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三國天才軍事傢鄧艾為何結局那麼慘 主要的原因有幾點

三國天才軍事傢鄧艾為何結局那麼慘 主要的原因有幾點

時間:2019-06-19 14:26:1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三國天才軍事傢鄧艾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司馬懿一生培養瞭兩個好學生,一個是鄧艾,一個是石苞。鄧艾和石苞都出生寒門,但是卻志向遠大。兩人都屬於那種文武全才的人,司馬懿死後,鄧艾陸續官升至鎮西將軍,石苞陸續官升至鎮東將軍。可見兩人對於魏國是多麼的重要。

那麼三國天才軍事傢鄧艾為何結局那麼慘?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薑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耒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 到瞭三國後期,薑維與鄧艾無疑是兩位傑出的人物。薑維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鄧艾則突破險阻,打敗薑維,拿下瞭西蜀,功勞至偉。老鄭始終以為,輪文武雙全,鄧艾遠在薑維之上。一支奇兵,薑維根本就沒有與鄧艾較量過幾仗就敗下陣來,西蜀隨之滅亡,劉禪嚇尿瞭褲子,抬著棺材當瞭魏國的俘虜。並且留下瞭“此間樂,不思蜀”的笑柄。應該說鄧艾的水平與司馬懿有的一拼。看來鄧艾是被《三國演義》有意的壓低瞭,而把更多的空間給瞭司馬傢族。 況且,入蜀後的一系列表現,也都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武可安邦,文能定國”的人物。拿下成都,對於他來說就已經大功告成,等到朝廷派人來接管,自己就可以凱旋而歸瞭。可是他沒有,等人來收拾亂局太慢,不如直接把治蜀的人選先安排下來,穩住局面。

於是,三下五去二,搞定瞭!這期間,司馬昭曾傳令他班師,他沒有聽,直到把人事安排停當才回去。在此,鄧艾充分顯現瞭他的文治才能,薑維莫及。可是他不知道司馬昭早已防著他瞭,安插瞭一個臥底。這個臥底已經把他不聽調遣有謀反之心的小報告打給瞭司馬昭。而擁兵比他多幾倍,卻沒有奪取成都的鐘會將軍更是對他羨慕嫉妒恨,也買通瞭臥底,要將鄧艾至於死地。結果,鄧艾被臥底幹掉,死得非常慘,令人唏噓不已! 那麼,鄧艾這位天才軍事傢為什麼會結局那麼慘呢?

小編以為不外乎這麼幾點:

第一,作為一位傑出的文武雙全的將領,盡管他超過薑維許多,但還顯得智慧不足。他沒有想到司馬昭對他始終有疑心,你的功勞越大,主子的疑心就越大。自古沒有那一個王侯不怕臣子功高蓋主,鄧艾對此不夠清醒。因此他沒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胸懷,取瞭成都還要管成都,越位瞭還自以為是。得意忘形,必有後患。曹操當年受降瞭張魯,就曾得意忘形,睡瞭人傢的嬸娘。結果張魯反叛,他折損瞭一個兒子和一員大將典韋,若不是跑得快,自己也玩完瞭!

第二,防君子也需防小人,在漢魏當時最有能力也最靠近權利中心的隻有鄧艾與鐘會二人,而鐘會一直嫉妒鄧艾的才能,鄧艾卻對此沒有什麼防范。此即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聰明的鄧艾怎麼就忘瞭這條古訓?而且,他應該清楚司馬昭正是利用瞭他們的矛盾玩起瞭平衡之術,讓他們彼此牽制,明爭暗鬥,自己坐收漁人之利。一個將軍會打仗、有計謀當然重要,防范他人算計更為重要。大軍事傢孫臏正是對老同學龐涓未加防范,被弄斷瞭雙腿,險些丟瞭性命。鄧艾也未能幸免,假如他把與鐘會的關系處理得明智一些,或許就可以躲過悲慘的一劫。“左顧右盼”不是一個褒義詞,但對於軍事將領和高官卻是一個必要的自保。有瞭安全,才有進步,“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嘛!

第三,鄧艾暴露瞭自己的野心,被司馬昭和鐘會聯合算計,死於非命。假如沉得住氣,班師回朝,請假休息,學學司馬懿的裝瘋賣傻。然後,坐看風雲變幻,進一步積蓄實力,有朝一日沒準就可以取代司馬傢族,成為一代君主。看來,鄧艾不具備這種素質,命裡沒有。就像司徒王允,即使坐到瞭寶座之上,仍然坐不住,不僅翻身落馬,而且一命嗚呼!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