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鄭和原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他是怎麼完成七下西洋超前軼後之奇舉的?

鄭和原是皇帝身邊的太監,他是怎麼完成七下西洋超前軼後之奇舉的?

時間:2019-05-24 09:26:06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帶來他本是皇帝身邊的一位太監,卻完成瞭七次下西洋超前軼後之奇舉 ,希望能對大傢有所幫助。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遠距離航行,他本身其實是朱棣皇帝身邊的一位太監,為何他能夠擔此重任?而他下西洋之後,又給當時的世界帶來的什麼影響?其實對於中國皇朝來說,明朝初期,國力之強大遠非西方能夠比擬的,但是,在腐朽的統治者眼中,看到瞭隻是自己的強大,而不是別人更多的可能性。鄭和能夠帶回來的隻有寶物與奇聞,但卻沒有警示和未來。

其實,鄭和下西洋的決策本身不是他所下達的,而是當時的大明皇帝朱棣,史書記載,鄭和在靖康之難中發揮出色,因此被朱棣所賞識。對於朱棣而言,下西洋是一個宣揚國威的事,而選擇一名太監其實並非是一個非常好的決定。而最終這個差事落在鄭和頭上,更主要的就是因為他本身具有很強的軍事才能。

事實也證明,朱棣當時選擇鄭和是一個明智之舉。鄭和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中總共發生瞭很多次戰役,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分別是:消滅海盜陳祖義、粉碎錫蘭王亞烈苦奈兒的陰謀以及生擒蘇門答臘的蘇幹剌的戰爭,三次戰役中,他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采取相應的戰術,全部取得瞭勝利。

實際上鄭和除瞭有著軍事才能以外,本身也有多宗教背景,他本身信仰佛教,他父親本身應該信仰伊斯蘭教。這種多宗教背景讓鄭和能夠在面對不同宗教統治的國傢時,都能更好的讓別人感到親切與信賴。

在處理當時的國際關系時,鄭和盡可能的回促使一個國傢保持一種信仰,從而避免因為宗教產生戰爭。因此,東南亞有很多民眾都十分尊敬鄭和,為他建立廟宇,並保持祭祀,目前還保留有的鄭和廟在國際上總共還有八處。

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出使過的國傢或地區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裡、滿剌加、勃泥、蘇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裡、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裡、甘巴裡、錫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裡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裡境內)。

最終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去世。從此,中國也很少再有這樣大規模的對外交流的過程,最終錯過瞭文藝復興與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歷史上對於鄭和的成績是非常認可的,孫中山先生就曾評價: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

作為一代外交傢、航海傢,鄭和本身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更值得肯定的是,將畢生精力奉獻於此這種堅持與執著。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