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袁崇煥誤國嗎?明末朝堂之上有幾人不誤國?

袁崇煥誤國嗎?明末朝堂之上有幾人不誤國?

時間:2019-05-23 19:31:1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袁崇煥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關寧防線是孫承宗構建的,袁崇煥是戰略的忠實執行者。清史為瞭突出崇禎帝的昏庸,一直在強調袁的冤死。反倒是英勇抗金,全傢死節的孫承宗有些籍籍無名瞭。我認為袁崇煥是個優秀的戰術執行者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戰略制定者,在孫承宗的領導下他才可以發揮他的優勢,袁崇煥在遼東的所作所為,包括對毛文龍和帶著皇太極在北京城外兜圈子,都證明瞭就算他活著,這傢夥不一定會捅出什麼更大的簍子。

袁督師影響不瞭整個明末的大局,頂多是個攪局者,真正可以扭轉局面的隻有孫承宗一人,清史對孫承宗的評價就能看出來,隻有此一人,可保明朝不滅,明末將才還是很多的,袁督師隻是其中之一,帥才隻有孫老師一個。袁崇煥是將才但不是帥才,輪能力孫承宗勝其百倍,但為什麼這麼出名呢?滿清統治者的宣傳,說到底袁崇煥就是清合理統治的棋子,袁崇煥有多高大上,殺瞭他的崇禎就有多矮窮挫,滿清的統治就有多順天應人。

袁崇煥死在晚明大臣內鬥的犧牲品,和需要找一個背鍋的(被打到京城)。崇禎聽信流言從抓袁崇煥,到處死他,有個過程,這裡面有些大臣之間的內鬥,才最後促成崇禎殺他的結果。崇禎本來就是個多疑的人,剛被抓的時候,崇禎還沒想好怎麼處理他。2個事件直接促成崇禎下定決心殺他,一個是袁崇煥被捕,關寧軍準備撤回,崇禎怎麼下旨都沒用,最後讓袁崇煥在獄中寫封親筆信,才讓關寧軍回頭去幫皇帝守京城,這個讓崇禎無法忍受。另一個是朝中大臣各派內鬥,誣陷袁崇煥,非要把他弄成某一個派系的人,有一些結朋黨的所謂證據,這也讓崇禎無法忍受,最後下定決心殺袁崇煥,這距袁崇煥被捕大牢已經過瞭大半年瞭。

袁崇煥就是朝廷和遼鎮集團的一個中間人,他對關寧軍的掌控,是基於他朝廷大員的身份,當然也是能幫他們爭得軍餉:殺毛文龍一事,也和關寧與東江的軍餉之爭有關系。關寧諸將對他也完全沒有人身依附關系。明末軍閥化的文官大員,湖廣的何騰蛟大約可以算,前提是隆武帝遠在福建,中樞根本對他鞭長莫及。

袁崇煥必死,這種擅自殺戮一地最高軍事長官的行為破壞地方平衡,抄傢滅門不為過。殺的太晚。祖大壽已經這樣瞭就算撕破臉又能如何,隻要他還要軍餉還要朝廷這身皮就不會怎麼樣。說實話他跑瞭隻是借口,就算袁崇煥在也使不動。遼西軍閥跑路又不是第一次瞭。要我說,不如調何可綱駐守山海關,然後砍遼西軍閥軍餉。然後給其他邊軍輸血,中央清理皇莊大練中央軍備。

如果說袁崇煥誤國,朝堂之上又有幾人不誤國,腐朽的帝國從萬歷朝就已經沒落瞭。以崇禎猜忌多疑的性格,誰他都不會相信,帝國的崩塌是遲早的事,不是袁崇煥以一己之力可以力挽狂瀾的,要命的是在崇禎面前說出瞭五年復遼的話,之後“實則寬慰帝心”這樣的話又傳到崇禎的耳朵裡。擅殺毛文龍,導致軍心嘩變;未奉明旨私下議和;蒙冤下獄,引發祖大壽等人激變,更加刺激崇禎的玻璃心。如此一樁樁一件件,如同曹操之殺楊修,不殺不足以消除心頭的怨恨。

後金做大的本質,是明朝內鬥不止,導致邊將李成梁“養寇自重”以求自保,把敵仔(努爾哈赤)養大,終成大患。李成梁在的時候,壓制建奴從來都是簡單加輕松,大明掘墓人不是別人,就是東林黨以及他們的幕後主子(權貴集團和商傢巨賈)。閹黨隻是皇帝平衡官僚集團和大資本傢們的障眼法,沒有聽說他們禍害瞭多少普通老百姓。

小編認為:明末確實是個神奇的時代,扛起攘外安內重任的,卻是一群書生。神奇的是這群書生個個都極能打仗,用兵佈陣都很有一套,反而卻都不懂政治。前期的孫承宗,袁崇煥,後期的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全是讀書人,全都很能打,卻也全都因為不懂政治而隕落。也許這就是書生意氣:以天下為己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前幾位就不用說瞭,都是為大明拼到瞭生命的最後一科,洪承疇雖然投敵,卻也已經盡瞭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