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申侯為什麼背叛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史實嗎?

申侯為什麼背叛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史實嗎?

時間:2019-06-15 08:48:4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申侯為什麼背板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史實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傢詳細解讀一下~

前面看瞭剛剛燃燒就進入瞭黑暗時期化為烏有的古希臘,在這個時代埃及新王國和赫梯都在加速衰落,但是反觀閃米特人,亞述繼續做大,腓尼基人開始抬頭,甚至一直毫無存在感的希伯來人都搞出來個以色列聯盟,可以說這是個閃米特開始崛起的時代。

正是這個時候,東方的西周就要出事瞭,換句話說,其實是這個地方的華夏人發展的太快瞭,西周總是怕自己身上發生和商一樣的事情,結果用藥很猛,把自己的小兄弟們封的到處都是來鞏固這個剛搶過來的大地盤,自己就待在渭河谷地裡面的鎬京(現在的西安)自得其樂,一開始還算是欣欣向榮,結果後來小兄弟們越做越大,結果最後自己反倒沒什麼硬貨瞭。

周為瞭穩固階級,設定瞭嚴格的禮樂制度和嫡長子繼承制度,包括生產上的井田制,這個前文都說瞭這裡就不廢話瞭。但是生產力確實發展太快瞭,最後平民開始壯大,下層人也懶得給這些沒什麼幹貨的貴族打工,私田越來越多,井田制也瓦解瞭。封出去的姬姓諸侯雖然多,但是人傢到瞭一個地方就用地名作為”氏“,隻稱氏不稱姓,所及這些姬們實際上也沒什麼認同感瞭。

最後周後院起火,國人暴動,雖然有個宣王中興,但是還是彌補不瞭這個已經不能維持下去的周的制度,一切的矛盾隨著”宮湦“,也就是後來被稱作周幽王的人上臺而爆發瞭。

接下來的文章可能會拿史記開一下刀,史記的歷史地位不可否認,但是我們同樣不能忽略司馬遷也是受到自己年代以及信仰的局限性,報道上出現瞭一些偏差,當然瞭,我們也不能讓太史公去負責。

對於史記裡周幽王主要也就是這麼個情況“王寵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為之數舉烽。及犬戎之,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

這也就是被我們連同夏桀、商紂一起黑的大型“狼來瞭”故事的始作俑者周幽王,但是歷史上的周幽王真的是個這麼缺心眼的玩意麼?

其實錢穆曾經給太史公記載的這段歷史來瞭個狠狠的評價——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瞭瞭也。

錢穆先生在史學界確實也是個泰鬥級人物瞭,最近也一直在研究錢穆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我們被無數次搬上高考作文的太史公,經受瞭“一次又一次宮刑”的太史公也確實被黑瞭一下。

其實在史記中也記載瞭,我們這個冰山美人不笑的褒姒啊,其實不是個後來的小三,而是周幽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已經是“太子妃”瞭,包括他倆生的兒子“伯服”,要是小小的側室小兒子,也不可能用“伯”這個字,我們知道古代起名字都是“伯(孟)仲叔季”,伯本來就是老大的意思,比如周王發他哥哥就叫“伯邑考”。而仲呢,就比如孔仲尼,為什麼被叫孔老二也是這個原因,用日本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次郎”。而叔呢,就比如“鮑叔牙”就是這樣,包括我們現在稱呼老爸的弟弟“叔叔”,來時來源於這個。季就更好說瞭,劉邦這名字也是後來發跡之後才有的名字,他還是街頭地痞的時候其實是叫“劉季”的,也就是那種承蒙道上兄弟包涵,都叫一聲“四哥”那種感覺。

所以一方面說人傢是“伯服”,一方面總說人傢是庶出的小兒子,這本身就是挺大的一個矛盾的。

其實周幽王姬宮湦繼位的時候吧,就打算立他最喜歡的褒姒為後來的,伯服也就應該是太子,可是我們都知道前文說的國人暴動這個事情瞭,這個時候周王室的權威性已經很弱瞭,不得不和周圍的諸侯國保持緊密的關系,所以把自己妹妹嫁到周王室的申候就十分不同意幽王立出身低微的褒姒當後。

幽王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所以說沒辦法,隻能立瞭這個自己並不喜歡的申候的妹妹當後,然後他倆的兒子“宜臼”也就自然是太子瞭,可是我們可憐的周王其實很不甘心的,他不願意就這樣被這些諸侯操控,於是隨即開始聯系自己的叔叔,也就是前面說的,引起國人暴動的周厲王的一個小兒子,他的名字也很神奇,姬姓,名友。

