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喝茶的時候是沒有茶盞的 別在被電視劇給騙瞭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喝茶茶盞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我們經常看電視中有這樣的動作,古人喝茶手裡拿著個茶托,然後茶杯中裝著茶,用杯蓋去刮那個茶葉沫子,然後吹一吹就喝瞭,其實這個事如果你放在雍正時期往後都對,你要放到清朝前就不對瞭,那時候茶杯都沒蓋。

典型的歷史錯誤
雍正年間才出現瞭這種“蓋碗”式的茶杯,康熙的時候雖然有,但是造型並不是電視中出現的這種“三件套”。

三件套發明都在乾隆老爺子之後的事瞭,乾隆時期用的都是帶“茶船”的並且上面帶蓋,我們現在看見的那種帶盞托和茶杯蓋的造型是雍正以後到晚晴十分流行。因為這種樣式用著方便,比較大眾,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茶船
但是茶杯最早並不是“喝茶”用的。
茶杯這個東西的前身最早出現在距今大約1600年前的晉朝,當時已經有瞭茶杯的雛形,不過當事人多飲酒喝湯,所以這個茶杯是從湯酒器演變過來的,體積很大,平底無托。類似一個小水缸的造型。

隋朝
再後來經過演變慢慢體積變小,然後為瞭美觀底足變窄,大多采用橫切底手法,但在使用中發現一個問題,無論切的多平,這個底足放桌子上都不穩定,因為可能這個桌面不平,還有其容積在那擺著呢,搖晃容易撒,然後人們就發明瞭一個托,這個橫切底剛好“坐”在這個托裡,就穩定多瞭。

橫切底無圈足
再後來人們覺得用這個托拿著不是很方便,於是發明瞭“圈足”,就是在這個杯地下做一個小圈來增加穩定性,這就誕生瞭現在“茶杯”的雛形。

圈足
而這種盞托實際上廣泛應用也是再唐朝,所以普遍史料記載都敘述著盞托的“發明”是在唐朝,但是隨著我們對前朝的遺跡發覺,發現在唐之前的晉朝很多器物的雛形已經有瞭,故而這茶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晉。

出土造型類似這款
在當時喝酒可比喝茶“流行”多瞭,所以這個東西在當時就是喝那種低度數的米酒用的,甚至有人拿它當做“湯碗”來用。

明朝茶杯
那麼就簡單多瞭,在傢裡你會給酒杯或者吃飯的碗上面加一個蓋子嗎?所以說這個茶杯可以說在清朝之前都是沒“蓋子”的,所以說拍電視劇一定要多讀書,細節很重要,一般電視劇拍出來學歷史的都沒法看,哪哪都是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