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稱他“救世宰相”!卻不知他也有兩副面孔?
王世貞稱他“救世宰相”!卻不知他也有兩副面孔?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張居正。
明代大史學傢王世貞稱他“救世宰相”。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說“他是近三百年大明史上唯一的政治傢”。
史學傢黃仁宇稱他“智慧的象征”。
美學傢朱東潤稱他“一個受時代陶熔同時又陶熔時代的人物”。
他生前的死對頭,明思想傢李贄稱贊他“宰相之傑”。
曾誓死反對他奪情的學生鄒元標,被打斷雙腿,終生殘疾,上書崇禎皇帝為張居正陳冤昭雪。
陳澤正說:“張居正有天使與惡魔兩面。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

(一)夢幻出生
明嘉靖四年(1525年)正月初三,張居正誕生瞭。
他的誕生很詭異。
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做瞭同樣的夢,夢見汪洋大海,有一隻白烏龜在其中遊來遊去。
古人認為,水代表財富,烏龜代表權力。
他母親的夢更宏偉,夢見一青衣童子飄然而後,醒來,張居正出生瞭。
祖父給他起名“張白圭”,意思是張傢朗朗乾坤的日子就要開始瞭。
也是,張傢好久不曾榮耀過。他的祖先張關保,鳳陽人,跟隨朱元璋打過天下,為人老實誠懇,被授予歸州安禦千戶,算是國傢公職人員,享受支部書記津貼。
再分支,張居正曾祖父時代,位居老二,不能繼承千戶官位,他的這一支流落到江陵。人稱“江陵張太嶽”,張居正名居正,號太嶽,字叔大,湖北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今湖北荊州)。
張居正幾個爺爺輩的,不是做生意,就是讀書無果,遊手好閑,功名與他們不沾邊,更別說大官大富貴。幾代平淡無奇,到張居正時代,可能出大官,簡直逆天。

(二)少年奇才
跟許多成為大人物小時候相似,張居正天資聰穎。明史記載“居正性沉深機,警多智數,毅然有獨任之志。”
2歲能認字,5歲會寫詩,10歲寫得一手好文章,12歲考上秀才,16歲考中舉人,23歲考中進士。同齡人不是在媽媽懷裡撒嬌,便是跟著一幫熊孩子尋畔滋事,張居正用知識武裝大腦,用才識修建一條通天大道。
科學研究表明,0-----3歲,最佳語言培養期;3-----12歲,最佳思維習慣培養期;13-----18歲,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重要時期。張居正的爹張文明考瞭許多的科舉,連秀才都沒混來,對孩子的教育倒有些心德,註重各個時段的培養。
2歲時,居正叔叔逗他玩,你若真實天才,就能識得“王曰”二字,若不識得,常人一枚。第二天,傢人抱著張居正玩,他看到叔叔翻書,大聲讀“王曰”,驚得他叔叔和傢人一愣一愣的。天才,絕對的天才。
他媽媽開始叫他認字,讀書,寫文章。
天才就是如此,本身是奇才,又有人當你是天才培養,想不是天才都不行。

(三)天才心事
遠近都知道張居正,呼喊他“少年奇才”“天才少年”,他爺爺張誠得意,跟著沾光。開始牛掰之極,後來因福得禍。
他爺爺張鎮老二,農村俗語“大的親,小的嬌,就是不親二崗腰”。他爺爺不務正業,深得曾祖父喜愛,事事處處向著他。年輕時候的爺爺除瞭吃喝玩樂什麼都不幹,有一天不知被撞到哪根筋瞭,竟然改邪歸正,做起好人。在當時的遼王府做瞭一名“保安”,安分守己,忠於職守,變成五好青年,及時回傢,及時工作,及時拿工資回傢。
