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是怎麼繼承皇位的?趙光義繼承皇位合法嗎?
趙光義是怎麼繼承皇位的?趙光義繼承皇位合法嗎?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從陳橋兵變算起,到滅南唐為止,趙匡胤已經在皇帝的位置上坐瞭十五年。在這十五年裡,趙匡胤幾乎每一天都在為瞭大宋王朝而嘔心瀝血,而現在,他終於能松一口氣瞭。
群臣自然是十分開心——怎麼看大宋都會是下一個漢、唐一樣的大一統朝代,這意味著大傢不僅以後榮華富貴享用不絕,十有八九也會名垂青史。就連李煜啊,劉龑啊這些人也有點小慶幸——趙匡胤這人心大的很,眼下大宋欣欣向榮,多半是虧待不瞭自己的,雖然自己國滅瞭,但好歹還留瞭條命。隻有一個人,心裡有點不安。
這個人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
在當時,趙光義的地位很特殊,他是大宋的“隱皇儲”。
什麼叫隱皇儲呢?這事得從殘唐五代時說起,那時候有一個很奇葩的現象,就是立瞭太子,皇上不開心。
而要被立為太子的人聽到這個消息通常也不會很開心,說不定還要找出這個主意的人理論一番。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出現呢?我們知道五代的時候是亂世,亂世裡什麼仁義道德都是假的,誰的拳頭大誰說瞭算。一旦立瞭太子,對皇上來說,相當於在朝廷之內出現瞭第二個權力中心,大大增加瞭自己執政的風險。萬一不幸攤上一個野心傢,說不定前腳把他立為太子,後腳他就開始琢磨怎麼幹掉自己,風險實在太大,得不償失。而對於太子來講,一個繼承權並不能保證他能夠順利繼位,而當上太子之後自己手上實際的兵權卻很可能受到影響,因此也是一萬個不高興的。

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勢力,沒有繼承制度又不太科學,尤其是五代的這些君主動不動就禦駕親征,萬一死在外面傢裡又沒有繼承人,分分鐘就又是一次改朝換代的節奏。因此大傢反復權衡之下,發明瞭一種奇葩的玩法——隱皇儲制。所謂隱皇儲制,就是說我中意誰來接班的話不立皇儲——但是我讓你來做親王兼京兆尹(相當於首都的市委書記)。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大傢雖然都知道我安排你在這個位置上以後是要接班的,但是你畢竟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因此名義上咱們還是君臣之份,我就不用太擔心你哪天急著上位悄悄的毒死砍死砸死燒死我瞭;二是雖然名分上沒將你立為皇儲,但封你做瞭親王,使你的地位凌駕於群臣之上,又讓你做京兆尹,相當於把首都地區的行政工作全都交給瞭你,這樣也讓你安瞭心,在緊急時刻接班也不至於手忙腳亂瞭。因此這個方法風靡一時,大傢都覺得十分科學。
大傢一定還記得趙匡胤的皇位是怎麼來的——周世宗死後留下孤兒寡母讓他有機可乘,因此趙匡胤當上皇帝之後就十分註意這個問題,因此很早就將趙光義提拔為京兆尹,並默許他培植勢力,不斷坐大。在大宋成立之初,這麼做是很有必要、也十分正確的。然而隨著大宋的疆土越來越大,趙匡胤的子女們年紀也逐漸變大瞭,這時候趙匡胤開始有點猶豫瞭:弟弟再親,終究不如自己的兒子親啊,這皇位,要不還是傳給兒子?
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趙光義此時的勢力已經坐大。雖然最關鍵的禁軍系統他一直沒能插手進去,但是在開封的黑白兩道上,早已全是趙光義的人瞭,因此趙光義能夠很容易的從其他方面鉗制住趙匡胤。比如說開寶二年(公元972年),在趙匡胤秣兵歷馬的時候三司的人(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就曾跑來和他匯報:皇上您這兵不能再練瞭。
要知道,當時正是趙匡胤準備拿南唐開刀的前夕,你們這些財務人員竟然讓我停止練兵,這是自尋死路!那我不練兵我招瞭這麼多人馬拿來幹嘛?
屯田啊!皇上您可能還不知道,開封城裡沒糧食瞭,您最好讓禁軍就地解散集體轉職成農民……
趙匡胤這暴脾氣哪能忍的瞭這個,差點當場弄死三司的負責人。你們特麼的就這麼管理我大宋的後勤?三司的負責人則表示皇上這個開封城裡人越來越多我實在也沒招瞭,開封周邊哪有那麼多糧食還不是全靠漕運從南方運糧,現在漕運效率越來越低我們也不能憑空變出來糧食好不好!
事情越搞越大,最後趙光義挺身而出,說哎呀老大,這事不能完全怪三司,主要是官方糧食價格太低,漕運效率又一直上不來,南方運米過來不獲利嘛。不如這樣,以後漕運由我接手,保證再不會出這些問題你看怎麼樣?
