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商隱為什麼在兩首詠史詩裡都提到瞭壽王?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唐朝李商隱《龍池》
”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
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唐朝李商隱《驪山有感》
唐玄宗在龍池賜酒,敞開瞭雲母屏風,宮廷內眷都得以參加。
安祿山的羯鼓舞,到瞭高潮的時候,其他的許多音樂都停止瞭。
夜晚宴會歸來,聽見那宮漏滴答的聲音。
作為唐玄宗的侄子薛王,已經酩酊大醉,
而在這樣的熱鬧和狂歡裡,隻有壽王是清醒的。
驪山的溫泉泛著暖香,
那浴池邊上的九龍呵護著沐浴的殿堂。
唐玄宗每次到長生殿,
隻有壽王沒有跟著來。

初衣解詩:其實李商隱有一個特點,他不大肯寫現實,尤其是離他生活最近的唐朝的歷史。這當然是規避一些政治風險。
在李商隱的詩中多次出現詠馬嵬坡,這個時候離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好幾十年瞭。人們津津樂道的還是天寶盛世,以及突然而來的安史之變。這在唐朝也是一個非常震動的大事件,導致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回避,這是唐代人的一個集體記憶。但饒是如此,李商隱其他的詩中,也是非常的含蓄。並不會過多的出現其他的人物。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在他存量並不多的七絕詩裡,有兩首都提到瞭一個特殊的人,他就是壽王李瑁,唐玄宗的第18個孩子,楊貴妃的第一任丈夫。
惜字如金的李商隱,為什麼兩次將壽王李瑁寫進自己的詩裡呢?就算是白居易的《長恨歌》,都沒有談到壽王,隻說是楊玉環一朝選在君王側。而李商隱其實也是大傢公認的詩中的歷史學傢,他的每一筆都會有來歷。
為什麼別人不寫的他敢寫。那是得力於李商隱入仕之後,做的是秘書省的官職,這個官職,雖然清高,但實際薪水非常低,卻是管掌管國傢歷史和檔案的,且可以接觸宮廷內部的人。那麼也就是說,關於楊玉環的歷史,李商隱不是道聽途說,而是應該有著翔實的考證。而他前半生如果說是為瞭仕途,像白居易一樣不肯開口,中年以後的他,仕途無望,反而在漂泊和冷眼中,從歷史事件中的某些人事,看到瞭唐王朝必然衰落的現實,所以他開瞭口。而且開口驚人,寫瞭兩首。
美貌富貴的楊玉環,並非是從閨閣裡直接選到瞭唐玄宗的身邊給他做妃子。她本來是壽王李瑁的王妃,和壽王李瑁結婚瞭5年。在一次宮廷的宴會上,能歌善舞的楊玉環,被唐玄宗看中,後來,唐玄宗以音樂需要切磋,樂人缺乏指導為名,將楊玉環召進宮裡。從此以後,楊玉環被安排到一個廟裡修行,改換身份,不久回到宮廷中直接升級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
這個本是兒子妻子的楊玉環,在許多正史中,都抹過瞭這一筆。李商隱之所以敢這麼寫,我相信他一定是考證過瞭的。

第一首的龍池,寫的是唐玄宗,興高采烈大宴賓客,因為楊玉環的富貴而貌美,正因為是自己的美人,他大方宴請皇族子弟,歌舞助興。這裡面很有一個伏筆,什麼叫羯鼓聲高?這是指安祿山在其中推波助瀾,達到瞭宴會的高潮。實際最繁華的地方,也就存在著最險惡的危機。
安祿山最後起兵造反,給瞭繁華的唐王朝沉重一擊。而這個宴會上的繁華,還有不為人道的另一種違背人倫天理的底色。因為美艷的國母,正是座位上壽王的前妻。
在所有人都為繁華沉醉的時候,有一個人最痛苦也最清醒。那就是被奪去瞭妻子的壽王,看到瞭自己的父皇得意忘形,不僅強占瞭自己的妻子,而且重用安祿山,早已經埋下瞭唐朝盛極而衰的伏筆。
歷史上的壽王,並沒有過多的記載。或者他的不被記載,也是因為他的前妻是楊玉環。但這樣一個曾經有望做太子,卻因為楊玉環,被迫掐斷瞭前途美景的皇子,面對這樣的父皇,這樣的江山,他內心的悲憤,想也是沒有辦法宣泄的。
於是我們就看到瞭這一幕,其他的王子貴族,都在盡情的狂歡,而處在尷尬地位的壽王,永夜不眠。
這寫的是壽王,但又如何不是在黨中漩渦中,開口是錯,不開口也是錯的,李商隱自己的寫實呢?他和壽王一樣,被擠在歷史尷尬的夾縫裡。李商隱也是托寫壽王,來表達自己的鬱悶吧。

在另外一首驪山有感裡,那句不從金輿惟壽王,是主動不從呢?還是被動不從?是很耐人尋味的。這也是壽王的尷尬,從,這點心結,父子相對,夫復何言?不從,表示離心離德。
但是,自從楊玉環成為瞭楊貴妃,其實壽王的命運已經註定瞭。在政治前途上,他已經被封殺。愛情事業的雙重落空,他卻尷尬的活著,這其中的滋味,沒人寫得出,也沒人寫得好。但李商隱用兩首絕句,不但有詠史的高度,揭露瞭唐玄宗的荒淫無度,崩潰無道,也有情感的深沉,誰來體會壽王這樣悲催的命運?
壽王最終還是選擇瞭站在父皇旁邊。在馬嵬坡,他陪著自己的父親料理兵變帶來的殘局,也親眼目睹瞭楊玉環的死亡。但最終,太子李亨先稱帝。
他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對楊玉環?他是怎樣的心情對他的父皇?他是怎樣的心情看待唐朝的江山?
也許他最清醒,卻又不能開口。
李商隱也最清醒,他用這種方式記錄瞭一段別人不肯記錄的宮廷秘史。人生有多少坎坷,就有多少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