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魏征為什麼敢犯言直諫?他難道不怕嗎?

魏征為什麼敢犯言直諫?他難道不怕嗎?

時間:2019-06-05 13:30:54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為什麼說“犯言直諫”是魏征立身、立業的法寶?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開創瞭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可謂一代“明君”,早朝接納200多次大臣魏征的諫言,即使尷尬亦從容納言,成就瞭一段“君臣佳話”,並將魏征喻為“銅鏡”,他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征,字直成,河北晉州人。唐太宗時拜議諫大夫,以正直敢諫聞名於朝堂。名言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最著名的是名疏之一的《諫太宗十思疏》,提倡謙沖自牧,虛心納下,慎始敬終,知人善任等。

郭預衡在《中國散文史》高度評魏征的這篇諫疏,說:“正如漢初的論政之文曾經以秦為鑒,魏征為文論到隋帝之過,也略似賈誼之寫《過秦》。用意相同,文風亦頗相似。在賈誼之後,魏征之前,幾百年間,幾乎不曾有過這樣的文章。”

(二)面對殺身之禍,魏征腰板挺直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淵,主要為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敵太子李建成服務,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後,又歸於他的門下。

李世民曾經生氣地質問魏征說:“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關系?”面對可能降臨的殺身之禍,魏征顯出超越常人的氣度和姿態,自信的回答:“如果太子早聽我的話,那麼,他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李世民被魏征這種不畏強權、剛直不阿的精神所征服,馬上任命魏征為專門負責給皇上提意見的諫議大夫,後又提升到瞭宰相的位置上。魏征並沒有就此把腰彎下來,卻時時犯言直諫,即使唐太宗不自在,也言無不盡。唐太宗贊賞並接受魏征的諫疏,寫詔書嘉許他,還將詔書放在案頭,以資警惕。

貞觀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並為書。太宗高度褒美魏征,“以人為鏡”,“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三)“犯言直諫”是魏征立身的利器,立業的法寶

歷朝歷代,封建臣子對皇帝惟命是從,百依百順,俯首諂媚,是常態。但是,為什麼魏征卻獨獨反其道而行之,以“犯言直諫”而聞名於世呢?

反思魏征的犯顏進諫,魏征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成分。既無良好的“出身”,也無過硬的“出處”,五易其主的魏征,如果低眉折腰,搖尾乞憐,真的會難免殺身之禍;“置之死地而後生”,“犯言直諫”成瞭魏征立身的利器,立業的法寶。

死後,其“鏡”破碎,碑文被毀,高大形象在唐太宗心中轟然坍塌,也與“直諫”有關:有人作證,魏征諫諍唐太宗的奏章,都自己偷偷地錄下副本,交給瞭史官褚遂良,以求錄之國史。此舉激怒瞭唐太宗,下旨解除瞭衡山公主和魏征長子魏書玉的婚約,還親自砸掉瞭魏征的墓碑。這是後話。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