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魏征,為什麼會再一件事上輸給長孫無忌兩次?
魏征一代名臣,卻在一件事情上兩次輸給瞭長孫無忌,小編為大傢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初唐的大臣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應該是長孫無忌和魏征,前者從李淵起兵就跟著李世民,協助李世民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還極力促使李世民發動瞭玄武門之變,奪得瞭皇位。後者則是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從太子李建成的舊臣那裡發現的明珠,二人成就一段君臣關系佳話。
我們單獨的看兩個人的履歷,除瞭玄武門之變之前二人各為其主之外,其他時間應該是和平共處,但是我們把時間軸放長一點,從李淵一直看到李承乾,我們會發現長孫無忌和魏征的鬥爭從來沒有結束。
二人的爭鬥是從李世民和李建成爭奪太子開始的,前面我們說過瞭,長孫無忌起兵時期就追隨李世民左右,他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文史,而且頗有計謀,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撫養成人,高士廉看李世民英武不凡,就把長孫無忌的妹妹嫁給瞭李世民,也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後。
長孫無忌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已經是比部郎中瞭,掌管賦稅和俸祿等,雖然在朝廷任職,但是長孫無忌是李世民天策府核心成員。此時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經到瞭劍拔弩張的時刻,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就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還沒等李世民下手,李建成準備下手瞭,於是李世民提前動手,帶著一幹秦王府的大將,殺死瞭李建成和李元吉,後被李淵立為太子。
再來看魏征輔佐的太子李建成這邊,魏征歸降大唐以後,李建成聽說瞭魏征的賢明,就拜他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魏征為瞭報答李建成的知遇之恩,也是盡心盡力輔佐,魏征看李建成作為太子,戰功不如李世民,於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征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為太子的功績簿上添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面對不可一世的李世民,李建成也有所行動,他建議李淵將房玄齡和杜如晦逐出秦王府,私下不得相見,而魏征也建議李建成早點下手,或者安排李世民出京,不然就是個定時炸彈,雖然史書沒有講李建成的反應是怎麼樣的,但是從結局來看,李建成是沒有聽的。
第一局比拼,長孫無忌完勝。
當然長孫無忌和魏征都是各為其主,私下沒有任何的不合,本來魏征被李世民重用,二人也沒有任何沖突,都盡心的輔佐李世民,但是沒想到,太子之爭又一次在二人身上上演。
李世民當皇帝以後,就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李承乾最初的表現還不錯,深的李世民的喜歡,但是隨著李承乾年齡的增長,加上李承乾又患瞭足疾導致其腿瘸瞭,李承乾的性格大變,與李世民的關系也越來越差。
李承乾表現不好,加上李泰爭儲,李承乾更加坐臥不安,而李世民對於自己這個兒子還是恨鐵不成鋼的,於是他就召集重臣輔佐太子,其中就有魏征,魏征被任命為太子太師,魏征作為太子太師,對於李承乾的行為肯定有所幹預和指導,隻不過依然沒能扭轉李承乾那顆扭曲的心,最後李承乾發動瞭政變,被李世民挫敗,李建成被廢為庶民。
太子已廢,到瞭長孫無忌表演的時間,李承乾叛亂,李世民雖然心痛,但是還沒有失去理智,他想立李治為太子,這樣李承乾和李泰都能保住性命,但是需要大臣的支持,長孫無忌站出來力挺李治,李治順理成章成為太子。
李世民期間也有猶豫,是否改立李恪為太子,是長孫無忌及時的阻止瞭李世民,李治的太子之位得以保全,巧合的是長孫無忌也被封為太子太師。
第二局的比拼,雖然是李世民在主導,但是依然是長孫無忌完勝。
魏征和長孫無忌的兩次比拼,他們輔佐的人是沒法選擇的,都是皇帝安排的,魏征兩次落敗,不能說魏征的能力不行,隻能說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