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司馬炎真的毒死瞭自己的父親司馬昭嗎?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司馬炎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司馬懿傢族,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傢族,特別是從司馬炎之後,更加的奇葩。這個傢族,為瞭權力,可以自相殘殺到人神共憤的地步,也給華夏族帶來瞭深重的災難,讓漢人一度成瞭瀕危族群。由此,也可以大概猜測出,司馬炎為什麼要毒殺司馬炎瞭吧。

我們來看一下司馬懿傢族的人,都幹瞭些什麼事就明白瞭,這也是司馬懿傢族被後世人所鄙視的重要原因。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三父子,個個陰險狡詐,手段毒辣。但從權力交接上看,三父子似乎是相對團結的。難道是司馬傢也有團結的基因?非也。
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作為長子繼承瞭司馬懿的爵位,繼續掌控曹魏大權。因為司馬師無子,所以,司馬師去世後,必然是兄終弟及,由司馬昭繼承爵位。這才是司馬昭和司馬師之間沒有發生爭鬥的主要原因。
司馬師“目有瘤疾”,在平淮南時,“使醫割之”。結果,剛做完手術,文鴦率軍來攻,司馬師“驚而目出”。自此,司馬師的病越來越重,很快就在許昌去世瞭。司馬師去世前,把軍權交給瞭司馬昭,完成瞭軍權的交接。
司馬昭接替司馬師的權位之後,魏帝曹髦準備收回大權,下令司馬昭留鎮許昌,而讓尚書傅嘏率遠征大軍回洛陽。不過,司馬昭的確厲害,沒有中計,而是親自率軍回師。司馬昭隨後“進位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後來,又加九錫,開始瞭篡位的步伐。
魏帝曹髦也並非一個昏庸之主,正是他說出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隻是,曹髦的勢力太小瞭,但曹髦並未放棄反抗。曹髦聯合瞭數位忠臣,率領300宮人,準備討伐司馬昭。司馬昭得知消息後,馬上派兵入宮鎮壓。另外一個無恥奸險之徒出現,他就是賈充。中護軍賈充(跟中護軍趙雲的忠君為國,義薄雲天,數救幼主相比,賈充就是一個渣渣)率軍迎戰魏帝曹髦。他命令下屬成濟去殺曹髦,成濟一劍刺穿瞭曹髦的胸部。這在西方,會永遠被人稱為“弒君者”。成濟原本應該是大功一件,結果事後,司馬昭卻以弒君之罪,殺瞭成濟一族。成濟成瞭司馬昭的替罪羊。

善惡終有報,司馬昭的報應還是來瞭,而且,報應他的人,還是他的親生兒子司馬炎。
司馬昭在殺死瞭曹髦之後,立曹奐為帝,成瞭魏國實際上的“太上皇”。司馬昭在穩定朝局後,派鐘會、鄧艾等人伐蜀。蜀漢隨之滅亡,三國一統的步伐開始。魏元帝曹奐因司馬昭滅蜀有功,下旨拜司馬昭為相國,並晉封司馬昭為晉王,加九錫。晉朝的國號就來源於司馬昭所受封的晉王。
司馬昭成王瞭,就要確立接班人,立王太子。司馬昭次子司馬攸,聰慧機敏,性格溫和,且親近賢能,樂於施予,才能和威望都超過司馬炎,司馬懿在世時,都非常器重司馬攸。隻是呢,司馬師無子,所以,司馬昭將司馬攸過繼給瞭司馬師給嗣子。這時候,司馬昭想立司馬攸為王太子,就常說“此景王(司馬師)之天下也,吾何與焉。”
這些話傳到司馬昭長子司馬炎那裡,自然會心生怨恨。因為司馬炎可不是一個善良之人,此時的司馬昭危矣。支持司馬炎的何曾等大臣,在得知司馬昭要立司馬攸為王太子之後,據理力爭,說司馬炎是:“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吉尼斯世界紀錄呀,頭發第一長),手過膝(這劉備第二呀,讓人不免聯想,手臂長的人是不是都很腹黑),此非人臣之相也。”
當年的五月,司馬炎被立為瞭王太子,當年八月,司馬昭就因病去世瞭,年僅55歲。相比司馬懿的長壽,司馬昭死的的確有點蹊蹺。司馬炎隨後接任瞭相國和晉王之位,並在年底迫使魏帝曹奐禪位,登上瞭帝位,史稱晉武帝。
以上皆出自《三國志》、《晉書》記載,其中,的確沒有司馬炎毒死司馬昭的記錄。不過,在《三國演義》中,卻暗示瞭司馬炎毒殺司馬昭。

司馬昭在立司馬炎為王太子之後,有大臣啟奏,說天降祥瑞,預示司馬昭當稱帝。司馬昭聽聞,非常高興,準備迫曹奐禪位瞭。結果,回到宮中,剛要吃飯,突然中風無法言語。第二天,司馬昭病危,司馬炎及多位大臣入宮請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馬炎而死”。
司馬昭為什麼要指司馬炎,王太子已經冊立過瞭,這時候沒有特別之事,沒必要指司馬炎。所以,很多人以此推測是司馬炎給司馬昭下瞭毒,導致司馬昭中風,很快去世。羅貫中之所以這麼寫,應該也是當時早已經流行司馬炎毒死司馬昭的說法。
司馬炎毒死司馬昭的原因也很簡單。司馬昭更喜歡司馬攸,雖然司馬炎已經被立為王太子,但變數照樣存在。而且,司馬炎在繼承晉王兩三個月之後就逼迫曹奐禪位,可見司馬炎想做皇帝的急切。因此,司馬炎才下毒,毒死瞭司馬昭。
司馬炎做瞭皇帝,又立瞭“白癡皇帝”司馬衷為太子,還讓司馬衷娶瞭奸佞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後,導致瞭“八王之亂”,隨之引發瞭“五胡亂華”,以及晉人的“衣冠南渡”。如果是司馬昭篡位,司馬攸繼位,相信歷史將會有很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