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亭前後,王貴等人為什麼背叛嶽飛?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嶽飛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郾城大捷之後,金兀術仰仗的“鐵浮屠”損失殆盡,這支中國歷史上最卓絕的重裝騎兵,走向瞭窮途末路。嶽飛率領嶽傢軍進駐朱仙鎮,距離汴京不過咫尺之遙。可“憾山易,撼嶽傢軍難”,金人聞風喪膽的嶽傢軍,在趙構、秦檜十二道金牌的催促下,踏上瞭南返之路。風波亭上,“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的深情,終究敵不過“莫須有”的罪名。
一心收復山河的嶽飛,滿腔復興大宋之心,卻死於宋廷之上,嶽飛、張憲也未能幸免。那麼風波亭前後,王貴等嶽傢軍將領為何背叛嶽飛,之後他們的下場又如何呢?

王貴等人背叛嶽飛,和秦檜一項計策密切相關:拉攏、脅迫嶽飛手下受過責罰的將領,利用他們的不滿,誣陷嶽飛有不臣之心。因此背叛嶽飛的部將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分成兩類:其一,主動勾結秦檜,誣陷嶽飛,以王俊為代表;其二,受秦檜脅迫,為求自保,有從犯之罪,以王貴為代表。
其實,同樣背叛嶽飛,但這兩種人無論起因、性質、下場都有根本性的區別,王俊、王貴就是兩類人最突出的代表。
王俊此人,作戰勇猛,但無智謀才略,原本屬於王燮的部眾。但肆掠在荊襄之地的楊么等人,建造營寨,占山為王,魚肉百姓。王燮統帥大軍征伐楊么,兵敗免官。王俊作為王燮部眾,是在嶽飛收復六郡之後,由宋廷劃撥的殘軍。
王俊好大喜功,而無才智,作戰全憑一身勇力。因此在嶽傢軍多年,卻沒有大的功績,官職沒有絲毫升遷,開始憤憤不滿。張憲作為嶽飛的左膀右臂,管理營內諸多事務,操行不佳的王俊,多次受到處罰,對張憲頗為記恨。
在嶽飛、張憲、嶽雲等人,受審大理寺之時,王俊主動找到瞭秦檜、張俊等人,偽造書信彈劾嶽飛有擁兵自立之心,收攏兵權之意。而且王俊十分記恨張憲,對張憲進行瞭頗多的誣陷。張憲之死固然和嶽飛信賴有關,但王俊的蓄意攻擊,起到瞭極大的作用。
畢竟張憲和嶽雲不同,嶽飛信賴下,兩人最多是兄弟之情,而無父子之誼。雖然身份不凡,但流放的可能性還是有的,至少可以免於一死。王俊的嫉恨,成瞭壓垮張憲的最後一株稻草。秦檜出於對嶽傢軍諸將的拉攏,滿足瞭王俊的心願,張憲也成瞭唯一死於“風波亭”的外姓將領。王俊代表主動投效秦檜的群體,王貴則截然相反,代表受到脅迫,選擇沉默或妥協的群體。
王貴和嶽飛同為湯陰老鄉,屬於最早追隨嶽飛的一批人,也是嶽傢軍身份最崇高的人之一。嶽飛因病離開軍營之際,大小事務由張憲、王貴協同處理,兩人合為嶽飛左膀右臂。從個人意願來看,僅居於嶽飛之下的王貴,沒有理由毀掉自己的大靠山。他本人是不具備獨領一軍的能力和資歷的,而且比起王燮舊部王俊,王貴的感情基礎要穩定的多。
但秦檜、張俊等人還是把目光放到瞭王貴身上,這源於潁昌之戰的緣故。王貴作為中軍統制,率領嶽雲、董先等人,在潁昌遭遇瞭金兀術主力。雙方展開瞭激戰,但不知是何緣故,王貴一度出現怯戰狀況,受到瞭嶽雲的呵斥,戰鬥結束後嶽飛懲罰瞭王貴。
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瞭這一狀況的發生,但在秦檜、張俊眼中,受到瞭懲罰的王貴,和嶽飛父子是有嫌隙的,值得拉攏。
拉攏王貴的人是張俊,同為“中興四將”的他,拉攏不成,采取瞭恐嚇、脅迫手段,威脅王貴屈從。嶽飛、張憲入獄後,由王俊起草的誣告書信,就是以王貴的名義遞交上去的,最終成為瞭嶽飛等人身死的直接原因。
不過由於王俊、王貴在身份、地位、態度上的巨大差異,秦檜、張俊等人采取瞭不同的對待方式,這基本是主動誣告嶽飛和受脅迫誣陷嶽飛,兩大群體的下場縮影。
王俊作為王燮舊部,在嶽傢軍多年寸功未立,沒有絲毫升遷,雙方維系極其薄弱,秦檜等人采用瞭拉攏的手段。王俊原本官職是前軍副統制,也就是前軍統制張憲手下一員。誣陷嶽飛、張憲之後,秦檜等人提拔王俊擔任正任觀察使,可以說是不吝賞賜瞭。
王貴不同,其職位為中軍統制,屬於嶽傢軍的絕對高層。秦檜、張俊等人力主議和,自然不希望嶽傢軍的建制得以保留,一支有足夠能力北伐的強軍,就是議和派的眼中釘、肉中刺。而且王貴和嶽飛的情誼要深厚的多,所以秦檜等人選擇瞭排擠受脅迫誣陷嶽飛的群體。

秦檜、張俊等人誣告嶽飛,其中一個重要的罪名就是:嶽飛與手下將領書信來往,鼓動兵變,意圖收回兵權。等到嶽飛死後,秦檜又把矛頭指向瞭王貴為首的眾人,指責他們收到嶽飛書信之初,選擇隱瞞不報,理應重懲。
對於這種子虛烏有的罪名,王貴早有預料,選擇瞭主動辭官。秦檜此舉是有目的的,通過拉攏王俊等嶽傢軍敗類,分解王貴等意志力不是特別強烈的嶽傢軍叛將,徹底瓦解具有北伐實力的嶽傢軍,來達到劃江而治的議和派目的。
王貴之後出任瞭福建步軍副都管,不僅沒有嶽傢軍中軍統制的官銜高,其實際權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王貴無法實際掌控任何兵卒,空有虛名,張俊的親信實際主持事物。
王貴為首的與嶽飛關系密切,又是受脅迫誣陷嶽飛的眾將,基本都是出任各地虛職。實權由張俊、秦檜等人的親信、爪牙掌控,徹底淪為議和派附庸。

趙構晚年對王貴等人有如下評價:王貴等人安享太平多年,可見軍中激憤之情已經淡去。趙構、秦檜、張俊等人,就是通過處死嶽飛、張憲等首腦;拉攏王俊等敗類;架空王貴等徘徊者,徹底瓦解瞭有北伐能力的嶽傢軍。自此,宋廷茍安於江淮之間,進獻歲幣、絲綢,屈膝而享“萬世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