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南明蜀王劉文秀壯志難酬,最後鬱鬱而終!

南明蜀王劉文秀壯志難酬,最後鬱鬱而終!

時間:2019-06-03 18:12:2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南明蜀王劉文秀壯志難酬,最後鬱鬱而終!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劉文秀,是明末農民軍張獻忠陣營中的一個重要將領,也是南明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人物。在南明永歷朝,他忠貞國傢、識大體顧大局,卻不為南明當權者所待見,最後落得個鬱鬱而終,盡管當權者孫可望、李定國都是他的義兄弟。

那麼,他們兄弟之間究竟有哪些化不開的恩怨情仇呢?

一、南征北戰

在明朝末年,劉文秀就已經是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中的一位重要將領瞭。張獻忠收養瞭許多少年為義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

劉文秀作戰勇敢,很受張獻忠器重。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見李自成的局面越打越大,不願意與李自成徹底撕破臉、事實上雙方已經嚴重交惡的張獻忠決定放棄占領的湖南等地,西進入川,依靠天府之國四川另行開辟根據地。

這年下半年,張獻忠得知李自成被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退回西北後,便在四川成都城建立瞭大西政權,自己做皇帝,劉文秀被任為撫南將軍。

撫南將軍劉文秀迅速進入角色,統兵攻克綿州、峨眉、洪雅一帶,並在丹棱駐軍操練,鎮守該地,鞏固地方統治。

大順三年(1646)十一月,張獻忠在四川無法立足後,開始撤走,路過西充時被清軍射殺。從此以後,大西軍算是與滿清軍隊結下瞭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張獻忠死後,作為他義子的劉文秀等人聯合起來處死瞭在軍中發號施令的張獻忠的皇後和權相,將大西軍政權牢牢掌握在四兄弟手中。

當時,清軍在身後緊逼,前方又有明朝殘餘勢力的圍堵,由於張獻忠被殺而遭受重創的大西軍餘部惶惶不可終日。為瞭改變不利局面,劉文秀他們決定向雲貴轉移,擺脫清軍的追擊。

於是,在順治四年(1647)初,大西軍擊敗扼守重慶城的南明總兵曾英,勝利沖過曾英防線,強渡長江。然後,迅速向貴州進發。之後,大西軍以為黔國公沐天波復仇的名義進入雲南,擊敗造反的沙定洲,贏得瞭黔國公的信任,開始在雲貴一帶開辟新的抗清根據地。

順治八年(1651),劉文秀統兵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消滅瞭軍閥李乾德,收降瞭割據一方的袁韜、武大定,大敗李占春、於大海。而後,他又督軍收降瞭川東的軍閥譚文三兄弟。至此,劉文秀的出征四川取得瞭巨大勝利,結束瞭四川地區軍閥混戰的局面,大西軍重新控制瞭四川大部分地區。

需要說明的是,此前大西軍的出征,是團結在聯明抗清的旗幟下。也就是說,大西軍與南明的關系是聯合作戰,但各自保持著高度的獨立性。

不久,孫可望獲得瞭南明封贈的秦王爵位後,南明永歷六年(1652)四月,南明封劉文秀為撫南王,劉文秀接受後,正式成為南明的朝臣。

此時,清軍大舉進攻四川,成都、重慶相繼被清軍占領,劉文秀坐不住瞭。他統兵五萬人於八月入川,所向披靡,很快收復失地,清軍聞風而逃。

吳三桂等人為劉文秀所嚇,決定逃回陜西,但是遭到瞭清朝四川總督李國英等人反對,最後清軍退守四川的保寧城。十月,劉文秀率軍進抵保寧城下,包圍瞭這座城。

劉文秀率領的南明軍隊將保寧城團團圍困,發誓要將城內清軍消滅幹凈。劉文秀的部下王復臣認為,圍城的話,自己的軍隊就分散瞭,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再說,城圍得太死,隻能迫使清軍困獸猶鬥,現在隻要能攻克保寧城,收復四川全境,即使有些清軍逃走又有何妨?

