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到神,朱元璋尊稱"老先生“的開國功臣!
從人到神,朱元璋尊稱"老先生“的開國功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劉伯溫的故事。
有個人,朱元璋當初打天下的時候,從不叫他的名字,而是恭敬地呼為“老先生”。
每遇到重要事情,都要找老先生關起門來說私房話。
建立明朝後,對老先生還是很欽佩,說滿朝都是朋黨,隻有他一個不從,一世是個好人。
這位老先生,叫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人。
劉基在歷史上有兩種形象:
一種在官方記載裡,他是朱元璋的機密輔佐,學富五車,精於謀略,擅長兵法,為明朝開國大業作出重要貢獻。很牛,也很厲害,但還是“人”的形象,可以稱為“牛人”。
一種在民間傳說裡,他是一位通曉天文歷數,上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撰作《燒餅歌》預言書的神秘人物,還時常顯靈,制造瞭很多神跡。這個,簡直就是“神人”,而且重點是前一個字。
魯迅說,諸葛亮到瞭《三國演義》裡,已經“多智而近妖”,不是人瞭。
相比之下,劉伯溫比諸葛亮“走”得更遠,他不是妖,不是人,他是神。

▲劉基
01
劉基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孩子,加上傢庭條件相當不錯,讀瞭很多書,23歲考中進士。
在階層固化的元朝,作為一個“南人”,中進士的難度不亞於今天的河南人、山東人考北大。
所以說,青年劉基真的很有幾把刷子的。
在當時的一個非官方排行榜上,他被列為江南第一才子,頒獎詞“看好你呦,諸葛亮第二”。
26歲,劉基開始做官,但都是小官。
他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但元朝君主沒打算好好治理這個國傢,他也根本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抱負。
所以,他的官運並不亨通,不是得罪上級被穿小鞋,就是觸怒豪強遭到貶斥。
期間,他“四隱四仕”,一會兒想做陶淵明,一會兒又不甘心,出山想接著做諸葛亮,反反復復,內心煎熬。
官是好官,人是好人,但沒有好舞臺,一切都是白搭。
他很鬱悶,在老傢寫瞭一本寓言書,叫《鬱離子》。
自莊子之後,能寫出好寓言的人不多,劉基絕對算一個。
在《鬱離子》裡,他寫過一則關於富豪傢事的寓言:
北郭有個富豪去世後,傢中仆人爭權,房屋壞瞭也不及時修理,都要塌瞭。主事人去求工匠們想辦法,可又不先給他們吃的。不久,工匠們實在餓得受不瞭,要求監工頭幫忙,監工頭卻要收他們的好處費,工匠不肯,監工頭便硬是不向主事人匯報。工匠都餓得有氣無力,便拿著工具坐著罷工。恰好這時又下起瞭大雨,走廊的柱子折斷瞭,兩側的小屋也倒塌瞭,眼看就會危及正房瞭。於是,工匠一哄而散,房屋終於倒瞭下去。
這“房屋”便是元朝的象征。
最後,劉基借“鬱離子”之口作瞭總結:“賄賂公行,以失人心!”
他終於決定跟那個腐敗貪賄成風的帝國徹底割裂,不再寄希望於蒙古人能出個明君。
在老傢隱居瞭兩年,朱元璋讓人帶重幣來請他出山。
他的內心是拒絕的,但放眼天下,除瞭這個沒文化的小夥子,還有誰能成大事嗎?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摩托變吉普。不搏不賭,老死更痛苦。
為瞭心中的儒傢治國理想,他從老傢起身來到瞭南京,成瞭朱元璋的“老先生”。
那一年,他50歲。
老先生的人生從此開瞭掛,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朱元璋征東平西,逐鹿中原,幹出瞭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老朱走上人生巔峰後,劉基也沒開始享受,照例忙著協助重新構建帝國的治理秩序。
他一貫的做事風格,全憑“公心”二字。現在做瞭功臣,也沒改初衷。為此,得罪瞭一些權貴。
比如,他不顧丞相李善長的說情,秉公執法,將李的一名犯瞭貪縱罪的親信處死。
李善長跟他結下瞭梁子,他卻從不挾私報復。朱元璋要罷免李善長的丞相職務,就問,劉基,你怎麼看?
劉基還是為李善長說瞭好話,他說,換相就跟房屋換柱子,得有大木頂上才能換啊。
意思是,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大木,李善長您就湊合著用唄。
就是這麼一個通透的人,最終沒能躲過權貴的陷害。
胡惟庸風光的時候,造謠離間瞭朱老板和老先生的關系。老先生被褫奪瞭祿位,憂憤成疾。
他的死迄今仍是疑案,據說吃瞭胡惟庸的贈藥後病情加重,不久就死瞭。
那一年,他64歲。
▲這部臺灣連續劇曾經很火
02
其實,劉基在世的時候,已經有人主動聯系他,給錢給資源,要捧紅他,給他封神。
神化劉基的這位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大Boss朱元璋。
沒搞錯吧?朱元璋人品這麼好?自己神化成龍瞭,還不忘帶上老先生一起飛?
