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清朝時期他花錢捐官 死後萬人為他送葬

清朝時期他花錢捐官 死後萬人為他送葬

時間:2019-05-21 13:14:0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李衛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今天筆者就再給大傢介紹一個名留青史的大清官——李衛。

眾所周知,自隋唐推行科舉以來,官員產生的基本上都要通過這一方式,而任命更是看官員科舉名次。本來科舉取士利國利民、意義非凡,但許多科舉考出來的貧寒才子,當官之後卻是變本加厲的貪污,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便是如此,而原本擅寫道德文章的謙謙君子,說到底也不過是個貪贓枉法的小人。不過李衛不同,他雖是個文盲,全靠傢裡花錢捐瞭個官當,但憑借自己的才能卻做到瞭封疆大吏的高位,成為朝廷的中流砥柱,死後更是萬人送葬,朝野皆頌其廉潔奉公。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李衛出生於江蘇徐州豐縣當地大戶之一的李傢,而且還是傢族中的獨子,備受寵溺的李衛自小就是個不愛學習的頑童,以至於後來目不識丁,成瞭一個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的文盲。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傢中長輩見李衛已到而立之年,還一事無成,便花瞭大筆錢財,給他在北京捐瞭個官當。一下子,李衛就從一個平民老百姓成瞭從五品的員外郎,雖然隻是一個空銜,沒有實權與任何的權威,但李衛好歹也算是進入官場,成為公傢人瞭。做瞭一段時間的兵部員外郎後,憑著不錯的人緣,李衛又升任正五品的戶部郎中。

▲雍正皇帝劇照

雍正皇帝繼位後,李衛時來運轉,被封為雲南鹽驛道,是管理雲南官鹽的一個官職。到瞭雲南後,李衛發現雲南鹽業混亂不堪、貪污橫行,不忍見此的李衛對其下重力整頓,很快雲南鹽業面目一新,收入倍增。朝廷見其政績斐然,擢升李衛為雲南承宣佈政使(從二品),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任職期間,李衛也沒辜負朝廷厚望,大力整頓雲南官場,翻查壞賬舊賬,使得雲南吏治得以刷新。

此時,雍正皇帝才知李衛才能不凡,並不是碌碌無為的庸官,為此,他特意提拔李衛為浙江巡撫,全面負責一省軍政。當時浙杭地區盜匪橫行,而且常是官匪勾結,連著幾任巡撫都對此束手無策——每次圍剿都會有內鬼通風報信。李衛到任後,先是從浙江巡撫衙門官員查起,以徹底斷絕內外聯系,然後又大力剿匪,匪患至此得以平息。接著,他又在浙江查辦瞭很多大案要案,並幫助雍正皇帝在江南推行“攤丁入畝”及“火耗歸公”等新政,隨後升遷至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府內景

靠捐官出身的李衛就這樣成為瞭大清王朝最富裕地區的封疆大吏,由此可見雍正對他是何等信任與器重。由於在地方上政績卓越,雍正皇帝隨後又把李衛調入京城任兵部尚書。因傢中老母去世,李衛回鄉守孝丁憂三年,復出後又調任刑部尚書,並被任命為直隸總督(清廷總督一職中最為重要之職),不僅主管河南、山東、河北三個大省,還要負責京城地區的所有軍政事物,而李衛力行反腐、不斷糾察貪官,也贏得瞭勤廉為民的千古美名。

▲李衛墓碑文

雍正皇帝駕崩後,才能突出的李衛也繼續得到瞭乾隆皇帝的重用,贈先帝所遺“朝珠雜佩,珊蝴、荷囊”兩匣,並賜其長子李星垣為武探花,並且把治理北方水害的任務交給瞭他。李衛於是親勘河道,行程三千餘裡,最終積勞成疾。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李衛因病去世,時年51歲,乾隆皇帝聞之,特命朝廷以總督例賜予祭葬,所過州縣皆奠祭護送,大學士張廷玉為其題寫碑文,追謚“敏達”。下葬之日,當地數萬百姓主動為其送行。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