劉文秀拒絕瞭王復臣的建議。

吳三桂見已經沒有瞭退路,隻有拼死一戰瞭。他很快發現瞭圍城的南明軍隊的薄弱環節,就下令朝那一處發動猛攻。吳三桂指揮的清軍一鼓作氣,果然從包圍圈中撕開瞭一個口子,沖亂瞭南明軍隊。

其他部清軍趁此也出城,一起沖殺上去,南明軍隊陣腳已亂,被清軍擊潰。

二、兄弟情仇

劉文秀在保寧城下被清軍打敗後,清軍趁勢發動反攻,南明軍隊大敗虧輸,死傷慘重。收復的失地再次失去。

劉文秀被迫回到貴陽。

孫可望得知劉文秀兵敗後大怒,下令解除瞭他的兵權,趕回昆明城。

回到昆明城後,劉文秀很失望。本來收復四川全境已經是指日可待,沒想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兵敗保寧城下,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當然瞭,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更讓他傷心的是孫可望對他的不留情面。

同為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不過比他大兩歲,是兄長,處置自己也太無情瞭,直接解除所有兵權,發回雲南後,當年手裡的數萬大軍兵權頃刻間被剝奪瞭。

當初,孫可望為瞭樹立威信,劉文秀一直很配合,盡管也知道孫可望有自己的私心。但是,他更明白,大西軍需要一個一把手,不能四個人都當傢。而孫可望是大哥,理應出來當傢長。正因如此,他處處維護孫可望的權威,甚至苦勸李定國接受孫可望已經成為大西軍統帥的事實。

一次,李定國在孫可望沒來之前就擅自在校場升帥旗,為孫可望所怒,下令要打李定國軍棍。李定國不服,也是劉文秀、白文選等人苦勸,最後李定國才咬牙吃瞭啞巴虧,挨瞭軍棍。

大西軍初到貴州、雲南,又是劉文秀、艾能奇等人四處征伐,征服地方,建立瞭大西軍地方政權,這才使孫可望有籌碼跟南明朝廷叫板談判,要這要那的。甚至於後來實力增強的孫可望要取代永歷帝,自己做皇帝,那也是劉文秀等人征服地方,提供瞭物力資源,他才敢如此的猖狂。

可是,自己打一次敗仗,盡管敗得很慘,但是也不能一下子剝奪瞭所有的兵權,然後棄之如敝履啊!這讓劉文秀很失望。多年的兄弟情義,竟如此的不值錢嗎?

二年後的永歷八年(1654)秋,劉文秀被孫可望重新起用,出戰湖南。初期,進軍很順利,收復瞭一些失地,但是,後來劉文秀部下盧名臣帶領水師與陸戰部隊約定,一同進攻常德,結果水漲船高、順風順水,戰船跑的太快,比約定時間提前瞭三天到達常德,為清軍打敗,盧名臣溺死。

水師大敗後,陸戰部隊還沒趕到,所以南明水師幾乎被清軍給包瞭餃子,劉文秀再次慘敗而歸。

永歷九年(1655),劉文秀回到貴陽後,孫可望再次剝奪瞭他的兵權,讓他還回雲南歇著。

這之後,實力大增的孫可望一心要自己做皇帝,取代南明永歷帝。李定國反對孫可望稱帝,劉文秀也認為在此國難當頭之際,取代永歷帝隻會在南明搞分裂,幹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兒,所以不贊成孫可望稱帝。

永歷十年(1656)三月,李定國從孫可望勢力范圍下的安龍府救出永歷帝送到昆明城。劉文秀帶領城中的軍民出城跪迎永歷帝君臣入城。此時,雖然城內有孫可望的人,但他們見劉文秀如此禮遇永歷帝,也不敢貿然行動去劫持永歷帝到貴州見孫可望。

因為接駕有功,永歷帝封劉文秀為蜀王,命他出兵四川,收復失地。劉文秀很高興,當即率軍入川,收復瞭黎州、雅州一帶,在洪雅縣修建蜀王帥府,儼然以蜀地的主人自居,發佈文告,要收復四川。看來,他是想好好的當蜀王。