嗯,這位就是日後被稱為“鄭桓公”的一位老同志,同為周傢人,當然也要好好幫助自己的大侄子啊,所以鄭桓公就利用自己的力量完成瞭一個“姬友”的職責,周邊諸侯被壓制,所以我們的周王隨即揚眉吐氣的廢掉瞭太子,把褒姒和伯服扶上他們應有的位置。

所以烽火戲諸侯傳說中的廢長立幼,本身也是很扯的,我們知道不管別的諸侯國如何各位己政,最起碼周王室一定是嚴格按照周禮的,廢後以及改立太子一定是要按照嫡長子繼承制或者特殊原因的,否則“違禮”關東諸侯肯定也會來BBB。但是周幽王廢後之後,各地諸侯甚至一直標榜自己“根紅苗正”的周公旦後人的魯國都什麼也沒說。我們站在道德制高點的魯國,還有那個後來看齊國強大還拿自己的公爵位去壓人傢的宋國都沒管,說明周王也沒做錯什麼。

但是這樣一來,申候可就不樂意瞭,說好的一起享受榮華富貴呢?你來瞭個“姬友”就敢這麼對待我?於是就開始更加猖狂,最後導致周王打算對他用兵瞭。申候一看大事不妙,心想你以為我不會請救兵麼,結果我們的申候先生玩瞭很神奇的一筆,人傢去求瞭犬戎,自己跑到黃土高原讓外族去攻擊自己的國傢,這就和後來孫中山為瞭對抗北洋軍閥恨不得把日本人引進來一個道理。

所以就這樣,人傢犬戎正愁沒地方打,啪嗒天上掉下來個大漢奸,所以就和申候愉快的達成瞭協議。

而這時候的周王也確實很缺心眼,根本就沒有準確明白自己的定位,而他的“姬友”鄭桓公可是比誰都清楚,鄭桓公本來封地在現在陜西華縣,離現在的西安很近,姬友發現一旦犬戎進來的話,自己就是個肉盾,所以就開始和周幽王申請遷移土地,最後硬是從虢、鄶這兩個國傢各分出來幾個城池,把自己的土地遷到瞭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在哪裡呢,現在洛陽以東,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省會——鄭姆斯特丹,啊不,是鄭州。

也就是說這個地方,隨著鄭伯的遷移,終於永遠在自己的名字前帶瞭一個“鄭”字,不過這是後話瞭。

而在傳說中,周幽王點燃瞭烽火,哄騙瞭各路諸侯博得褒姒一笑,實際上那個時代的烽火臺,也無非就是個鎬京周邊的信號彈,東邊的諸侯全都離自己距離長短不一,並且基本都是幾百公裡,怎麼可能一夜同時趕到?

幽王攻申候,犬戎趁機從西邊殺入渭河谷地,幽王一看狡猾的姬友在東邊逍遙自在,強硬的把姬友叫到瞭鎬京,果然,臨死也要拉一個墊背的幽王,和姬友鄭桓公雙雙死於驪山之下,褒姒被犬戎擄走,西周滅亡。

或許褒姒確實笑瞭,笑的是自己的身世,笑的是這些在權力和欲望中沉浮的男人們。

此時,諸侯大為震動,因為為什麼我這稀裡糊塗的,天子就被搞死瞭?

既然說到諸侯,我們就大致的說一下吧。

前面也說瞭,“國”這東西本質就是城池的意思,據說西周一開始本身就有3000諸侯,實際上也就是3000個部落而已,而且也基本上是誇張的說法,而到瞭西周末期,以“國”為基礎的井田制瓦解,階級之間開始松動,弱小的“國”開始被大國吞並,所以幽王時期也就僅僅幾百個諸侯國瞭。

而當時最根紅苗正的,就是在現在河南地區的中原國傢,這些小國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可都是最早分封的姬姓貴族,我們來看一下。

許國——平頂山一帶,衛國——安陽一帶,宋國(不知道大傢忘瞭沒,就是當年給商朝內奸“紂王”哥哥微子啟的)——仍然是商的老傢,河南山東交界的商丘一帶,陳國——周口一帶,最後還有最帶勁的——蔡國,也是河南最南部,現在接近湖北的駐馬店一帶。

