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為什麼會稱贊林則徐是一位好總督?他做瞭什麼
道光將林則徐革除職務 英國人為何贊林則徐是中國好總督。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
英國軍艦耀武揚威地開到廣東廣州海面,封鎖瞭珠江口。由於欽差大臣林則徐早已嚴陣以待,英國軍艦占不到便宜,便沿著海岸北上。那時候,中國沿海地區除瞭廣東外,均防備松弛。所以英國軍艦所到之處,勢如破竹。
當年7月5日,英軍占領瞭浙江定海。8月9日,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直接威脅到京城的安全。這是清朝立國以來,京城遭受最大威脅的一次。
英軍向清廷投遞瞭外交照會,提出賠款、割地和鴉片合法貿易等無理要求。
面對強敵逼近,道光皇帝驚慌失措。在朝廷主和派的影響下,他不再堅持主戰瞭。首先,他派直隸總督琦善南下廣州,代替林則徐,並與英軍進行談判。其次,派兩江總督伊裡佈查清英軍攻占定海的原因,到底是“絕其貿易”還是“燒其鴉片”。此時,道光皇帝已經有意把林則徐當做引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替罪羊瞭。
他顯然已經忘瞭,一年前自己在林則徐禁煙報告上的批示“可稱大快人心事”。
琦善和伊裡佈都是朝廷主和派的代表,一貫主張對英軍妥協退讓。在他們的主導之下,林則徐的處境變得異常艱難起來。
琦善曾經在在天津大沽口與懿律進行過會談,他回來報告聲稱,英軍不滿的隻是林則徐一人而已。隻要朝廷對林則徐進行嚴懲,一切問題均可迎刃而解。伊裡佈到瞭浙江後,一味迎合英軍意願,拒絕瞭林則徐訓練壯勇、加強防備的正確建議,自廢武功。
林則徐被革除欽差大臣職務後,不以個人榮辱為念,依然關心前線戰事。當年8月,林則徐向道光皇帝奏報《密陳辦理禁煙抗英不能歇手片》。
在這封折子裡,林則徐尖銳地批駁瞭主和派的各種論調。
對於“夷兵之來系由禁煙而起”謬論,林則徐批駁說:“彼之以鴉片入內地,早已包藏禍心……鴉片之流毒內地,猶癰疽之流毒於人身也。癰疽生則以漸而成膿,鴉片來則以漸而致寇,原屬意計中事。”
對於“內地船炮,非外夷之敵手,與其曠日持久,何如設法羈縻’’謬論,林則徐批駁說:“抑知夷性無厭,得一步又進一步,若使威不能克,即恐患無已時,且他國效尤,更不可不慮。”
林則徐還苦口婆心地向道光皇帝建議:“粵海關已征銀三千餘萬兩,收其利者必須預防其害。若前此以關稅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則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粵東關稅,既比他省豐饒,則以通夷之銀,最為防夷之用,從此制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少有“睜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對英軍的堅船利炮有一定瞭解,也知道清軍與英軍的巨大差距。為此,他建議拿出粵海關所征關稅的十分之一,大約300萬兩銀子,來制造火炮和艦船,抵抗外敵入侵。
應該說,林則徐的觀點有理有據,值得朝廷重視。可是,道光皇帝看瞭之後卻很憤怒。
道光皇帝在林則徐“他國效尤,更不可不慮”一句的旁邊批示:“汝雲英夷試其恫喝,是汝亦效英夷恫喝於朕也。無理可惡。”這是在指責林則徐恫嚇自己。
道光皇帝在林則徐“若前此以關稅十分之一,制炮造船”一句的旁邊批示:“一片胡言。”
顯而易見,這時候的道光皇帝已經聽不進林則徐的任何建議瞭。9月29日,就在道光皇帝收到林則徐《密陳辦理禁煙抗英不能歇手片》的當天,下旨革除林則徐所有職務,“交部嚴加議處,來京聽候部議”,要對他進一步調查處理。
一同被革除職務的還有在廈門組織防衛,擊退英軍的閩浙總督鄧廷楨。
林則徐被革除所有職務的消息傳出去後,伊裡佈高興極瞭。這位被朝廷委以重任的欽差大臣作出瞭一個奇怪的舉動。他派遣傢丁張喜,帶著雞鴨牛羊等禮物,前往定海慰勞英軍。伊裡佈興高采烈地告訴英軍總司令伯麥,林則徐、鄧廷楨已經被革除職務,兩國將罷兵修好。
伯麥聽瞭,搖頭說:“林公自是中國好總督,有血性,有才氣,……豈為仇林總督而來耶?”
林則徐、鄧廷楨被革除職務後,英軍僅僅從天津大沽口撤軍,並沒有交還定海,並在退至廣東後,向廣東水師發起炮轟,擴大事態。
彼時的林則徐,即將被道光皇帝發配新疆,開始人生的第二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