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大多都勤政,為什麼結局卻比明朝糟糕?
清朝皇帝大都勤政,相比明朝優勢眾多,為何結局卻比明朝糟糕?清朝是繼明朝以後的又一個朝代,說起來它的偉大之處,就是一個少數民族竟然統治起瞭中原,而且一統治將近三百年,這當中一共經歷瞭十二位清朝的皇帝,對這些個皇帝們雖然都有不同的評價,他們的性格,做事的方式方法什麼的,都是大不相同的。
但是最起碼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於國傢的政事處理都很勤快,除瞭從小受到這方面的熏陶以外,還有一些原因也讓他們不得不這樣。雖然清朝在入關以前,每個人確實是英勇善戰,但是他們一直生活在一塊貧瘠的土地上。

長期距離這個中原都特別的遠,不僅自身的文化底子不好,對於漢族的一些優秀文化也是聞所未聞,所以在文化這一方面,他們是存在特別多的缺陷的。另外,他們對於怎樣管理好土地面積如此大的一個國傢是並沒有什麼經驗可以用的,所以他們隻好努力的來充實自身瞭。
最後也是由於他們進入中原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一直有一些反清復明的運動出現,他們如果不看緊點,那豈不是到手的熟鴨子就飛瞭嘛。對於這些不足,就對他們能否穩固好自己的江山有瞭一些顧慮,這種危機的意識也就成瞭他們勤政的最基本的原因瞭,他們隻能不斷的強化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去完成祖先交給自己的使命,要不然就是丟瞭傢族的臉面不說,到手的江山也會葬送在自己的手裡。
盡管清朝的皇帝們個個都如此,可是最後的結果卻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好,反而還更加的讓人們感到失望。在清朝的統治之下,晚期的時候,中國陷入瞭一個非常被動的處境,割地的割地,欠錢的欠錢,受盡瞭別的國傢的屈辱,比上一個朝代的結局還要糟糕。

這其中也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一個勤政的皇帝不一定就能將每件事情都處理的十分的妥當,要是他光知道努力,自己的才能並不能跟得上這樣的情況之下,那麼這個皇帝就不一定可以將國傢管理好,自己再努力也是白費的。再者就是清朝的皇權特別的集中,什麼事情都是皇帝一個人說瞭算,基本上是沒有朝廷的大臣們什麼事的,他們隻需要知道皇帝讓幹什麼就可以瞭。

雖然在明朝的時候,一些皇帝們真的是非常的愚笨,但是好歹有什麼事情的時候,皇帝們會和大臣們商量好瞭以後再做決定,大傢都是有發言權的,甚至連皇帝的一些特別重要的事情,他們都要摻和。而清朝的大臣們即使自己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意見,都是沒有什麼用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僅憑皇帝一個人的智慧是非常的影響國傢的前途的。
還有就是清朝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國傢大步向前進的時候,而這個時候他們正緊緊的盯著中國這塊肥肉,再加上當時的清朝又是一個落後封建的朝代,被別的國傢宰割那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情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