“人怕出名豬怕壯”,張居正出名瞭,他爺爺主子知道瞭,就要求帶來看看,一看不打緊,喜歡的不得瞭。王妃告訴兒子:“你們兩人一塊玩,多向人傢學習學習。”這兒子是過繼的,遼王妃沒有兒子,遼王死後,把嬪妃生的兒子過繼給遼王妃,以便繼承王位。親生的嚴厲,不是親生的更嚴格,為人父母希望孩子走正道。
開始挺好的,兩人同歲,含著金鑰匙生活的繼承人當然不會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紈絝子弟的習氣早養的足足,除瞭王妃管得住,別人的話都是耳旁風。王妃希望小孩子一起玩,起到帶動作用,小屁孩不管這些,玩得不亦樂乎,兩個人都缺少玩伴,恰好湊對。
事情的起因於16歲的張居正居然考中舉人,多少人終其一生不可得,他父親張文明考到四十歲都沒考中,范進60歲才考中,引起的轟動當然巨大。
王妃聽說瞭,異常惱怒“你看人傢,跟你一般大,陪你玩著玩著就考上大學瞭,你呢?一文不值,一毛不拔,將來怎麼做遼王?我看有一天張居正非牽著你鼻子走不可-------”
16歲的少年不敢吭聲,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王妃惱怒不讓自己做遼王,可不是好玩的。回到傢,發飆瞭,摔凳子,砸碗筷,毆打下人,一通子出氣,鬧著鬧著計上心頭,拿張居正沒辦法,手裡還有你爺爺這張牌。
借著慶賀孫子高中舉人,16歲少年遼王請張爺爺吃飯,酒席豪華奢侈,主人抬愛,給足面子,怎麼也要開懷暢飲。張爺爺喝多瞭,不是一般多。少年仍讓喝,不喝,往嘴裡灌,喝的太多,酒精中毒而死。
一傢人沉浸在張居正高中的喜悅中,那邊傳來噩耗,喜事變喪事,紅紙變白紙。張居正的心降到極點,同樣16歲的少年異常冷靜,此仇不報非君子,長大要當大官,當大大的官,方能揚眉吐氣,使傢人生活在避風的港灣。

(四)不幸遭遇
12歲中瞭秀才,地方巡撫顧麟對張居正青睞有加,兩人第一次相見,顧麟“一見即許以國士,呼為小友”,對人說“此子將相才也”,並解下犀帶贈予張居正,介紹自己的孩子認識,多向張居正學習。
地方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幼小的少年得到省長大人的握手交談贈物,還不高興的一蹦上天。張居正也高興,但沒得意忘形,想再接再厲,一鼓作氣考得更好報答省長大人的寵愛。第二年,13歲參加瞭鄉試。準備的挺充足,信心滿懷,考完就回傢瞭,靜靜等待錄取通知書來。放榜那天,門口張望很久,不見敲鑼打鼓的人,去榜單看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沒見自己的名字。張居正沮喪之極,不是神童的都考上瞭,我這個神童落榜瞭。
後來得知,不是張居正不優秀,是他的人生第一位貴人顧麟省長故意要給他磨難,不讓他考中。得知原委的張居正難過一會,忽然開朗,老師為我好,太順利,容易翻船,年齡太小,有些事兒處理不好。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不是不會跌到,而是跌倒瞭爬起來,總結一下,用更好的姿勢飛翔。
後來,張居正參加會試,想到皇帝跟前大顯身手,雄心勃勃,這幾年準備的挺充足的,志在必得,卻意外落榜。
第一次落榜是人為因素,顧麟省長愛才,惜才,設下障礙,磨練他的羽翼。第二次落榜無人為因素,難道越長大越愚蠢,越學越笨拙?“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傢世之軌轍,惟有曠世之才者能之,明以來,亦不多見。”自己總結教訓,太在意文章其它形式的抒寫,沒有按照考試的章程練習,除非有曠世奇才,可以自由發揮,而自己屬於一般,不能高中,怪自己平時練習跟考試大相徑庭。好比高考,人傢考試語數外,你研究氣候,小麥種子培育,當然名落孫山。