隨著趙匡胤對自己兒子培養的力度不斷加大,趙光義與趙匡胤兩兄弟之間的矛盾開始愈演愈烈。當時趙匡胤中意的兒子是誰呢?這個人說起來可是大名鼎鼎,那就是傳說中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八賢王”趙德芳。趙光義對此當然是很不滿意的,皇兄今天讓趙德芳去接待個外賓,明天讓他去處理個政務,後天又加封他老丈人個官職的,你想幹啥?
趙匡胤自然是知道自己這個皇弟心裡那點小算盤的,兩個人開始瞭暗地裡的交鋒。然而這種暗戰讓趙匡胤很不適應,作為一個聽取大臣匯報工作時一言不合就拔拳相向的純爺們,和自己弟弟勾心鬥角這事既不符合他的性格,也不符合他的作風。因此尚不想撕破臉皮的趙匡胤索性做出瞭一個驚人的決定:咱們遷都吧!
這下大傢都嚇壞瞭,皇上,您要遷到哪啊?
洛陽不錯,咱們就遷到那吧!
別鬧瞭皇上……
趙匡胤的遷都是釜底抽薪之計:你不是把開封府營造的密不透風麼?你不是開封黑白兩道通吃麼?老子不在這玩瞭,咱們換個地方玩好瞭!更何況洛陽當時的地方行政長官還是趙德芳的老丈人,遷都之後,趙光義的問題就再也不會是個問題瞭。
然而群臣卻激烈的反對這個遷都計劃,要知道,當時已經不是唐朝的時候瞭,洛陽周圍的糧食養活一個洛陽城都捉襟見肘,要是遷都過去,幾十萬禁軍和領導班子吃什麼?再開一條運河麼?開封的運河是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有瞭今天的規模,想要在洛陽再開一條差不多規模的運河,咱們大宋就變成大隋瞭。

趙匡胤對這些人表示瞭鄙視,你們啊,太年輕!太幼稚!開封需要這麼多兵馬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開封為什麼必須依靠漕運才能過活下去?因為開封周圍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我遷都洛陽之後下一步呢,就還都於長安,長安你們曉得不曉得啊?漢唐故都!山河之險!那時候自然就不需要這麼多禁軍人馬瞭啊。
作為大宋首屈一指的軍事傢、武術達人、傑出的指戰員,趙匡胤的發言深深震懾住瞭大傢,一時間群臣都覺得皇上你說的好有道理,也就無力反駁。見此情景,趙光義施展出瞭最後的大招:皇兄,在德不在險啊……
不得不說,這句話真的是一記絕殺:你不是要遷都麼?你遷都,就是對自己德性的懷疑!就是對大宋國運的質疑!就是對滿朝文武品德的不信任!你遷啊!你遷啊!
趙匡胤沉吟許久(其實是被噎的沒話說瞭),隻得一拍桌子:你們這些不知道好歹的,不遷就不遷,以後有你們哭的那天!
順便一提,在遷都過程中強力進諫的幾個人,日後宋太宗時都是一路高升,這背後有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交易,咱們就不知道瞭。
就在這場遷都之爭結束後不久,趙匡胤終於迎來瞭他的死亡。而一個新的皇帝,則成為瞭大宋的主宰。
開寶九年(976年)農歷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趙匡胤平時就喜歡宴飲,這次哥倆一起喝酒難免就多喝瞭幾杯,到瞭夜半時分,趙匡胤已經是大醉不省人事,趙光義則回到瞭晉王府。
趙匡胤的皇後宋氏招呼瞭宮女們一起幫趙匡胤收拾一下準備就寢,然而當她把趙匡胤弄到床上的時候才發現:趙匡胤此時已經死掉瞭!今天我們當然知道這八成是心梗腦梗腦溢血之類的毛病發作瞭,但是古人哪見過這個,當時宋皇後嚇得魂魄出竅——俺滴娘咧!皇上駕崩咧!
宋皇後迅速的強迫自己冷靜瞭下來,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找時光機……啊呸,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趕緊找人來繼位。然而由於趙匡胤生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這時候實際上就是拼誰的動作快,於是宋皇後趕緊找來內侍都知王繼恩——你趕緊到我兒子趙德芳府上,讓他連夜進宮繼位!
好嘞!
王繼恩一路小跑,火急火燎的來到瞭……晉王的府上!趙光義嚇瞭一跳,這大半夜的不睡覺來一個太監來砸我傢門是要鬧哪樣?然而王繼恩跟他講大事不好瞭,晉王殿下你趕緊跟我進宮,皇上沒瞭!
趙光義大驚失色:我去這說沒就沒啊!
哎呀您趕緊別廢話瞭,快和我一起進宮吧!