不是老朱有好處不忘打拼天下的兄弟,看他最後褫奪劉基的爵祿,也是有夠狠的。
他神化劉基的根本目的,不過是為瞭神化自己,而已。
在歷代開國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個。因此編造神話傳說以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他比誰編得都多。
他曾親自撰寫《周顛仙傳》,就是為瞭說明,他身邊聚攏瞭這麼多牛人、奇人,為什麼?
還用問嗎?我就是絕對的核心啊,所以人都到我這來瞭。
對劉基這樣有才氣有名氣,還精通陰陽歷法的“好題材”,老朱更是不會放過啦。
洪武三年(1370),劉基被封為誠意伯,朱元璋誠意滿滿地寫瞭《封誠意伯誥》,誠意滿滿地把自己又吹噓瞭一通。他在裡面說:
朕提師江左,兵至括蒼,爾基挺身來謁於金陵,歸謂人曰:“天星數驗,真可附也,願委身事之。”
什麼意思?老朱說當年劉基到南京投靠他,是因為看出瞭他是天命所歸。
這,這,到底是神化劉基呢,還是神化老朱自個兒?
劉基原本是聰明人,他看出瞭老朱在胡說,但他不可能跳出來拆穿,老板,你在胡說些什麼?
他還想要祿位的話,就得配合老板把戲演下去。
聽聽劉基怎麼答復的?這個真正的聰明人這樣說:
老板,您看走眼瞭,我並沒有什麼過人的神異之處。
等等,老先生,你是找死的節奏嗎?老朱拉著你從人到神,你還不賞臉是嗎?
別急,人傢話鋒一轉——
至於仰觀乾象,言或有驗者,是乃天以大命授之陛下,若有鬼神陰誘臣衷,開導使言,非臣念慮所能及也。
但是呢,如果我有什麼預言說出來是應驗的,那都不是我說的,是老天借我的口在表達而已。
這個神轉折,你說老朱要不要給劉基打滿分?
劉基的言外之意盡在其中,老板,你不用拉著我一起封神,我在凡間給你洗白更好。

▲劉基故居
03
對於任何針對自己的封神行為,劉基是拒絕的。
他不反對個人崇拜,他本人就曾一直等待一位明君的出現,帶領社會走向共同富裕,但他反對對他自己的個人崇拜。
的確,他是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懂得天文歷法,算算卦什麼的,自然也不在話下。但他真正的抱負還是儒傢的入世情懷,想做的是立下不朽功業的聖人,而不是旁門邪道的“神人”。
他在世的時候,可以巧妙地拒絕朱元璋對自己的神化,但他死後,他對自己的傳世形象就完全控制不到瞭。
雖然他早有遺言在先,在其死後不許建祠祭祀,但他的傢族不答應啊,劉傢祖墳冒青煙才出這麼個大人物,怎麼著也得好好宣傳宣傳吧?
他的次子劉璟,在老傢青田縣城一座歷史悠久的道觀裡,為老爸建立瞭祠堂,代價是捐出115石的田租。
道觀方面對劉璟的大方很感恩,回報得也很用力,又是塑劉基真身,又是大搞祭祀。
到瞭劉基的孫子輩,又把劉基宣傳進瞭寺廟。同樣是以捐田租的方式,在寺廟內建祠堂,據說香火還挺旺的。
明孝宗當政時期,同意將劉基祠堂擴建成廟,叫“誠意伯劉公廟”。
這樣一套操作下來,不願封神的劉基在粉絲們的持續打call下,就成為瞭老傢重要的神祇。
這還沒完。正德九年(1514),在劉基死後139年,他被抬到瞭新的高度。
劉氏後裔依靠廣泛的人脈,把祖先運作成瞭“太師”,謚號文成。正德皇帝不吝溢美之詞,說劉老先生“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開國之初,朱元璋論功封爵,老先生排名三十開外,勉強補封瞭個伯爵。沒想到,這位習慣不按常理出牌的正德皇帝,直接對著老朱的畫像打臉,說老先生“無雙”“第一”。
乖乖,劉基是很牛,很厲害,但他至死也從沒想過自己會這麼厲害吧?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溫州劉基廟廣場
04
這個時候,中晚明的商品經濟恰好非常發達。有一幫人留意到瞭劉伯溫這個IP已經很大,很有商業價值,於是接手神化劉基。
這幫人是書商。他們走在商品經濟的前沿,嗅覺靈敏,一邊制造緊張感,說整個朋友圈都在打卡讀書,你再不讀書就out瞭,一邊借著這種緊張感,以及朋友圈的從眾心理,拼命賣書致富。