而正是前面說的鄭,風卷殘雲的收拾瞭給他土地的虢、鄶這兩個國傢,成為瞭中原一個新興的國傢,包括還有當年治理作樂的周公旦後人,山東西部的魯國。

當然瞭,除瞭這些“正統”國傢,還有一些“邊緣國傢”,這些國最初的時候勢力不大,根基也不深,所以地方在當時看來不是很好的。首先最顯眼的就是當年武王姬發兒子周成王弟弟的封國——唐。據說當年還有個傳說,僅僅是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看到這個叔瞭吧)玩耍無意中開玩笑說瞭一句要給他封為諸侯,結果被大臣聽到,於是君無戲言的周王隻能封唐地,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東部地區。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在太原起傢的李淵給國號定位“唐”。這麼塊地方給瞭這個毫無資歷的小朋友,一開始也沒人太註意,結果唐叔虞的兒子繼位後,直接改國號為——晉。晉是周易中一個很不錯的卦象,象征著上升和順調,如果我們倒過來看這本身就是個太陽升起的形狀,所以我們現在也有“晉級”這個說法。隨著周王室的衰落,這個三不管的地區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小國成瞭附屬,晉國不斷地和北方遊牧民族通婚,戰鬥力越來越強,所以到瞭這個時期晉國已經是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瞭。

而同時東邊一塊周王一直不太管的遙遠的東夷土地,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東北部以及山東半島地區,其實是封給幫助武王發建國的大內奸薑子牙的,這也就是東方寶地的齊國,齊國這地方雖然多山,但是卻遠離中央控制,並且靠海具有“漁鹽之利”,很快的就繼承瞭東夷的經商傳統,民眾極其富足,並且風氣和周很不一樣,也就更和僅僅隔瞭一個泰山的老古董魯國完全不同瞭。

更神奇的是,當年一個誰都瞧不起的,被商趕到長江流域“蠻夷之地”的(湖北)地位非常低下的夏族遺民,一個曾幫助武王滅商的“羋姓”夏人遺民部落開始崛起,他們被周王封為“楚國”,並且爵位十分低下,是“子爵”國,也就是說當年周隻有對待外族人才用這麼低級的封爵,可是到瞭西周後期,楚國一直默默向長江以南擴張,驅趕融合瞭大量百濮三苗,在擴張瞭“夏”人文化圈范圍的同時,自己也反過來受到外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以來被中原國傢不太放在眼裡。

當年周為瞭限制這些遠方異姓諸侯,也自然在遠方安插瞭很多的姬姓諸侯,就比如離齊國不遠的,在現在北京河北地區的“燕”國,還有在楚國東部,現在江蘇浙江一帶長江下遊的“吳”國,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狄人和百越人的聚居地,所以其實從一開始就和周也不是很親,但是又不得不跟從周的文化,成為瞭很特殊的存在。

所以我們發現,這些邊緣國傢其實怎麼來看都更有潛力,但是突然之間共主的丟失也讓他們十分彷徨,他們還需要帶著周的名號進行自己實力的擴充,進行對周邊民族的征服,所以說一時間這些國傢開始行動起來瞭。

而第一個幫到周的忙的,其實都不是前面說的這些國傢,而是一個地位更低,更沒有存在感的國傢。

還記得當年帝辛為瞭抵抗周招來的夏族遺民飛廉、惡來這爺倆麼,這兩個“嬴”姓人在商就總是被子姓貴族歧視,所以也沒什麼根基,隨著商的覆滅,他們的後代自然也就成瞭俘虜,一直在鎬京從事比較低的職務。

終於到瞭周穆王的時代,這老大心血來潮非要去昆侖山找“西王母”,結果後院起火,九夷入侵,當時作為給周穆王駕馬車的隨臣,惡來的孫子造父,發現立功的機會到瞭。

這貨不要命的駕車把周穆王送回到瞭鎬京平叛,穆王自然很感激,於是封造父於現在山西的“趙”地,從此自稱——“嬴姓趙氏”,這也就是趙姓的來源。

由於造父的功德,所以自己的子孫自然也就有瞭點地位,周王看他們對馬很感興趣,於是就給瞭他傢人一個養馬的活,等到瞭周孝王的時候,還是他傢的人——非子,因為一直在西戎地區養馬,養的非常不錯,於是孝王封非子於甘肅一帶的“秦地”,於是號稱嬴姓趙氏的別部,嬴姓秦氏。

這批嬴姓秦氏人逐漸成為瞭可以媲美嬴姓趙氏的大宗,但是其實這群可憐的外姓人其實一直被周當槍使,嬴姓秦氏宗族不停的被命攻打犬戎,收復被控制的地盤,其實我在祖先的第2章就說過,我們本身和西羌就是一傢人,隻不過是洪水時代分瞭傢,所以這個時代華夏人控制的也僅僅是零星的城池,城外的大量的野地生活著遊牧民西羌同胞,所以周一直在大量的驅趕這群人,把他們搞到高原上去,所以犬戎這麼憎恨周,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圖 西周的實際控制區域,僅僅是這些城池而已