有人落榜,輕生;有人考不上,灰心喪氣。張居正痛定思痛,總結原因,再次發奮,力爭下次考出牛氣的成績。
成功的人不是沒有跌倒過,而是跌倒後,拍拍灰塵,看看來路,選擇更好的行走。

(五)驚濤駭浪
經過嚴格思考,加倍努力,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張居正考中進士,授予庶吉士。庶吉士是什麼官職?明、清時翰林院的短期職位。選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中有潛質的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的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是明內閣輔臣重要來源之一。
此時張居正一腳踏進官場,一步步朝著光明大道前進。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張居正當上翰林院編修,這是國傢高層訓練基地,如果一切順利,再過幾年,就可能是內閣成員。
前進的道路哪裡會一帆風順。當時夏言宰相和嚴嵩鬥得不可開交,幾起幾沉浮,正直又偏執清高的夏言怎可能是奸詐又詭計多端的嚴嵩對手,開始處於上風,漸漸處於劣勢,最後被嚴嵩害的在路上直接剝奪官職,不久處以刑法而死。等嘉靖明白過來,為時已晚,做皇帝的那肯認錯,索性任命嚴嵩做宰相,這奸臣宰相一幹就是幾十年,徹底把大明朝毀瞭。
嚴嵩鬥敗夏言,順順當當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威風凜凜,好不氣派,沒有人敢惹,唯獨有一位在暗地裡較真,誓要推到重新洗牌,可實力不夠,不敢輕舉妄動。他隱忍不發,藏其鋒芒,偷偷安排貼心的人在不起眼卻要害部門,並多次用機智化解為難,還不曾被嚴嵩識破,時機成熟,一鼓作氣,先幹掉嚴嵩兒子嚴世蕃,在趕走嚴嵩成落湯雞。
他,徐階,一位有為果敢極具謀略的後來宰相,是張居正的第二位人生貴人,非常賞識張居正,安排他接觸中央機關核心秘密,卻不讓他受到傷害和註意,特意安排給裕王朱載垕當一名老師,為決戰勝利埋下棋子,種下有力的種子。
復雜的宮鬥戲使張居正親眼看到殘酷,看見許多書本上不曾有的處事方針,人生寶貴的經驗,為張居正開掛的道路鋪就錦緞。宰相鬥爭你死我活,有時眼不見兵刃,對方性命丟失;有時血光凜凜,慘不忍睹;有時和風細雨,暗潮洶湧。親眼所見,親身體會,親自參與,讓年輕的張居正變得成熟,穩重,心思敏銳,臨危不亂。
《明史》說他“為人欣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人長得英俊,個兒高,按現在標準是美男帥哥,氣質高雅,為人處世勇敢,可以擔當重任,為人贊揚。
氣質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人內心活動久長時間段蘊藏在內在,又以無形的感覺示人。
張居正自小環境,進入官場接二連三的事件,潛移默化影響他,改變他,對他在政治生涯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六)註重關系
