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
“寒食”傳統是怎麼來的?歷史上皇宮防火制度的來源!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作為皇帝本人所居住的場所,古代的皇宮除瞭防備反叛謀逆之外,最警惕的莫過火災。在古老的周朝,就已經建立瞭具體的火災報警制度,並規定一年中有些時段完全禁火。這個制度被後人逐漸稱為紀念伯夷叔齊的“寒食”傳統。

寒食節實際上源自古老的防火制度
歷代中央政權都有負責首都的防火部隊。漢朝以管理長安治安的執金吾,擔任長安的防火職責。唐朝也編制有專門的消防單位“武侯鋪”。後來的宋朝消防單位“水行”,規模一度達到數千人。明清兩朝也不忘建立瞭有專業技術的防火部隊。
然而,即使這樣嚴防死守,歷代皇帝的居所仍然會時不時的被火災所破壞。有時候甚至整個皇宮都會被燒成廢墟。

阿房宮極有可能在秦朝滅亡時還未建成
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次燒皇宮事件,莫過於項羽燒阿房宮。但最近的考古證據證實,阿房宮在項羽來到咸陽時並未建成。如果他確實有過縱火,燒毀的也不過是未完成的阿房宮地基和一些建築材料罷瞭。
其實如果不是戰亂,秦漢皇宮遭到的損失通常都不算大。比起後來的王朝,秦漢首都的人口密度和建築分佈密度都比較小,建築與建築之間有大片空白地帶可以作為防火帶。但火災警報仍然時不時在長安、洛陽或者別地的離宮響起。如漢順帝時期洛陽宮失火,財物宮藏焚燒殆盡。漢章帝時代新平公主傢起火,火勢蔓延到皇宮西閣。末期的漢桓帝時代,皇宮失火多達11次。

漢朝的長安復原圖
唐朝也不是一個皇宮火災特別頻繁的年代。因為公元7-9世紀的氣候溫潤、雨水充沛,唐朝還對首都的居民區進行嚴格的區塊劃分。當時實行的坊市制度,是在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且嚴禁隨意走動。這樣約束市民自由的做法,同時也降低瞭火災的發生頻率。到瞭坊市制度被打破、京師人口密度大增的宋明兩朝,火災便終於成為皇宮的最大威脅。
宋朝最有名的皇宮火災發生在1032年。當時的文德殿修繕完成,大火突然在皇宮中燃起,迅速延燒到崇德殿、長春殿、會慶殿等主要建築,直至將皇宮主要殿堂燒成一片白地。

密密麻麻的宋朝房屋 其實是火災的隱患
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事件,宋仁宗派人調查火災原因。最後認定是一名負責縫紉的宮人,因使用火鬥不慎引發事故。火鬥就是現代的熨鬥,但在沒有電的時代,需要將火鬥中投入燒紅的炭塊使用。
不過,宋朝君臣們顯然還沒有學會將所有責任都推給臨時工。在確認直接責任人後,權知開封府指出瞭火災發生的真正原因:後宮人口密度大、居住空間狹小、鍋灶距離梁柱等木制構件太近。長期炊事產生的熱量使木材幹燥,形成瞭巨大隱患。

北宋皇宮最小 也容易被火災吞蝕
到瞭南宋時期,首都臨安的人口更加膨脹,甚至出現瞭多層木制建築重疊的貧民窟,普通的一間鋪面的寬度上下竟然居住瞭10戶人傢。在這樣局促的空間佈局下,南宋火災的規模和造成的損失都非常驚人。
1132年的臨安大火,一個時辰內數萬傢付之一炬,就連高宗的養老地德壽宮也難以避免。1208年,一場大火將皇居以北的街道一掃而空,一多半的臨安城都葬於火海。一直到南宋被蒙古滅亡,火災仍然在杭州肆虐不止。1277年的一場大火,就將南宋留下的皇宮完全焚毀。

南宋的臨安同樣面臨過於擁擠問題
到瞭明朝,火神也完全沒有放過老朱傢的意思。明成祖有一次命人在午門前放焰火慶祝元旦佳節,卻點燃瞭午門城樓。大火燃燒不止,甚至燒死瞭現場負責指揮滅火的最高官員,最終將午門完全燒毀。
公元1421年,故宮三大殿被雷擊起火,其主殿奉天殿被燒成白地。雖然朱棣千方百計加強安全措施,隨後的十多年裡故宮仍然年年火災。一直到朱棣死的時候,三大殿的重修都還沒有完工。

朱棣時代落成的紫禁城就數次遭遇火災
1443年,正統皇帝重修好的奉天殿再次被雷擊起火。幸好時值大雨,火情被及時控制。正德皇帝時代的火災則極富個人色彩。為瞭熱鬧氣氛,他命人在皇宮中廣置彩燈、大放鞭炮。鞭炮引燃瞭連串的彩燈,彩燈又點燃瞭囤積的鞭炮,最終燒毀宮殿六間。
到瞭1557年的嘉靖皇帝統治時期,雷擊再一次讓三大殿起火。這次火勢依舊兇猛,一共燒毀三殿二樓十五座宮門。幸好嘉靖指揮人及時運走瞭永樂大典,不然這部大作可能早在嘉靖朝就已經被大火吞噬瞭。

明朝的紫禁城佈局
不過這還不是明朝皇宮被燒的最高峰。萬歷統治時期除瞭令人匪夷所思的王恭廠爆炸事件外,還有不可思議的三大殿第三次遭雷擊事件。這一次雷擊大火幾乎和嘉靖時的那場大火一模一樣,將三大殿的主建築群完全夷為平地。明朝為此花瞭30年時間,才再一次重建瞭三大殿。
清朝有鑒於明朝皇宮遭受的巨大火災損失,對故宮進行瞭徹底改造。首先在建築與建築之間增加磚石結構的山墻,阻斷木制建築之間火災的蔓延。其次從日本引進瞭新式滅火工具“水龍”,一種可以用於室內滅火的高效工具。第三在宮中廣設水缸,命人嚴加巡邏,尋找隱藏的火情。

引進自日本的 “水龍”
有清一代,類似三大殿完全燒毀的慘劇未再發生。但故宮火情仍舊時有傳出,甚至連逃過三大殿焚毀之災的永樂大典也在一次乾清宮火災中毀滅。
直到今天,建築密度過大、以木結構建築為主的故宮,依然是消防部門需要全力戒備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