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胡服騎射”是趙國之絕唱!“胡服騎射”為什麼隻發生在趙國?

“胡服騎射”是趙國之絕唱!“胡服騎射”為什麼隻發生在趙國?

時間:2019-06-17 18:46:17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你們知道胡服騎射為何隻發生在趙國?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戰國七雄時代,秦趙韓魏燕楚齊,每個較強的諸侯國都經歷瞭一輪又一輪不同程度的改革,而到瞭戰國末期,爭雄的焦點逐漸集中到瞭秦趙兩國。尤其是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後,一躍而成為山東諸國的最強者,甚至一度還死死壓制住瞭誰都不敢惹的“赳赳老秦”。

那麼,胡服騎射為什麼會發生在趙國,而且沒有在其他諸侯國中擴展開來呢?當時又沒有版權保護,趙國也沒地方申請國傢專利,更不可能進行所謂的技術封鎖,為什麼那些同樣有圖強之心的諸侯國沒能學到這種成功經驗,而隻能坐等衰亡呢?

圖 《大秦帝國》中的趙武靈王

因為“胡服騎射”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換裝易服”那麼簡單。

首先,胡服騎射是一場基於趙國歷史的軍事改革。在三傢分晉以前,趙氏就已經是晉國公卿中的一支強大實力,其先祖簡襄之烈時期,就屢屢主導晉國的外交內政,滅邯鄲氏、智氏之後,更是成為晉三卿中的頭牌。

早在趙簡子時期,趙國就已經頒佈過瞭臨時的軍功受賞制度。而到瞭趙武靈王時期,趙國趁著大好的國際形勢滅掉瞭“腹心之患”中山國。這才終於迎來瞭軍事實力的全面爆發。可以說,這就是一場趙國歷史積淀下來的量變而形成的質變。

深入趙國腹地的中山國,是趙國的心腹之患

其次,趙武靈王有難得一遇的外部環境機遇。當時的戰國形勢,秦國先受制於義渠,後又有武王舉鼎骨折而死那樣的鬧劇,致使秦國短暫內亂,根本無暇顧及趙國,甚至還被趙國勢力侵入,連秦昭襄王都是在趙武靈王的意志主導下才登位的。

其他諸國,燕國有子之之亂,燕昭王也是在趙武靈王扶持下所立的。齊國則卷入到瞭燕國內亂和楚越之爭的亂局中無暇他顧。韓國、宋國則是趙國的同盟國,可用於牽制魏國。如此大好形勢,讓趙武靈王能夠拔出足夠的精力和註意力去解決國內問題,推動改革的進程。

第三,趙國還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擁有充足的戰略資源。趙國在三傢分晉中得到的版圖是最靠近北面的,不僅接近漠南草原,並且擁有直達的孔道。這樣就使得趙國保證瞭“胡服騎射”中最為關鍵的戰略資源:戰馬的供應。

與趙國有相似地理條件的,隻有秦國和燕國。然而燕北苦寒之地,又被燕山阻隔,要搞這一套其實很難。秦國有條件,但他們搞瞭一套更為徹底的制度:軍公爵制。而且,人傢其實很早就開始搞“與戎狄同俗”瞭。

圖 漠南草原

最後,假設各諸侯國都有效法趙國“胡服騎射”的主觀意願,以及有趙武靈王那樣強烈的變法圖強的渴望以及能力,然而時異勢易,他們也再沒有那個機會瞭。

在趙武靈王死後(前295年)短短不到十年間,先是伊闕之戰爆發(前293年),韓魏兩國聯軍24萬被秦國全殲,元氣大損。接著燕國樂毅伐齊(前294年),連下齊國72城,差點打廢齊國。至於楚國,由於其地理(最南面且交通不暢)和體制(國內“小諸侯”林立)的特殊性,可能根本就不願意搞趙國這樣的改革。就算楚王願意,要推動改革也隻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楚王的君主權力在諸侯國中是最弱的)。

因此,“胡服騎射”就成瞭趙國之絕唱。

至於秦國,則以一套更加全面徹底更具耐力的制度,最終擊敗趙國,完成瞭天下一統的大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