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鍋真的怪趙括嗎 其實還有一個人漏掉瞭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場重大戰役,每一場戰役中都有一個或多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這場戰爭的主帥。他們有的穩紮穩打,出奇制勝,有的卻因急於求勝貿然進攻,卻一敗塗地。總而言之,“勝敗乃兵傢常事”,兩方交戰,有一方勝利,自然就有一方會失敗。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我國歷史上一場非常著名的戰役“長平之戰”,這是一場決定天下大勢的戰爭。經此一戰之後,秦、趙兩國孰強孰弱自然一目瞭然。戰爭本來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代名詞,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戰爭中,它成就瞭一個人,那就是一代名將武安君白起。

但是,與此同時,它也毀掉瞭另一個人,那就是趙括。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無論對兩個國傢來說,都是一場消耗巨大的大戰爭。失敗的一方,自然要承擔戰爭所帶來的各種損耗與嚴重後果。在這場戰爭中,趙國軍隊死傷高達幾十萬,至此,趙國國力日漸衰微,甚至,可以說是一蹶不振瞭。
戰爭失敗瞭,自然要有一個人站出來為此事負責。如此一來,身為主帥的趙括自然就成為瞭當之無愧的替罪羊。於是,趙括成瞭一個“隻會空口白話,不懂靈活變通”的失敗典型。可是,筆者有一個疑問,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隻是他一個人的錯嗎?

確實,主帥對於一場戰役的勝敗起著很大的作用,可是,從全局來看的話,把這場戰爭失敗的所有過錯,全都推在他一個人身上,這未免太過武斷瞭。對於這場戰爭的失敗,趙括確實該負主要責任,但是,任命他為主帥的趙王真的就一點錯都沒有嗎?
既然,已經說到這瞭,那麼,我們就不得不說一說引發長平之戰的前因後果瞭。
據史料記載,這場戰役的導火索,其實,就是趙王接受瞭韓國的上黨。相傳,秦國為瞭爭奪上黨那塊戰略要地而去攻打韓國,面對素有虎狼之稱的秦軍,實力弱小的韓國自然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眼看上黨保不住瞭,但他們卻不甘心,讓秦國就這樣輕易奪走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

於是,他們想出瞭一個“禍水東引”的計策,那就是:把上黨送給對其早已垂涎已久的趙國。借此,讓秦趙兩國鷸蚌相爭,那麼,他們就可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瞭。這個計策並沒有多麼的高明,隻要趙王堅決不接受這座城池的話,那麼,他們所有的算計也就落空瞭。
可是,怎奈趙王並不聰明,而且,還有一個會拖後腿的親戚平原君。此人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卻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他不但沒有看出韓國背後的用意,反而還積極勸說趙王趁機不費一兵一卒,將上黨收入囊中。
雖然,許多朝臣都勸說趙王不要這麼做,但顯然,趙王還是更相信自傢人,於是,就接受瞭平原君的這一建議。這樣一來,秦國的如意算盤自然也就落空瞭,可是,秦王是會是一個吃虧的人嗎?既然趙國得瞭上黨,那麼,他的火力自然也就對準趙國瞭,這便是長平之戰的起因。

剛剛開戰的時候,趙國的主將是老將廉頗,他深知雙方實力相當不宜主動出擊,於是,就死守城池,無論秦軍怎麼挑釁都不肯出戰。如此一來,戰爭便陷入瞭一個膠著的狀態。此時,拼的可就是國力和兩國君主的耐心瞭,要說在國力上,秦國還稍遜一籌。
畢竟,趙國地處中原,物產豐富,而秦國卻偏居一隅。時間一長的話,秦國在後勤上自然也就會越來越吃力瞭。這樣一來,趙國便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將秦國軍隊拖垮。可是,趙王畢竟還是太年輕瞭,他屢次命令廉頗主動出擊,妄圖一舉殲滅秦軍。
可是,廉頗始終堅持自己的戰略部署,對趙王的命令不為所動,這樣一來,自然就惹惱瞭趙王。並且,秦國的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且,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決定換將,當時李牧還年青,尚未出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趙王則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所以,很快派瞭趙括來代替主帥之職。趙括接手軍隊之後,隻能按照趙王的命令更改瞭廉頗的戰略部署,並且,還主動出擊瞭。
這一去,自然有去無回。
不但,被秦軍圍困瞭40多日沒能突圍,他自己最終還被亂箭射死瞭。主帥都讓人殺死瞭,長平之戰的失敗,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瞭,前後損失四十五萬。從此,所有人都認為這次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在趙括身上,可是,我們都忽略瞭一個問題,那就是他隻是在執行趙王的命令罷瞭。

君王下達瞭錯誤的指令,最終,卻讓執行的人來承擔失敗的後果。我們不得不說,趙括這鍋背的有點冤啊。第二年,秦軍包圍瞭邯鄲,達一年之久,趙國幾近滅亡,全靠楚、魏兩國軍隊來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鄲的包圍。趙孝成王也由於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就沒有治她的罪。
很可惜,趙括遇上的是白起,白起依托強大的秦國打敗瞭趙括,最終,笑到瞭最後,但是,就趙括而言,他並非是“紙上談兵”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