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劉備奪取益州時,龐統出的三個計謀為什麼他隻選瞭一樣?

劉備奪取益州時,龐統出的三個計謀為什麼他隻選瞭一樣?

時間:2019-05-21 20:26:0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劉備奪取益州時,龐統提出上中下三策,劉備為什麼隻選瞭中策的故事大傢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提起龐統,想必大傢都不陌生,他是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之一,人稱“鳳雛”。龐統年少時就喜歡結交當時名士,對人才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每次龐統說出某人的具體優缺點時,大傢都對龐統的觀察分析能力由衷佩服。事實上,龐統的出色能力是公認的,特別是在行軍打仗方面,他擅長出謀劃策,與諸葛亮同時被拜為軍師中郎將。在劉備創業前期,諸葛亮的角色更像是後勤部部長,打仗時真正依靠的乃是龐統。

在劉備創業的道路上,荊州和益州是最為關鍵的地盤。在取得荊州後,劉備命令關羽鎮守荊州,和龐統等人入川。劉備之所以被劉璋邀請入川,並非劉璋大發善心,而是後者想以劉備為先鋒來攻打張魯。在劉備入川之前,劉璋手下謀士張松就向劉備獻計巧取益州,但劉備卻多次推辭。進入益州之後,劉備率軍開往益州邊界葭萌關,和張魯對峙。一開始雙方還合作融洽,可是當戰事消停下來後,劉璋在糧草供應方面十分吝嗇,這時候劉備已經駐守一年多瞭,不可能無限期地耗在這裡,面前的路隻有兩條,要麼回荊州,要麼取益州。

這時,龐統針對當前形勢提出瞭三大戰略密計,史稱“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奇襲之策,馬上挑選精兵連夜趕往成都發動突襲,事成則可立取益州;中策就是先斬殺阻擋劉備占領益州的武將楊懷和高沛,然後再進軍成都;下策為迂回之策,先回荊州整頓兵馬,再伺機而動。這個時候是劉備軍隊危急存亡之秋時刻,隻有馬上做出決斷。此時劉備軍隊處於軍糧的不足情況,如果不做決斷,劉備很可能全軍覆沒,然而令人好奇是,劉備沒有選擇最節約時間也最省事的上策,也不再像之前那樣因為仁義而放棄奪取益州,他選擇瞭選擇中策。

為何劉備非要選擇中策呢?這恰恰是他的明智之處。先說下策,雖然率軍返回荊州並非難事,但想要再調兵前往益州,必然就會遭到劉璋的嚴加防范,甚至還可能聯合來對抗劉備。更關鍵的是,在漢末這一動蕩時期,留給劉備打地盤的時間非常有限,劉備當時僅僅占據瞭荊州五郡,若不及時擴大地盤,其境況會變得十分嚴重——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西有劉璋,劉備處於中心地帶,被三方合圍。這一時期的曹操,已基本平定涼州地區,在擊敗馬超之後,曹操接下來的目標,自然就是漢中張魯和益州劉璋。如果劉備先回荊州休整,說不定劉璋都已經先投降曹操瞭。

至於上策,其實和下策一樣不可行。首先,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經營多年,絕不是劉備這種小勢力就能輕松偷襲成功的。其次,劉備畢竟身處益州,難免人多耳雜,行軍途中很可能就會泄漏消息,從而被劉璋得知,突襲也就失去瞭意義。第三,益州的中心城市成都很難攻下,隻要劉璋固守不出,再切斷劉備軍隊的糧草供應,別說什麼拿下益州,很可能劉備自己都得交代在那兒瞭。上策的誘惑固然很大,但風險實在太高。

權衡再三,劉備最終選擇瞭中策,率軍斬殺楊懷和高沛,然後揮師直奔成都,很快就將戰線推進到瞭涪城。遺憾的是,龐統不幸於雒城(今四川廣漢境內)陣亡,再加上劉璋的拼死抵抗,劉備歷經三年才徹底攻占益州——這也從側面表明,當時劉備若是選擇上策,早已輸得一敗塗地。奪取西川後,劉備感念龐統所贈計策,下令追賜龐統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