可是,孫可望卻打碎瞭劉文秀的蜀王美夢。

孫可望見李定國奪走瞭永歷帝後,自己的皇帝夢做不成瞭,大怒,發誓與李定國不共戴天。兩兄弟便在南明打起瞭內戰。劉文秀被永歷帝火速召回雲南,他矢志收復四川的夢想,再次化為泡影。

永歷十一年(1657),曲靖交水一戰,發動內戰不得人心的孫可望,因為部下白文選等人臨陣反戈,慘敗而逃。孫可望的軍隊幾乎全投降瞭李定國。

李定國讓劉文秀去追擊孫可望。但是,劉文秀卻念及兄弟之情,不願意趕盡殺絕,害怕追上瞭不好相見,就在後邊不停地放炮,嚇得孫可望恨不得飛起來跑。

最後,孫可望跑到湖南降清。見劉文秀沒有追回孫可望,李定國很生氣。永歷帝對劉文秀說:“孫可望降清後,雲南的禍事不遠瞭。”聽此,劉文秀追悔莫及,他沒有想那麼遠。

事實上,孫可望降清後,確實將他掌握的南明軍事機密提供給瞭清朝,這為清朝迅速攻滅南明起到瞭重要作用。

設想一下,劉文秀若是捉住瞭孫可望帶回雲南交由永歷帝處理,或抓住孫可望後,他直接下令處死,那麼,明清歷史有可能會被改寫;至少,南明不會那麼快被滿清滅掉。從這個角度來說,劉文秀的婦人之仁,構禍南明匪淺也。但是,劉文秀對於兄弟情義的看重,不忍心置老兄弟、老戰友孫可望於死地,卻也是人之常情。

三、鬱鬱而終

劉文秀放走瞭孫可望,令李定國很生氣。劉文秀此後如果好好地當他的蜀王爺,或許李定國還不至於發怒。可惜,他又因為兩件事,觸瞭黴頭,激怒瞭李定國。

孫可望降清後,李定國成為永歷朝的實際統治者。為瞭鞏固統治,李定國對原孫可望的部下實行錯誤的歧視政策,故意輕視秦王部將,遭到瞭他們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對此,劉文秀表示反對。劉文秀認為,無論是孫可望的部下,還是李定國的部下,都是南明的軍隊,甚至許多將士還是大西軍的老人,不能分三六九等、搞分裂,應該一視同仁。

還有一件事是,劉文秀奏請永歷帝離開雲南到貴陽去,便於號召四川、湖南等地的復明勢力,鼓舞大傢的士氣。永歷帝認為有道理,決定去貴陽,但是遭到瞭李定國的強烈反對。李定國認為,劉文秀是想學孫可望,將永歷帝控制後好割據一方。

這兩件事後,劉文秀心灰意冷,徹底絕望瞭。他本來是為瞭民族復興、驅除韃虜,是為瞭南明強盛、收復河山,卻遭到瞭李定國的極力阻撓和誤解。他百口莫辯,有志難酬,鬱悶在心,得瞭心病,不久便病倒瞭。

雖然永歷帝、李定國都曾來探望和安慰病重的劉文秀,但是心病還須心藥醫。沒有人能給他送來心藥,他的心病也隻能成為不治之癥。

南明永歷十二年四月二十四日(1658年5月25日),南明蜀王劉文秀病死。他在遺書中勸永歷帝攘除朝中馬吉翔等奸賊,主張清軍進逼雲南後,揮軍入川,他在四川還留守數萬精兵,私藏黃金二十萬,部將郝承裔知道在哪裡。然後,永歷帝可以在四川聯合散處夔東的大順軍餘部,一同抗清,進可出征陜西、南陽,殺入中原,退足以在形勢險要的四川一帶自守。

雖說劉文秀在遺書中的規劃,即使付諸行動也未必能實現,而且也無法挽救南明的覆亡;但是,作為臣子,他矢志抗擊侵略、忠貞愛國的精神還是值得贊揚的。

劉文秀的兒子劉震,在李定國死後,與李定國的兒子李嗣興一同降清瞭。李定國、劉文秀兄弟倆死不降清,他們的兒子李嗣興、劉震在抗清無望後,黯然走上降清之路。仔細玩味,令人感慨萬千,卻又無可奈何。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