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歷史的人那麼多,為何司馬懿笑到最後?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司馬懿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一、守弱
一提司馬懿,許多人都必說,他太能忍或裝,所以騙過瞭曹操,熬死瞭諸葛亮,最終笑傲三國。可問題是,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做人真能忍一步就海闊天空,裝一下便艷陽高照?因為通常情況下,隻會換來人傢的得寸進尺。
所以,司馬懿那根本不叫忍或裝,而是一種非常強悍的能力,叫:守弱!《道德經》對“守弱”給出過一個標準解讀,就六個字:知其雄,守其雌!這點在司馬懿身上,體現的非常顯著。
曹操召用司馬懿,可司馬懿卻不想出去效力,但他非常清楚曹操何其“雄”,於是便裝病。如今的問題是,司馬懿裝病能騙過曹操嗎?答案就是:無關騙過與否。因為曹操很“雄”。但雄有雄的難處,天下那麼多大事,豈能容曹操跟名不見經傳的司馬懿較勁?
再者言,曹操的地位太高,哪怕發現瞭司馬懿騙瞭自己,他就真敢殺司馬懿?那曹操的名譽就要受損。畢竟,人傢不想來,都裝病瞭,你曹操還不依不饒,是不是太過分,唯才是舉瞭半天,有啥效果?

這種情況,其實如今也普遍存在,比如我不想幹活瞭,便對大領導撒謊說:我病瞭。大領導必會問寒問暖,讓我安心養病。但同樣情況,我對頂頭上司這麼說。那頂頭上司必會,恨不得用眼神,要殺死我。
同理,司馬懿後來騙曹爽的裝病也是如此。隻不過這回,他利用瞭自己“年事已高”這個特點。所以,知其雄,守其雌。前提是必須要能瞭解對方“雄”在何處,又因他的這種“雄”,產生出哪些“弱”,然後針對而來,這才叫“守弱”。可不是所謂的,忍一忍,裝一裝,就能過關。
二、不敢為天下先
司馬懿的多變,在三國牛人群裡無人能出其右。因為你很難給他貼上一個恰當的標簽。如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等。司馬懿是啥?恐怕最普遍的標簽就是:能熬,活得長……
問題是三國時期,比司馬懿活得長的人有的是,比司馬懿還能熬的人也很多。可為啥都沒熬成和活成“司馬懿”?其實就一條能解釋,那就是司馬懿:不敢為天下先!這六個字,同樣出自《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司馬懿這一輩子,就堅定執行“不敢為天下先”,平時幾乎看不到他,因為他總跟在別人身後,所以幹出來的事,總有似曾相識感,如最終的司馬傢篡曹魏,幾乎翻版瞭曹操父子的篡漢。
還比如,他跟曹爽的最終決鬥,竟然是還是翻版年輕時騙曹操的裝病。故而,司馬懿除瞭在《三國演義》中,穿瞭回諸葛亮送來的女人衣服外,就找不找他有何驚艷或首創的事跡。
所以,如何給他貼一個恰當的標簽?司馬懿似乎就是一個“混合體”,既有他自己,又藏著曹操等其他三國牛人的影子。故而司馬懿就是一個極端的“實用主義者”,一輩子不敢為天下先,卻吸收著別人的成功經驗。故而,他才能“長久”!

三、無常心
倘若說司馬懿“守弱”和“不敢為天下先”,是他立身自保的根基,那麼這“無常心”就是他攻擊利器。何為無常心?《道德經》解釋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司馬懿不是聖人,自然他的無常心,就體現在瞭跟對手的交鋒中,這就是司馬懿最大的對手:諸葛亮!
司馬懿跟諸葛亮的交鋒,並非如《三國演義》中所寫的,自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便開始瞭,而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時。

當時的司馬懿,由於有瞭閃電戰,大敗孟達等戰績,對能戰勝諸葛亮充滿信心。哪料卻被揍得鼻青臉腫,最終連張郃都戰死瞭。這一戰對司馬懿來言,堪稱是教訓慘痛。所以當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終於祭出瞭“無常心”。
從此不想自己該如何,反而處處以諸葛亮所想,所怕,所短為己用。死死抓住諸葛亮的糧草問題,打死不出戰!哪怕諸葛亮送來女人衣服,也是要先請示皇上。正是因如此,諸葛亮被熬死在五丈原。雖司馬懿得知消息後,終於帶兵追趕瞭,卻來瞭一幕“死諸葛,嚇退活仲達”。
面對如此難堪,司馬懿卻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即,我隻想著活著的諸葛亮,可他死瞭,我還怎麼琢磨他?這種無常心,同樣也反應在瞭高平陵事變時,本來陳泰擔保,絕不會殺曹爽。司馬懿也發誓同意。結果抓住曹爽後,司馬懿就變瞭模樣,殺掉曹爽全族,從此把曹魏政權死死抓在手裡,再也不給曹魏任何機會。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這句同樣也是司馬懿為何背棄盟約殺曹爽,奪曹魏天下的解釋。即,對手死後我就不用想他們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