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秦末漢初期間的三大名人 他們的能力被大大低估

秦末漢初期間的三大名人 他們的能力被大大低估

時間:2019-05-15 20:35:5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司馬遷一部《史記》便寫下瞭五帝到武帝的長達三千多年的中國歷史,這部史書中,越古則越簡略,越靠近司馬遷則越詳細,光是秦末漢初出場的人物和各人物所占篇幅,就遠超秦之前近三千年的歷史。

秦末漢初出場的人物眾多,以致於我們總是把目光鎖定在最燦爛的幾個人身上,項羽、劉邦、張良、韓信,但如果我們把以皓首窮經的心態打量每一個出場的人物,我們會發現,至少有三個人,本該十分燦爛,但卻在劉項張韓光芒四射的天空下轉瞬即逝,能力被大大低估瞭。

①陳馀。

《史記》中,陳馀和張耳合傳,二人原是生死之交,後竟成一生寇讎,張耳奪去瞭陳馀的兵權,陳馀借兵推翻瞭張耳政權並向劉邦索要張耳人頭,張耳借劉邦的兵馬、糧草,在漢將韓信天才的指揮下,一舉除掉陳馀,再次成為趙地的主人。

提到陳馀的失敗,人們往往把他的失敗歸咎於不采納將軍李左車的建議,從而認為李左車比陳馀高明。

這是典型的結果論,因為陳馀失敗瞭,所以陳馀就蠢,給陳馀上建議的李左車就高明,如果長途跋涉的韓信最終沒能戰勝陳馀呢,你們還會說陳馀蠢嗎?

事實上,仔細看井陘之戰開戰前陳馀說的話,我們必須承認,陳馀其實比李左車高明。

陳馀說,韓信率領號稱幾萬實際隻有幾千的隊伍,長途跋涉地來打我,我坐擁二十萬的趙軍,竟然還要靠埋伏的法子來攔他韓信,其他諸侯會怎麼看我?其他諸侯一定覺得我沒本事,縱使我贏瞭韓信,其他諸侯也一定會找理由來打我,到那時,我還有那麼方便的地形打伏擊嗎?

顯然,陳馀思考的點不在一仗的成敗,而是著眼於天下大勢,尋找畢其功於一役的方式。倘使陳馀靠真刀真槍地和韓信打,一戰而勝,結局必如陳馀說的那樣,其他諸侯肯定不敢隨便找個理由便來打他陳馀,陳馀也就能保證趙地的長治久安瞭。

事實上,項羽通過巨鹿之戰,一躍成為天下共主,靠的是勇猛,而非狡詐。巨鹿之戰後,每個諸侯都知道,項羽是惹不得的,真刀真槍地幹起來,誰都不是項羽的對手。

陳馀知道自己沒有項羽這般實力,但陳馀也想借鑒項羽在巨鹿之戰上的經驗。

可惜,韓信太過天才,陳馀失敗瞭。否則,陳馀勸導陳勝的言語、陳馀在巨鹿之戰中的表現、陳馀在巨鹿之戰後的垂釣、陳馀借兵平定趙地的果敢,都會被後人所津津樂道。

②宋義。

《史記》中的宋義,隻有寥寥的幾行文字罷瞭。

到某問答平臺上以宋義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陳思成電影《唐人街探案二》中的宋義,而非秦末漢初的那個上將軍宋義,可見在今日讀者心中,宋義的分量。

秦末漢初的那個宋義,剛一出場,便向楚軍中的實權派人物項梁進諫,建議項梁重視對手章邯,但項梁不聽,於是宋義便去出使齊國,出使的路上遇到齊國的使者,奉勸前去見項梁的齊國使者慢些走,如此放能不和項梁死到一處。

齊國使者聽瞭宋義的話,撿回一條命,而後便在楚國國君楚懷王熊心面前推薦瞭宋義,宋義和楚懷王見面後,直接被提拔成上將軍。

能一下子成為上將軍這種操作,整個秦末漢初,也隻有宋義和韓信兩人做到瞭,若非時運不濟,被項羽所殺,或許宋義也能像韓信一樣,上演一系列的傳奇。

當時,宋義奉命北上救趙,但卻在安陽停留四十六天,因為宋義已經被項羽殺死,所以我們無從得知宋義的真正考量,但從宋義之子宋襄將到齊國出任相國一事來看,宋義北上救趙的大招當是聯齊。

倘使齊楚真的結成同盟,一並救趙,即使沒有項羽的勇猛,解巨鹿之圍也是大概率事件。

可惜,項羽的屠刀,使宋義的計劃全盤落空,齊楚繼續仇視對方,劉邦也趁項羽意圖滅瞭齊國的當口挺進項羽的都城彭城。

③盧綰。

在某個問答社區中,看到一個問題,題主大概的意思是,跟隨劉邦一起從沛縣起事的鄉親老鐵那麼多,為何隻有盧綰一個成瞭異姓王。

看到問題後,我又瀏覽瞭一些回答,我見到一些具有達人稱號的答主回答說,盧綰沒什麼本事,但和劉邦關系好,深得劉邦信任,劉邦就是要封一個沒本事但信得過的人為王。

這種看法未必低估瞭盧綰。

因為盧綰晚年叛漢,投靠匈奴,所以《史記》中關於盧綰的記載特別簡略,但從《史記》、《漢書》中的相關記載來看,盧綰應當是很有能力的。

首先,盧綰曾和劉邦一起讀書,並跟劉邦四弟劉交一起,經常和劉邦商謀隱秘事,由此可見,盧綰的腦子很好使,鬼點子多,計謀過,完全可以充任謀臣的角色。

其次,盧綰在劉邦入主蜀漢時的官階便是太尉,劉邦稱帝後便被封為長安侯,能在革命初步成功時便成為武官之首,肯定不可能隻靠跟主公的交情,沛縣起事的那麼多人中,就一個盧綰和劉邦有交情嗎?如果盧綰隻靠交情便成為武官之首,其他人會服氣嗎?既然能讓其他武官服氣,說明盧綰的軍事能力不差。

再次,盧綰能在楚漢相爭的末期獨自領兵,深入項羽的腹地,說明他的統兵能力遠超周勃、樊噲等人。

最後,盧綰在跟隨劉邦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立下的功勞或許是所有武將中最多的。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當群臣知道劉邦想立盧綰為燕王後,說瞭這樣一段話:「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

群臣的話或許有水分,但水分肯定不多,盧綰之所以能夠成為唯一的異姓王,當然跟他是劉邦的鐵哥們有關,但更多的,恐怕還是靠他的個人努力和個人能力,如果盧綰能力不行,為什麼投降匈奴後依舊被封王?

《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史記·張耳陳馀列傳》、《漢書、韓彭英盧吳傳》、《漢書·楚元王傳》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