張居正會來事。嚴嵩難相處,除非舔著巴結,極盡諂媚之事,很多人都采用獻媚獲得高官厚祿。張居正也獻媚,方式不同,偶爾寫些賀祝生日或節日的詩文,嚴嵩相當信任他,把上奏朝廷的某些奏表有他來寫,可見關系越來越近。他有時候會故意同嚴嵩說剛剛從徐階那裡來,看到什麼,幹些什麼。
特別聰明,老油子嚴嵩經驗豐富,閱人無數,對誰都小心翼翼提防,不曾真心以待。年輕的張居正索性公開說,給嚴嵩造成心理是:他們兩人關系一般。倘若捂著不說,遮遮掩掩,老狐貍嚴嵩一旦發覺,後果不堪設想。正是似乎開誠佈公的語言,取得奸相信任,對張居正一直順利在國立大學任副校長,平平安安接觸國傢機密構建良好氛圍。
敵人對自己信任有加,安全系數就高。
同第二位貴人徐階,表面和風細雨,平常來往,公事公辦的樣子,私底下兩人心心相印。徐階把某些高級機密傳授給張居正,並安排他接觸核心機密,參加重量人物的聚首,又采用極其隱秘方式保護張居正,不使他走到政治鬥爭最前沿,害怕他被當炮灰幹掉。
張居正跟著徐階學到太多東西,老師的隱忍不動,暗自積蓄力量,蕩開一筆使事情圓滿解決,怎樣獲得大眾支持,使敵方完全暴露然後摧毀等等經驗,開闊張居正視野,鍛煉他心智,後來很多大風大浪能平安過去,得益於這一時期他耳濡目染的很多東西。
《張太嶽集》記載“惟臣居正一人知之,諸臣皆不問也”,明確表明徐階賞識,喜歡張居正。兩人關系保持良好,為他成為宰相奠定堅實基石。
同高拱的關系則是他實施策略的初步。高拱是隆慶皇帝的老師,二人感情特別好,視高拱如同父親,國傢方針政策都聽高拱的話,任命為當朝宰相。此人工作雷厲風行,認真踏實,就是太傲氣,心眼小。大張居正13歲,初期兩人是朋友,摯友關系。有一次高拱想賞香山紅葉,拉上張居正同行,並結下盟約,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開始按照願望發展,相安無事,後來徐階破格提拔張居正,高拱心裡不舒服,怨恨徐階,生盡千方百計趕走徐階,自己做瞭宰相。由於二人關系很好,張居正解決俺答問題,高拱全力支持,使張居正贏得上上下下的欽佩,拉攏人心。高拱同另一位宰相內閣在朝堂打架,張居正呵斥殷士儋,幫助高拱化解尷尬。這都為他後來當上宰相奠定基礎。
張居正還註意同宦官的關系,那時,宦官雖然沒有多大權力,但經常在皇帝身邊,耳旁風長吹,起到的作用巨大。小萬歷皇帝自小侍奉的宦官馮保被高拱壓制,不能得到充分展示,隆慶時,忍耐不發,心裡忿忿不平,等萬歷做瞭皇帝,據傳,張居正同馮保聯手,一個順利擠走高拱成為宰相,一位成瞭掌印太監,也就是太監的頭兒。
做瞭宰相的居正人生開掛展開,自此歷史上多瞭一位牛氣,功績顯赫的救世宰相。

(七)好好老師
隆慶死後,萬歷即位,即明神宗。當時年紀很小,他的母親擔心不能擔此大任,害怕朝臣趁機作亂,皇位難保,整日唉聲嘆氣,被有心的馮保得知,給皇後出主意找個人幫助並教導小皇帝治世良策,以便以後當好皇帝。
用誰?
“張居正”馮保斬釘截鐵地說。李太後一聽,眉眼喜悅,那個高高個子,清秀儒雅,沉默寡言,處事得體的男子,合乎為人師的標準,符合輔佐朝政的要求。
張居正做瞭宰相,又成為萬歷小皇帝的老師,地位自不必說,心理發生巨大變化。一直想勵志改變明朝積弱積貧混亂不堪局面,苦於無能為力,現在好瞭,有權利施行變法改革。
他一方面默默籌劃,一方面好好教導小皇帝,人會老的,變法即便勝利,後繼要有人繼承。
作為語文老師,害怕小萬歷聽不懂,畫各種圖形幫助理解,嚴厲要求作業,完成不瞭,不能吃飯休息,手把手教導。一次,小萬歷讀《論語》,誤將“色勃如也”的“勃”字讀成“背”音,“當作勃字!”張居正大喝一聲,聲如雷鳴,嚇得小皇帝驚恐萬分。
為瞭配合小萬歷教育快速成功,他的媽媽皇太後全力支持張居正的嚴苛教育。常常對小萬歷說:“使張先生聞,奈何!”
