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什麼會奪權?是因為李治的無能嗎?
武則天奪權真是因為李治無能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中國人在講故事時特別喜歡非此即彼,比如《三國演義》就被魯迅批為“狀劉備之仁近乎偽,狀諸葛之智近乎妖”;真正西天取經的唐玄奘也絕沒有後世傳說得那麼懦弱。同樣,為瞭突出武則天的強勢狠毒,高宗李治就同劉備一樣,啥事兒都由別人做主,遇事隻會哭,哭完瞭繼續發呆。 誠然,李治的性格中有優柔寡斷的一面,然而政治鬥爭中該有的權衡和手段,他並不缺少,身為皇帝的政治敏感他也具備。 在他做皇子的時候,魏王李泰扳倒太子承乾正志滿得意時,他跑去告訴太宗李泰威脅他,使如日中天的李泰失去繼承權,而他最終被長孫無忌推上太子位。 長孫無忌傾盡全力擁戴他,以為李治優柔寡斷好受他掌握,卻沒有想到正是這個自己一力擁戴的外甥終結瞭他的性命和傢族。
翻看歷史,新帝登位真正掌握大權後,沒有一個顧命大臣是好下場的。 李治不缺政治能力,但他優柔寡斷,反復無常。他自即位後就對長孫無忌大為不滿,他需要一個促使他下決斷的契機,在關鍵時刻有果斷的人用力推他一下,把他的長期所想變成現實。 千萬別以為武則天可以輕松擺弄優柔寡斷的李治,恰恰相反,李治的性格是一把雙刃劍,他容易受性格強勢的人左右,今天你在他身邊,他就會聽你的,明天你稍離開他一會兒,他就會聽別人的話,偏生他是皇帝掌握著生殺大權,稍不留神你就可能在他醒過神後悔之前掉瞭腦袋。 長孫無忌就是以為李治好掌握從而翻瞭船。
武則天也差點翻瞭船。 龍朔二年(662年)武則天三十八歲,在她從感業寺回宮後的第十年,李治差點聽信宰相上官儀的話廢瞭她,連廢後詔書都寫好瞭。
李治的性格讓武則天一刻都不敢放松,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高宗繼位的頭幾年,長孫無忌借高陽公主叛案連殺兩名親王、兩名公主及大量高官皇族;長孫無忌失勢,整批元老大臣被清洗整頓……殘酷的政治鬥爭告訴武則天絕對不可以放松手中的權柄。而高宗的身體狀況給瞭她握緊權力的機會。
做皇帝是一件體力活兒,耗時間,耗精力,一刻都不能放松。高宗李治原本可以做一個合格的皇帝,他初繼位時每天勤於理政,一天要接見十個刺史,漸漸從元老長孫無忌手中奪回瞭權力,取得瞭永徽之治的成績,僅平定高句麗一事便說明瞭他有能力做好隋煬帝、唐太宗想做卻無法做成的事情。然而,一場大病改變瞭一切。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李治患風疾不能理政。這病是李唐皇族的傢族遺傳病,從歷史資料來看,李唐皇族明確記載的就有七位皇帝患有此癥,即高祖、太宗、高宗、順宗、穆宗、文宗和宣宗。 李治第一次發病是在顯慶五年,發病時暈眩耳鳴不能視物,甚至頭痛如裂。病成這樣,繁重的日常政務自然無法身體力行。而當時長孫無忌專權,他不能完全相信臣下,而皇太子弘雖然名義上已經加“元服”行成人儀,並行監國,但隻有名義,李弘小朋友才八歲,怎能把一個國傢交給他?相比較而言,把國傢政務交給孩子的媽、自己的妻子,就放心多瞭。
在當時的人看來,歷代後妃幹政的雖然多,但絕大多數都無礙大局。在皇子或者皇帝小的時候掌權一陣子,等皇子長大瞭,當媽的無論情願與否都會歸政,差別隻不過是活著歸政還是死瞭歸政,做兒子的總歸活得比老娘命長。而在歷史上基本上也是後妃當政國傢不亂,皇嗣仍可繼承皇位。而權臣幹政,則很有可能改朝換代。 自漢朝結束到唐朝建立以來的數百年間,大部分都是權臣瞭結瞭皇帝取而代之的。遠的不說,就說近的,隋文帝是北周的權臣做瞭皇帝;大唐皇朝開國皇帝李淵也是從隋朝的大臣起傢的,所以李治防長孫無忌,不防老婆。 而在唐以後的朝代裡,即使有武則天的案例在前,仍然有許多皇帝寧願把權力交給自己的老婆代管,而不會交給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