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被秦軍圍困時間足足有兩個月 為什麼趙孝成王不派人去救他呢
趙括被困為什麼趙王不救他呢,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長平之戰中,由於廉頗在長平堅持以防守為主,不肯出擊與秦軍正面交戰,惹怒瞭趙孝成王。趙孝成王派趙括替換廉頗,統帥趙軍與秦軍交戰。

(長平之戰)
秦國得知趙國換帥的消息後,也立刻換帥,用白起代替王齕。
白起到達長平後,立刻派一支2萬5千人的隊伍,沖到趙軍的後方,斷瞭趙軍的歸路。接著,又派出一支5千人的騎兵,插到趙軍腹地,把趙軍一分為二。同時,白起又故意引誘趙括出兵。趙括果然中計,出擊和秦軍作戰。但是連戰數次都失敗,隻得退回他們所修的城堡中,等待趙國救援部隊的到來。
但是,趙國一直沒有救援部隊到來,而城中的糧草也吃完瞭,斷糧達到瞭46天。趙括沒有辦法,隻得強行突圍。可是他們連續沖瞭四五次,都沒能突圍成功。最後,趙括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括一死,趙軍全線崩潰,被秦軍活捉瞭40萬人。
接下來,就是秦軍對手無寸鐵的40萬趙軍進行屠殺(或者活埋),從而制造瞭震驚天下的坑殺事件。
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會提一個問題,明明趙括被秦軍圍困,前後長達兩個月,為何趙孝成王不派人去救趙括?要知道,廉頗還在國內呢,為什麼不派廉頗帶兵去救?
還有,諸侯國中,韓國已經被秦國打得閉聲閉氣也就罷瞭,魏國、楚國還有強大的力量,他們為何也不派人去救?最終造成趙國的40萬人,全軍覆滅!

(趙括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為何魏國、楚國不派軍前往救援。
有人說,魏國、楚國不派軍救援,是想讓趙國和秦國“鷸蚌相爭”,自己好“漁翁得利”。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當秦國在差不多全部攻下韓國的時候,無論魏國、還是楚國,都已經明白,那時候的趙國與秦國的作戰,已經不是“兩虎相爭”,而是羊與狼的爭鬥。趙國一旦覆滅,他們的處境會更加危險。唯有合縱,才有可能一息尚存。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去救趙國呢?
其實,他們之所以不救,全是趙國自己操作不當造成的。
當初,廉頗和王齕在作戰的時候失敗以後,趙孝成王就想親自前往率軍攻打秦國。不過大臣樓昌認為,就算是趙王親自率軍,也未必是秦國的對手。不如派人去和秦國講和。另一個大臣虞卿則認為,秦國的目的,明擺著是想消滅趙國,講和是沒用的。我們現在去和秦國講和,他一定熱情對待。但是這都是他的表面文章,目的是讓別的國傢不來幫我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聯絡魏國和楚國,讓兩個國傢來幫忙。
哪知道,趙孝成王不聽虞卿的,聽瞭樓昌的建議,去和秦國講和。秦國呢,果然如虞卿說的那樣,對趙國的使者熱情款待,把這個款待的信息高調張揚。
魏國和楚國得到這個信息後,秦趙之間的戰爭,他們自然不願意參與瞭。因為他們害怕趙國和秦國是假打,目的是圖謀他們魏國和楚國。
因此,盡管趙國被圍困瞭兩個月,魏國和楚國都一直按兵不動。

(趙孝成王劇照)
那麼,趙孝成王為何也不派兵救援趙括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趙國已經沒有跟多餘的軍隊瞭。
廉頗當初帶瞭25萬人在長平和秦軍對壘。後來,趙國前往替換廉頗的時候,又讓趙括帶瞭20萬人去。這樣一來,參與整個長平之戰的趙軍,就多達45萬人。可以說,那時候趙國國內已經沒有什麼兵力瞭。而從一年後的邯鄲之戰的情況也可以看出,45萬人,確實差不多是趙國的全部兵力,邯鄲之戰,甚至要征集少年和老者來參軍,才能和秦軍作戰。
二、趙軍之敗在於斷糧。
趙軍那時候還有40多萬人(本來一共45萬人,打死瞭一些,還剩40多萬)。這40多萬要是和秦國正面決戰,也未必就打不過秦國。但是,趙括帶兵去長平的時候,帶去的不是糧草,而是兵馬。恰恰在這時候,白起派瞭2萬5千人插到趙軍的後方。這2萬5千人其實就是斷趙軍糧道的。有可能是把趙軍的糧草給燒毀瞭,有可能是搶奪瞭,總之,糧草沒有及時送到長平。長平本來有25萬人吃糧,又去瞭20萬,糧草肯定就不夠。沒有瞭糧草,趙軍軍心就亂瞭,又餓著肚子,最後自然打不贏瞭。
三是秦國抵擋住瞭趙國的救援部隊。
趙國當時肯定是派瞭些人前往救援的。但是秦國知道後,提前在全國征集15歲以上的男子,每人給他們進爵一級,讓他們前往趙軍的後方,抵擋趙國的救援部隊。
趙國的救援部隊本來就弱,又有可能帶著糧草,有所顧忌。而另一邊的秦軍,雖然年齡也不大,但是因為都被進爵一級,因此個個精神百倍,由此,他們完全擋住瞭趙國的救援,最終讓趙括成瞭缺糧的孤軍。
走投無路的趙括,孤註一擲地突圍,最終自己被殺死,40萬將士也被坑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