幼小的萬歷心靈裡,畏懼張居正,不大敬重他。十一二歲的孩子,貪玩任性,又逆反,反抗無效,表面順從,暗地恨的咬牙切齒。皇太後不知,看小皇帝聽話懂事,心裡竊喜。
學業進步很快,朝著老師和媽媽好孩子方向發展,明朝希望之星冉冉升起。

(八)萬歷新政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雜事處理妥當,張居正著手實施自己的改革。第一步考成法,方針是“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整頓瞭吏治,加強瞭中央集權制。
經濟是“一條鞭法”,統一役法,部分地“攤丁入地”。把原來的裡甲、均徭、雜泛等合並。向百姓征收役銀不像過去按照戶、丁來出,而是按照丁數和地畝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攤到土地裡征收,這就是所謂“攤丁入地”;田賦及其他土頁方物一律征銀;以縣為單位計算賦役數目;賦役銀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以減少各種弊病。
這項措施是中國賦役制度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明政府的歲入有顯著增加,財政經濟狀況改善不少。國庫儲備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可供五六年食用,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是很大的進步。
蒙古俺答來犯,他利用智慧軟化內部主要人物三娘子,使明朝邊關幾百年不太平局勢得到安定融合。任命俞大猷,戚繼光平反倭寇叛亂,使禍害嚴重的江浙地區得到暫時安穩太平。
大膽任用人才,河道和漕運歷來紛爭不斷,災禍不斷,張居正聽說一位低級官員潘季馴精通河道,方法得當,卻不被重用,親自跑到傢裡聘請來,又把河道和 漕運連並交給他管理。幾年之後收到效果顯著,為人們造福。後來,張居正倒臺,眾人推,潘季馴據理力爭,保住張居正的墳墓沒有被挖開。人若有前後眼,泉下有知的張居正會多提拔這樣的人。
河道解決瞭,其它人事也要解決。張居正大膽啟用新人,也用老人,嚴嵩手下,高拱手下人都用。明代大才子張佳胤是高拱得意門生,被高拱提拔沒多久,恩師倒臺,恰逢徐階兒子作亂,左右為難,張居正出面,順利解決問題,並提拔張佳胤。
海瑞作為清官代言人,人人皆知,曾把嘉靖皇帝氣得半死,有名的酷吏,很多人推薦,張居正不用他,反而讓他去做可有可無的官職,理由是太苛刻的統治會失掉人心,給人民造成危害。知人善任,知人的能力盡其才。

(九)勞心勞力
改革向著好的勢頭發展,堅持親歷親為,為國事操勞,鞠躬盡瘁。但 不是誰都領他的情,那些被觸及利益的人,對他恨之入骨,想著法子阻攔。
他信任的好學生之一劉臺不理解,出萬言攻擊,說張居正利欲熏心,自私自利,借張居正父親霸占別人田畝事件公開攻擊。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張老師教導多年,親自提拔換來這樣的結果。
更可氣另一位學生,當張居正父親死瞭,按照律例,他要回傢丁憂三年,可皇太後和小皇帝舍不得,要他奪情,即象征性回傢安葬,然後繼續工作,張居正還在猶豫,雪花樣的諷諫文章傳到皇帝哪裡,傳遍京城全國。原本想回傢歇歇,老瞭,身體一年不如一年,有病在身,借這個理由回傢,說得過去,哪些人不容忍,嚴格按照古訓要求,其實是想張居正快快離開,好順利恢復舊制。
看透情況,張居正不搭理任何人的言語攻擊,依然穩坐廳堂帶病工作,堅守崗位,一幹又是兩三年。六十多的老人,日理萬機,操勞操心,鐵打的人都受不瞭,何況有疾病在身,心有餘而力不足。