然而趙光義這個時候卻突然慫瞭起來,說要和傢裡人商量一下——這也是老趙傢的傳統瞭,每逢篡位啊,繼位啊這種大事的時候男人肯定要猶豫一下。當年趙匡胤準備造反的時候,整個開封府傳的沸沸揚揚,趙匡胤覺得自己的事都搞的滿城風雨瞭這還能成?於是憂心忡忡的回傢問傢裡人:大傢都說我要當皇帝瞭,你們怎麼看?當時傢裡正在做飯,看到趙匡胤這個樣子大傢都有點方,這時趙匡胤的大姐拎著一條搟面杖就沖瞭出來,給趙匡胤一頓爆打,打完瞭一頓痛罵:老爺們不特麼出去幹事回傢嚇唬老娘們幹啥玩意?我們怎麼看?再回來起么蛾子我懟死你!於是趙匡胤心裡有瞭底——傢裡比我還硬實,不要慫,起身陳橋兵變去也。
趙光義很好的繼承瞭自己兄長的傳統,在關鍵時刻開始猶豫不決,然而大傢都一個勁地催促他:你去不去?皇帝誒!你不去別人可就去瞭!於是趙光義最終下定決心,雪夜進宮。宮裡的宋皇後正焦急的等待著外面的消息,看到王繼恩心裡一塊大石落瞭地:我兒子在後面呢?
呵呵,是我啊皇嫂……趙光義從王繼恩身後轉瞭出來。宋皇後大驚失色,繼而明白自己用錯瞭人,隻得癱軟在地,痛哭流涕道:廣義啊,你以後可得放嫂子母子一條生路啊!
趙光義說艾瑪嫂子你這是幹啥,咱們這關系,我這有啥好事還能不惦記著你們麼!
順便一提,王繼恩後來留任宮中,一直以貪財聞名,趙光義卻對他十分縱容。
於是第二天,大傢驚訝的發現大宋的皇帝已經換成瞭趙光義。
官方的說法,是太祖皇帝趙匡胤感覺到自己的弟弟雄才大略,英武不凡,於是逝世前召他進宮,將皇位傳與瞭趙光義。然而這完全無法解釋為什麼趙匡胤的皇後在得知趙匡胤突發急病的時候第一時間找人去喊自己的兒子趙德芳進宮這事。而趙匡胤的其他兒子則拒絕對這一問題發表意見——如果由趙德芳繼位的話,那麼就說明以後大宋的皇位繼承是“父死子繼”模式,這幾位就徹底的沒有瞭繼位的可能性;然而由趙光義繼位的話,按照“兄死弟繼”的模式玩下去,以後輪到自己的機會還是有的……
於是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中,趙光義欣然登基瞭。但是登基之後他經常聽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什麼他哥哥離世前趙光義曾經留宿宮中倆人一番痛飲,結果好好的酒喝著喝著太祖皇帝就不行瞭你說怎麼這麼怪啊;什麼宮女太監們都看見瞭,倆人在屋裡比比劃劃趙廣義抄起桌上的玉斧就給太祖皇帝來瞭一下子的啊……等等等等,反正越說越玄乎,到最後大傢已經隱晦的得出瞭一個結論:肯定是趙光義那天下手弄死瞭他哥哥!
趙光義心裡十分恐慌,自己不像哥哥,對大宋朝堂內外有著絕對的控制力。眼下朝廷內外人心浮動,這謠言愈演愈烈,說不定哪天趙德芳幾個人拉攏一批禁軍將領就把自己廢掉另立新帝瞭。因此當務之急是趕緊想辦法增強自己的執政合法性!
於是趙光義開始瞭自己的大折騰,他先是在年中改元——這種事情本身就十分罕見,一般都是等到新的一年開始時在改元,而趙光義則在登基之後就馬上宣佈改元,由開寶改為太平興國,意思是我趙光義登基瞭,大宋就太平&振興瞭!然後又給自己改名為趙炅,這個名字大有講究,中國的封建朝代講究的是五德始終說,也就是說一個朝代的興起並不是偶然的,主要是這個朝代對應的“德”要興起瞭。而大宋屬於火德,所以趙光義改名趙炅就說明……咳咳,咱們還是接著說說下面的事得瞭。除瞭改元和改名以外,趙光義還大開科舉,在朝廷裡引入瞭新鮮血液,大赦天下,試圖用這種辦法來討好大傢。
但是這些都隻是輔助手段,趙光義依然需要一個能夠一錘定音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繼位合法性。而所有手段裡,對外戰爭無疑是最保險又最有助於他提高自己威望的辦法。一來此時大宋隻剩下北漢一個敵人在外,而這個政權早就到瞭茍延殘喘的地步;二來大宋百戰精兵正處於戰鬥力的頂峰;三來自己指揮下取得對外戰爭勝利不僅能堵上朝裡許多質疑自己能力之人的嘴,還能在禁軍裡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打定主意的趙光義果斷決定:禦駕親征!滅瞭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