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要花十年之久才確定國都的 他到底有什麼考慮呢
還不知道:朱元璋是怎麼確定國都的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一般來說,隨著王朝的誕生那一刻起,王朝的國都就早就已確定瞭才對。因為在新王朝誕生之前,準皇帝就應該想好的國都定在哪裡瞭。那個地方就決定瞭接下來皇帝和百官辦公的地方。
但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為何在立國已經十年之久,才把南京正式定為國都呢?其實讓朱元璋一直遲遲不能下決心的原因,就是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選擇哪個城池作為大明的國都,每個地方都有優勢,又都有劣勢,思前想後就是拿不定註意。

首先南京作為龍興之地,也是朱元璋起傢之地。這裡在他還是吳王的時候,宮殿城池等基礎設施已經建成,並且江南的經濟也是很發達。更為關鍵的是南京是淮西子弟的第二個傢,無論是文化還是習俗上都是極為的相似。
但是南京城唯一的缺點就是不能在軍事上面輻射北方廣大地區,那裡自古就是虎狼之地,為國之要塞。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就考慮在北方建都,這樣就能很好的照顧到北方。但是北方城池怎麼多,該選擇哪個城池作為國都呢?

首先入選的有長安,洛陽,北平汴梁等地。但是最後都是無疾而終,這又是為什麼呢?一開始朱元璋本人挺看好汴梁的,覺得汴梁的地理位置,還算合適,但是環顧四周,卻無險可守。在城池安全方面,還不如南京,南京好在還有個長江作為天險可守,所以逐漸放棄瞭汴梁建都的打算。
在這之後,朱皇帝又召集大臣們商議,該在哪裡建都合適。這個時候有人提出在洛陽建都比較合適,提出的理由是認為洛陽在華夏中心的位置,方便各地臣民來京朝拜。並且還有的臣子提出,建都北平。說那裡是前朝的國度,國傢基礎建設已經很完善,可以很方便遷都。但是也依舊有很多反對。

元朝大都
這時候朱元璋發話,說大傢說的都挺有理。說;"雖然建都在洛陽、長安、汴梁等地比較合適,但它們是秦漢、魏、唐宋等朝代的國都,距今已經年代久遠,如果選擇定都於此,必定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國都。現如今國傢剛剛安定,百業待興。"國傢沒怎麼多精力,展開如此大的工程,於是準備放棄。
但是選擇北平也不是恰當選擇。隨著時間流逝,北平已經荒廢十餘年,城池建設也多老久,這個時候要想重新作為國都,還是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去維修,還是不太劃算。最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朱元璋才選擇定都南京,雖然之前朱元璋一直選擇在南京辦公,但是把南京作為國都,還是洪武十一年的事瞭。

明朝將領
其實選來選去,關於最後定都南京,最終還有個小插曲。南京作為龍興之地,距離朱元璋的老傢鳳陽很近,並且明朝初年的開國將領,大多數是淮西將領。他們對自己的傢鄉有著很深的感情,都希望能把國都建在鳳陽。
眾將領的想法與朱元璋不謀而合。作為貧苦出身的人傢,有什麼比把國都建在自己的傢鄉更為自豪的呢?所以很快他就把國都選擇建在瞭自己的傢鄉。說幹就幹,朱元璋很快派駐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始在傢鄉鳳陽修建城樓。

劉伯溫
這個時候他完全沒想到什麼勞民傷財的想法瞭,因為他要趕快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後還是因為地理位置實在不合適,加上百官的反對。這其中尤以劉伯溫以為的“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最為反對。並且加上朱皇帝的急功近利,很多修城墻的農民心中生怨恨,開始施蠱之術,來反對皇帝的決策,朱皇帝最後迫不得已才放棄這一想法。後來朱皇帝也是折中,把鳳陽降為中都。
建都的事就這樣拖來拖去,後來隨著年紀的增大,朱元璋也是有心無力去管這些事瞭。覺得還是把遷都的事留給後代去處理。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天下之大,國土之遼闊。但是但是帝王要想尋找一處合適的居住地,也是不容易的。他們要從全方位的考慮國都的安全性,實用性。

僅從這點,我們平常老百姓,雖然沒有帝王的房子氣派,但是住的安心。這點,我們就很知足瞭,你們覺得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