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是怎麼丟的?為什麼說燕雲十六州是宋人心中的夢?
”燕雲十六州“是怎麼丟的?為什麼說燕雲十六州是宋人心中的夢?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宋初的宰相薛居正在編修《舊五代史》時,曾以一種激憤的筆調評價過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晉出帝石重貴,五代第三個王朝後晉的亡國之君。
當年薛居正才二十幾歲,正是“激情燃燒”的年紀,卻親歷瞭那段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尷尬”的歲月。
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禮物,向契丹搖尾乞憐,甚至不惜稱臣稱“兒皇帝”,才終於換取瞭契丹支持,顛覆瞭後唐政權。然而他的繼承者卻又將他已經丟在瞭地上的臉面狠狠踩瞭個稀巴爛,結果是非但燕雲十六州沒收回來,自己還被契丹滅瞭國。

就算時間過去瞭幾十年,時代走到瞭大宋最強盛最具攻擊性的時候;就算自己已經身居高位,安享榮華,但每每想起自己那段在“最好年紀”經歷過的屈辱歲月,薛居正“到底意難平”,對後晉的末代帝王石重貴寫下瞭這樣的評語:
自古亡國之醜者,無如帝之甚也。千載之後,其如恥何?傷哉!
薛居正似乎是在仰天叩問:亡國亡得這般姿態醜陋的皇帝,千年之後,還有誰?!有的,而且不用等千年,就是本朝。僅僅一百年多年後,類似的恥辱就又發生瞭,那就是“靖康恥”,北宋的亡國之恨。

“靖康恥”到底給當時的宋人留下瞭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
兩代皇帝被俘虜,宗室後宮全被強,珍寶文物丟失毀壞殆盡,一朝繁華,如夢破碎。這種屈辱感,是華夏民族的第一次。造成的心理創傷,直到南宋滅亡,幾十萬人跳海自殺壯烈殉國才停息。
而幽雲十六州,也是宋人心中永遠的夢,永遠的包袱。
一切,還是要回到原點,幽雲十六州被送出的那一刻。

圖 燕雲十六州分佈圖
公元936年,時任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給當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送去瞭一封信,信的內容是請求皇帝允許他調到其他藩鎮去。
這是以退為進的一步棋,意在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如果皇帝答應,就說明朝廷確實猜忌他。否則,則會下旨慰留。
李從珂方面對石敬瑭的心思洞若觀火,但他們認為石敬瑭“調亦反,不調亦反”,索性就答應瞭他的請求:調他為鄆州節度使。
聖旨下達後,石敬瑭一邊裝病拖延,一邊急忙去聯絡契丹。並許諾事成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稱臣納貢。除此之外,石敬瑭還認瞭比自己還小幾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
手下大將劉知遠(後漢開國皇帝)認為條件也太屈辱瞭,稱臣納貢就可以瞭,土地和認父就不要瞭吧。然而石敬瑭太害怕失敗瞭,拒絕瞭劉知遠的建議。
最終,契丹在石敬瑭的重利許諾下,派兵南下,並且幫助石敬瑭擊敗後唐軍隊,滅掉瞭後唐。石敬瑭得以建立起五代第三個王朝:晉朝,史稱後晉。

圖 後晉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稱帝後沒過幾年就病死瞭,大位傳給他的侄子石重貴。石重貴年輕氣盛,不願再對契丹卑躬屈膝。送去的繼位國書中,對契丹稱孫不稱臣。這可惹惱瞭耶律德光。
公元944年,契丹引兵5萬大舉南下。石重貴親赴前線抗敵。沒想到的是,在眾將的一致努力下,這次竟擊敗瞭契丹。凱旋而歸的石重貴志得意滿,以為從此天下僅在我手,甚至揚言“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復幽燕、蕩平塞北”。但是,現實卻結結實實給瞭他一巴掌。
契丹第二次南下,前線大將杜重威投敵,接著汴梁被攻破,後晉就此滅亡。

圖 後晉出帝石重貴
做瞭亡國之君的石重貴被迫隨契丹人北返。一路上忍饑挨餓,備受折辱,一個幼女兩個寵姬先後被契丹人強取,最後病死在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
這種種經歷,就仿佛是北宋末“靖康恥”的預演。
隻不過,北宋亡後有南宋,而後晉亡後再無晉。何況北宋立國百餘年,而後晉立國十幾年。北宋趙氏為漢人,而後晉石傢很可能是沙陀人。
統續的繼承,立國的長短,華夷的分別,人們看待差不多的兩件事情就不同瞭。

但歷史的教訓卻是相似的,而且亡國的原因,一部分也都是因為失去瞭燕雲十六州。
從後晉到北宋,多少代人為瞭收復此地而奮鬥,然而,周世宗在這裡躊躇,宋太祖在這裡折戟,宋太宗在這裡喪膽。燕雲十六州也成為瞭宋人的一個心結,隻是在它被送出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被收回過。
反而,遼金得以據此屢次長驅直入,滅亡瞭開始送出它的後晉,又滅亡瞭無力收回它的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