結果被當槍使的嬴姓秦氏人越來越適應瞭西戎的環境,不停的打勝仗並且融合瞭大量的西戎,華夏的地盤開始擴張,而秦人本身的戰鬥力也開始增長,可惜這秦連諸侯都不是,名不正言不順,每次得到的封地都是周王室給的西戎地盤,就像TC政府為瞭表彰工程卻把俄羅斯的地盤封給你一樣,但是這批嬴姓人就在這種後媽養的環境下逐漸強大起來。

所以這樣一來,到瞭幽王的時代,秦反倒成為瞭整個西邊最大的一股勢力瞭,犬戎入侵,多年和犬戎作戰的秦,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於是這個時候的嬴姓老大“開”,我們可以叫他嬴開,也可以叫他趙開,也可以叫他秦開,反正總之把,我們的開把握住瞭這個機會,主動請纓驅趕犬戎。

在中原這些除瞭內亂什麼都不會的根正苗紅諸侯大眼瞪小眼的時候,秦已經基本控制住瞭犬戎的攻擊,並且秦開始聯系同樣作為邊緣國傢的晉文候在北邊進行保護,前面說瞭,鄭桓公“姬友”已經和周幽王死在一起瞭,遠在中原的鄭莊公也和秦聯系保護周王室。

就這樣,這些新興國傢用實力證明瞭自己,並且也大大的羞辱瞭一下這個形同虛設的周王室,周幽王死後,太子,也就是那個申候妹妹的兒子“姬宜臼”繼位,這也就是後來的周平王,周平王知道這鎬京也沒法呆瞭,嬴開護送周平王離開鎬京,鄭武公迎接周平王進入中原,周遷都“洛邑”,也就是現在河南西部的洛陽,這個時候,史稱東周。

周平王感謝嬴姓老大“開”護送有功,封為伯爵,並且周平王還是學他不要臉的祖先,把自己千瘡百孔的鎬京老傢送給瞭秦,秦被封為諸侯,開也就是秦國的第一代君主——秦襄公。

圖 犬戎的入侵和諸侯的護送

鄭武公因為這次完美的任務,逐漸在所有中原姬姓諸侯心中建立瞭威信,晉毫發無傷的在山西看著周的慘狀,其他東方諸侯看到周沒滅亡也就放心瞭,可是這麼一來,可就誰都不把周放在眼裡瞭,也就是說,歷史從這個時候,名義上進入“東周”,實際上就是進入瞭大傢熟知的——春秋時代。

當時實際上的諸侯控制區域,我們發現我們漢人的地盤那個時代真的挺小的,為什麼稱這個時代是偉大的亂世呢,也就是說,從這個時代開始,一切都不一樣瞭。

此時正是前770年,希臘逐漸走出瞭黑暗時代,進入瞭更為輝煌的古典希臘時代,亞述開始橫掃西亞,巴比倫也謀劃著新一輪的崛起。而我們也進入瞭這個“偉大的亂世”,“中國”這個概念開始形成,而一直並不顯眼的東方文明,也開始“彎道超車”。

隻可惜,後來周幽王姬宮湦仍然沒有逃脫後人的魔爪,褒姒這個苦命的女子又一次成瞭紅顏禍水。我們都說夏桀有妺喜,商紂有妲己,周幽有褒姒,我們驚嘆這其中的巧合,其實都是後來無恥文人,“厚古薄今”的包裝而已。亡國之罪或許不在亡國之君,更多的原因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切的一切都要更新。可以說幽王被抹黑,是後來申候女兒的孩子平王希望的,也是坐山觀虎鬥的諸侯希望的,這樣一來,這個亂世在文人的筆上也變得名正言順瞭,但是挑起這場亂世的始作俑者周的內鬼以及王室,卻都是輸傢。我們看前文說的希臘神話,其實並不怎麼避諱欲望的存在,對生殖欲望這個東西竟然寫的浪漫唯美,也正是這些欲望造就的英雄成就瞭希臘這個明珠一樣的文明,我們看前面這段歷史也會發現,與熱血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同,我們的改朝換代顯得更宏觀,也更詭詐。而正是春秋時期某個學派,導致瞭這一切都被包裝粉飾,非黑即白被無限放大,可以說幽王、“紂王”都是犧牲品,而堯舜禹湯又何嘗也不是我們筆下的犧牲品。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