萬歷十年(1582年)二月,張居正病倒,四個月後,開創瞭明朝萬歷新政的改革傢張居正永遠合上雙眼。在病重的三個多月,他處理瞭蒙古叛亂,用張佳胤平定浙江兵變和民變,任用李成梁取得鎮夷堡大捷,使遼東安危解除障礙。
不能進食時還念叨萬歷新政進展情況,囑咐皇帝按照新政法規施行,必然能使明朝化解為難,立於不敗之地。萬歷皇帝很聽話,說的話令人感動不已“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隻是看顧先生的子孫瞭。”意思是:先生的功德沒法今生沒法報答完畢,我要對鬧得子子孫孫照顧有加。
作為臣子,能得到主人的首肯贊揚,保證,再多的艱辛苦難都值得。

(十)死後遭毒手
一代相死瞭,身前多少功名,多少未竟的事業都存在世界,身後自有人褒貶。
屍骨未寒,有人等不及對張居正痛下狠手,不是別人,就是他最得意,最中意的大明朝接班人明神宗萬歷皇帝。太嚴格的教育和近乎強制的制約使這位一二十歲的年輕人仇恨的種子早埋在心中,以前不敢,現在有恃無恐,無人能夠制約。
先找人彈劾張居正貪污,受賄,查封他所有的地方,連老傢的傢人都不放過,其次抹殺他一切的功德,改變他所有的變法形式。大兒子無奈自殺而死,二兒子自殺被人救起,後來殫精竭慮為父親寫傳記,甚至要扒開張居正的墳墓看看他的心,看看他貪污多少,幸虧有正直的大臣上書阻攔。後世挖開張居正的墳墓,什麼都沒有,隻有一條玉帶,一方硯臺,他的清廉可以昭於世人。
他的子孫以他為榮,卻因為他教導出來的好學生傢破人亡,留下一根獨苗孫子,秉承爺爺血管裡的高貴節操,最後死在戰場。
萬歷皇帝當政四十年,張居正死後,幾乎不上朝,不管理國傢,不關心民生,明朝似風雨飄搖的稻草,岌岌可危。

(十一)風雨故人
死亡瞭想到好,腐朽瞭想到對。
崇禎即位,明朝幾乎名存實亡,那些反對張居正變法,懂得他好的人終於清醒,“若張居正活著,明朝不至於如此”,世間再無張居正,懂得已是千帆過。
他是治世能臣,為國傢貢獻才智,不是好老師,太苛刻,太果斷,太嚴厲,太不尊重年輕人的尊嚴。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他原本以為為國傢培養出優秀統治者,學生會繼承衣缽,按照他教導的:勤上朝,同大臣交流和接觸;要節儉,愛惜人民,不貪財;要實行仁政,愛惜人才。不料,死去不久,傢遭大難,泉下有知,張居正怎能瞑目。
北京十三陵是明朝皇帝拜謁地方,大部分皇帝都葬在墓穴,唯獨崇禎皇帝被葬在兩山之間的水中,風水學分析,清朝替代明朝,當政者采用陰陽兩極玄學使明朝最後的風脈永遠滅絕,再無出頭之日。
明最後一位皇帝有何辦法扭轉時局?先祖將大好的基業毀於一旦,國傢千瘡百孔,無力應對。張居正再活幾年,時不時能改變明朝最後的結局,史學傢分析,依然無更改,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他自認為教育出一代明君,盛世皇帝,卻不知他的教育埋下的陰影巨大,逆反的皇帝學生一點不聽從,反而變本加厲毀壞,萬歷新政付之一炬。
他若知道,還會竭力施行變法?他會,因為他骨子裡流淌的是為國為民的血液,為國盡力而為,為民盡心盡意,為國事盡其本心。
他的第一位貴人顧麟巡撫說“國器也”,他的二兒子張懋修說“留此一段精誠在天壤間”,功過是非,人心清楚。
他曾寫“願以身心奉塵剎,不矛自身求利益”,他做到瞭,做得很好。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君子處其實,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