劉基就這樣被盯上。廣告語他們都想好瞭:平生不讀劉伯溫,創辦阿裡也枉然。
那時候,印刷業、刻書業迎來春天,順帶養活瞭一批職業寫作者,暢銷書《金瓶梅》就是那時火起來的。
但是,蹭劉基這個IP有兩個問題:一、劉基的著作不多,再怎麼重版翻印,市場總有限;二、劉基早已經不在瞭,他不可能出新書,無法進一步刺激市場。
問題也許可以難倒書商,但沒有問題可以難倒致富的欲望。
於是,問題就解決瞭,他們請人做槍手,寫瞭很多書,都是劉基擅長的領域,也都是暢銷書排行榜常見的題材,什麼天文術數、陰陽卜筮、星相堪輿,然後,掛上“劉伯溫”的名字。
這就好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武俠小說在大陸火瞭一把。書商們於是弄瞭很多署名“全庸 著”“金庸新 著”“金鏞 著”的槍手小說,一個個賺得盆滿缽滿。金庸在世,也拿他們沒辦法。
劉伯溫不在世,更拿他們沒辦法。
從中晚明到清季,江南乃至京畿的書肆,長期擺著“劉伯溫 著”的暢銷書:
《白猿經風雨占候說》若幹卷、《玉洞金書》一卷、《註靈棋經》二卷、《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十八卷、《奇門遁甲》不分卷、《三命奇談滴天髓》二卷、《演禽圖訣》不分卷、《金彈子》三卷、《一粒粟》一卷、《地理漫興》三卷、《靈誠精義》二卷……
這些書,很好賣,但沒有一本是劉伯溫寫的。
在這一整套商業變現體系的操作下,書商們悶聲發大財,把成名的機會留給瞭劉伯溫同志。劉伯溫更火瞭,也更神瞭。搞得清朝人修《明史》,都蒙查查把這些偽作收到劉基名下,替書商們交瞭智商稅。
不僅如此,萬歷年間,書商還發現,劉伯溫“寫”的書能火,那以他為男主的書,肯定也能火。
你看啊,《三國演義》火得一塌糊塗,主要是有諸葛亮啊,咱們也請人把劉伯溫的事跡寫寫,就按諸葛亮的模式寫……
當當當當,主打明朝開國歷史的演義《雲合奇蹤》(又名《皇明英烈傳》)出街瞭。
果然大賣,一版再版。
裡面的軍師劉伯溫,呼風喚雨,逆知未來,神機妙算,無論情節還是人設,簡直就是《三國演義》版的諸葛亮附體。這要放在現在,就是於正抄襲瓊瑤阿姨的案子,但當時沒人告。
知道的人知道這個劉伯溫是杜撰的,不知道的人當成歷史學起來,那就小說和歷史,傻傻分不清瞭。

▲署名劉伯溫的《燒餅歌》現在還很好賣
05
被神化的劉基,成瞭一門大生意。商人看到瞭錢,另外一些人則看到瞭劉基這個符號,背後更大的價值。
他們,總想搞大新聞。
他們是天地會的人。康熙初年在福建南部崛起,以“反清復明”相號召。隨後蔓延至南方各省,直到民國年間,成為革命的一股力量。
劉伯溫是明朝開國功臣,又是網紅,天地會很自然就把這個大IP利用起來。咸豐、同治年間,在天地會的神壇上,劉伯溫和諸葛亮並列一席,其上有“伯溫塔”,鼓吹他遺下錦囊妙計,幫助反清志士推翻滿清統治。
到瞭清末,劉伯溫的預知能力被持續加碼。革命黨人說他寫瞭《燒餅歌》,在書中預言未來國傢的命運,從明初迄今數百年所發生的重要事情都一一說中瞭。
哇,這麼厲害?不管三七二十一,書商先感謝革命黨人“發掘”瞭又一本劉伯溫的暢銷書,橫豎再賺一筆;革命黨人則說,不客氣,賣它個中國人人手一冊最好,這是免費的革命宣傳呀。
原來,《燒餅歌》鋪墊瞭那麼多被劉伯溫預測然後“應驗”的歷史,比如燕王靖難之變、建文遜國、李自成亡明等等,是為瞭加深最後預測滿清必亡的可信度——
帝曰:胡人到此敗亡否?基曰:未也。曰: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亦有版本作“韃子”)方罷休。又曰:胡人至此,亡之久矣。
神算子劉伯溫預測瞭幾百年的國運,都沒錯過,他預測滿清藥丸,也一定對。同胞們,滿清藥丸,大夥兒起來幹革命啊!
革命黨人編造《燒餅歌》的目的就在這裡。他們主觀上要的是革命火種的傳播,但在客觀上也助推瞭劉伯溫的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