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被臣子噴一臉口水,為什麼一點都不生氣?
這皇上被臣子噴一臉唾沫,邊用袖子擦臉邊點頭稱是,死後萬民哀悼。下面小編為大傢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為人仁孝,寬待群臣,嚴於律己。對外主張和平,對內休養生息,致力於精兵簡政,防止鋪張浪費。在位期間,“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瞭很大的發展。“《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史傢將其在位及親政時期稱之為“仁宗盛治”。
宋仁宗能夠聽進諫言,自古帝王都知道“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但是真正做到能聽進批評的皇帝卻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畢竟人的本性都有一種我慢心,總以為自己正確而好為人師,對別人指指點點都會,往往看不到或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
仁宗的寵妃張氏,就是後來的溫成皇後,向仁宗給自己的伯父張堯佐求官,在這個侄女的幫助下,張堯佐可謂官運亨通,先後升任三司戶部判官和副使、天章閣待制、吏部流內銓,歷遷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加官為龍圖閣直學士,升為給事中、端明殿學士,後來仁宗要任命他做三司史(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時,有幾位大臣不願意瞭。包拯首先站瞭出來,向仁宗陳述外戚升遷太快,且無功委以重任以及掌握國傢命脈的利害關系。包拯說到激動處,唾沫噴瞭仁宗一臉,仁宗一邊用袖子擦臉,一邊點頭稱是。
退而求其次,後來趙禎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在宋朝,自從“杯酒釋兵權”之後,節度使便成為徒坐空城的虛銜。但是包拯還是激烈地反對,又噴瞭趙禎一臉唾沫,包拯還召集七名言官一起與趙禎爭論。考慮到洗臉比洗衣服省事,趙禎這次臉也不擦瞭,生氣地說:“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太祖和太宗皇帝都曾經做過節度使,恐怕不是粗官!”
唐朝的節度使和宋朝的節度使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唐介這樣說是強詞奪理,但是趙禎最終還是采納瞭言官們的建議。憋瞭一肚子氣的他回到後宮後,沒有好臉色的對張氏說:“你隻知道給你伯父要宣徽使,也不想想包拯這個禦史肯同意嗎?”然後趕緊洗臉去瞭,估計得用整整一塊殺菌香皂。
趙禎在位期間深得民心,他駕崩時,國內全民自發哀悼,“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消息傳到洛陽,百姓們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瞭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訃告送至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嚎啕痛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塚,寄托哀思。”此後,遼國歷代皇帝“奉其禦容如祖宗”。
再看看趙禎死後的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名字越長越有氣質是吧?如果說謚號太過於馬屁,那麼趙禎廟號仁宗,這個“仁”字應該是最符合他生平的蓋棺定論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