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女兒國在哪兒?四川發現一處古城遺址疑似女兒國?
《西遊記》中的女兒國在哪兒?四川發現一處古城遺址疑似女兒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西遊記》中把唐僧取經路過的女兒國寫的讓人神往。但女兒國到底是否存?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也曾記載過女兒國,但千年來,關於哪裡才是女兒國?如今什麼樣?一直是一個謎團。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四川金川縣發現瞭一處古城遺址,經過考古挖掘,學者認為這處古城遺址就是古代“女兒國”的女國王城遺址。

考古發現
2013年5月,考古工作者對四川省金川縣馬爾幫鄉獨足溝村境內的一處古城遺址為東女國王城遺址進行瞭考古調查。

此處古城遺址位於三座山頭醇西側,呈“鳥型”狀。而古城有多層臺地組成,錯落有致,佈局規范。隱藏在樹林下用石頭城墻還依晰看到。有的城墻厚度達到4米。從一座殘破的古碉樓附近,還有白塔遺址。在城墻圈定的范圍內,還發現瞭除寺廟、白塔遺跡的房屋廢墟及馬道。
考古工作者認為,遺址之所以保存如此完好,主要因為它建在深山之是谷地上,便於隱蔽和防禦,任何一個政權王朝都選在此地。在古城遺址附近制高點上,也有城墻遺跡,這足以說明此處是王城。有學者推斷,此處就是東女國王城所在地。
但推斷歸推斷,還需要大量考古證明。後來專傢又在古城遺址中收集瞭鈞瓷瓷片、孔雀綠瓷片、青花瓷瓷片等文物,還有陶土燒制的佛龕裝飾蓮花瓣、龕柱等構件。專傢認為在四川、雲南、青海三省的藏區,此處古城是最大遺址,與歷史上女兒國位置相吻合。

專傢認為:所謂的女兒國,並非一個具體的范圍,它是廣泛的概念,其活動范圍在大渡河沿岸的阿壩州金川縣、甘孜州丹巴縣等地區。
東女國是公元六、七世紀,在我國西南部出現的部落族群及地方政權,在川西有古城,在甘孜州丹巴縣也有女兒國王城。
我國民族史學傢任乃強曾考證,所謂的“康延川”就是現在的昌都一帶,而“弱水”是指“瀾滄江”,所謂的“大小八十餘城”,也就是女兒國內有80多個部落,分佈東女國境風,四川一部分也是女兒國轄界。
而對於金川縣這處疑似女兒國的古城到底如何來斷定呢?

藏族學者認為,王城遺址最早叫‘華西壩’,藏語的譯音是“卡西巴”,從藏文史料記載看,東女國的國王曾把四個兒子分封在女王宮四個方向的部落,而這四個部落的“王”是嘉絨十八土司的源頭。學者斷定此處女兒國就是女兒國王城的遺址。
歷史記載
那麼女兒國在歷史上有記載嗎?當然有記載,而且在隋唐時期對女兒國記載的很詳細。

據《隋書》記載:“女國,在蔥嶺之南,其國代以女為王。王姓蘇毗,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女王之夫,號曰金聚,不知政事。國內丈夫唯以征伐為務。山上為城,方五六裡,人有萬傢。王居九層之樓,侍女數百人,五日一聽朝。復有小女王,共知國政。”隋史記載,當時東女國人口4萬餘戶,勝兵1萬餘人,在山谷之間有八十餘座小城,普通民眾住六層樓,而女王要住九層,可見當時的建築水平很高。
《隋書》還記載:“其俗貴婦人,輕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塗面,一日之中,或數度變改之。人皆披發,以皮為鞋,課稅無常。氣候多寒,以射獵為業。出鉆石、朱砂、麝香、氂牛、駿馬、蜀馬。尤多盬,恒將盬向天竺興販,其利數倍。亦數與天竺黨項戰爭。其女王死,國中則厚斂金錢,求死者族中之賢女二人,一位女王,次為小王。貴人死,剝取皮,以金屑和骨肉置於瓶內而埋之。經一年,又以其皮內於鐵器埋之。俗事阿修羅神,又有樹神,歲初以人祭,或用獼猴。祭畢,入山祝之,有一鳥如雌雉,來集掌上,破其腹而視之,有粟則年豐,沙石則有災,謂之鳥卜。開皇六年,遣使朝貢,其後遂絕。”

東女國的國王是女人,也稱為“賓就”,當然女王的丈夫也是國王,但不掌權,隻負責戰爭。女王內臣全是女性,男性不能當官,隻能當兵服役。女王的女侍衛多達數百人,如果女王死瞭,女王國會花費大量錢財進行厚葬。然後再立兩個女人為王,年齡大叫“王”,年齡小的叫“小王”,大的死瞭,小王繼位。或者姑姑死後,嫂子弟媳繼位,沒有篡位之說。而且向隋朝納貢。

《舊唐書》中的《南蠻西南蠻傳》曾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種,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雅安)接,界隔羅女蠻及白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在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瀾滄江)南流,用牛皮為船為渡。”大體記載與《隋書》差不多。
傳統風俗
東女國的風俗類似於古代部落民族的風俗,據記載東女國有占卜和獨特的喪葬習俗。據《舊唐書》稱:“其俗每至十月,令巫者賚楮詣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而有鳥大如雞,飛入巫者之懷,因剖腹而視之,每有一谷,來歲必登;若有霜雪,必多災異。其俗信之,名為鳥卜。”
史料記載瞭東女國有“鳥卜”風俗,但“其居喪,服飾不改,為父母則三年不櫛沐”,就吸收瞭中原王朝漢文化習俗。而“貴人死者,或剝其皮而藏之,內骨於瓶中,糅以金屑而埋之”。說明此王國還保留野蠻的“人殉”制。

東女國有獨特服飾,《舊唐書》雲:“其王服青毛綾裙,下領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此國民眾都以青色為美,而男子“以青塗面”,還赭面。
東女國與大唐王朝一直保持密切友好關系,從與隋朝有使節來往,唐高宗時,東女國派湯滂氏到唐朝朝貢並獻方物。武則天執政時,冊封東女國斂臂為左玉鈐衛員外將軍,賜瑞錦制蕃服。東女國之後派出很多使者到唐朝。
但吐蕃強大以後,東女國被吐蕃占領。但留有東女國舊部,成為唐朝與西域貿易交流的中間商,唐史還把東女國稱為“兩面羌”。

為何母系統治?
為何東女國保留女系社會的狀態呢?學者經過研究發現,東女國所處位置是高山峽谷,生產條件很差,土地少,如果實行一夫一妻制,兒子結婚後就會分傢過日子,而王國沒有這麼多的生產資源分配,因此為適應環境,就實行一妻多夫制。
還有專傢認為,東女國由於生產力低,而且又處於封閉地區,因此沒有大的勞動強大,於是男人優勢就發揮不出來,而女性掌握瞭經濟大權。
專傢還考證,現在我國昌都地區,還保留崇拜女性的痕跡,比如有一個叫“嗄唐木”的地方,當地民房頂上會有一個男性隱私狀的物品,專傢認為這是東女國對女人崇拜傳統的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