早在漢朝被重視。整個社會尊老、敬老之風盛行。國傢對於“鰥寡孤獨”和80歲以上的老人,都會每個月準時提供一定的佈帛米肉來保障生活。還設立老人才能任職的“三老”、“五更”,監督政府財政是否發放到位。擔任這些職位的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年滿70歲後,不僅享用俸祿,還能免除傢人的賦役,經商農耕都不用交稅。

如今社會有一種現象被稱為空巢老人。在古代同樣是一大社會問題,雖然在國傢的政策下,老人的溫飽得到解決。但是獨居依舊會出現各種意外,比如生病受傷沒人照料。唐朝時期就有針對這一問的政策,那就是“侍丁制”。隻要一戶傢庭有80歲以上的老人,或者身患重病的老人,子孫就可以免去徭役。這就是最大的福利,所以古話說“傢有一老,如有一寶”並非空穴來風。

在古代的時候,同樣出現過類似養老院的機構,被稱為孤獨園。是在南朝時期,政府下發資金設立的。並且區別於如今的養老院,古代養老是完全免費的,國傢承擔全部的開銷。並且在古代的時候,國傢提倡同族大傢庭,不主張分傢分戶。不僅減少瞭傢庭和國傢的壓力,更是讓老人得到更好的贍養。烏鴉尚且知恩反哺,何況是人類呢。孝順是古來流傳至今的良好美德,最為後代的我們更應該發揚光大,真所謂百善孝為先,如果對於養育自己的祖輩都不能孝順,對社會發展,對人類進程又能起到多大的貢獻呢。各位讀者是怎麼看待那些對父母不孝的人?在下方留言說說看,順便點個贊支持一下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