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巧用空城計,真的嚇退瞭15萬魏軍嗎?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提到空城計,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三十六計》,然而將這一計發揚光大的卻是羅貫中,他在《三國演義》中為諸葛亮安排瞭這個橋段,諸葛亮巧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以此成就瞭臥龍先生一世美名。但司馬懿真的是被諸葛亮嚇退的嗎?實則是他有意要放諸葛亮一馬!

那年,諸葛亮從馬謖的建議中獲得啟發,對孟獲七擒七縱,收拾完南方的叛亂之後起兵北伐。但由於用人不當,馬謖丟失瞭街亭這個戰略要地(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其實主要是這兩個原因,卻讓他難以啟齒)。敵方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連破三城直逼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來,而此時城中僅剩下兩千多的老弱病殘。
諸葛亮急中生智,大開城門,穩坐城頭,焚香撫琴。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生謹慎,猜測是他故意擺出城中空虛的樣子,實則是要引他中計的。所以膽小多疑的司馬懿遠退40裡,讓諸葛亮得以退回四川。
難道司馬懿真的沒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嗎?其實不然,你想啊,諸葛亮的先鋒精兵已經被馬謖在街亭消耗殆凈,而且司馬懿率領的可是15萬大軍,已經連下三城,蜀漢何來兵力再駐守西城。
退一萬步講,即使西城兵多將廣,這麼個小小的城池,頂多容納幾萬之眾,司馬懿會怕被伏擊而退兵四十裡?他完全可以安營紮寨,跟諸葛亮對峙的。再不濟,你多待兩日,或者派人去探探虛實也好啊,哪能看一眼就退兵的道理。所以說,司馬懿退兵沒那麼簡單。
要想瞭解司馬懿退兵的理由,需要先分析一下當時他所處的環境。司馬懿原本已經被貶回鄉瞭,得益於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戰爭,司馬懿才有機會被重新啟用。

如果這一戰諸葛亮死瞭,蜀中必定大亂,而沒有對手的司馬懿在魏軍中就沒那麼重要瞭,鳥盡弓藏的道理司馬懿太懂瞭,他好不容易等到瞭出山的機會,可不能再回去隱居賦閑瞭。
所以為瞭獲得自身發展的時間,他必須要留諸葛亮一命,這也就是培養競爭對手,才能體現出司馬懿在魏軍中的重要性。

而後續的發展,也證明瞭司馬懿放過諸葛亮是多麼的明智,諸葛亮後來又連著幾次出兵北伐,司馬懿在關中地區駐守的時候,進一步發展瞭自己的勢力,從而將司馬傢族帶向瞭輝煌時刻。
後來不是在高平陵之變中成功的把曹爽給幹倒瞭嗎,從而執掌曹魏政權。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反而是幫助司馬傢族鞏固瞭勢力。我之前寫過一篇諸葛傢族幫助司馬傢族成功篡位的文章(諸葛傢族神助攻!致使司馬傢族成功篡位,最終三分歸晉),除瞭諸葛亮的“鼎力相助”,後來還有東吳的諸葛恪和魏軍中的諸葛誕,都是司馬氏一步步發展壯大直至權傾朝野的墊腳石。
所以,司馬懿出於自身以及傢族長遠發展的考量,在城外演瞭一出“中計”的戲碼,故意留下諸葛亮這個對手。所以《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也不僅僅隻是一場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心理戰瞭,更是司馬懿的戰略大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