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怎麼用人的?漢武帝的用人哲學!
漢武帝是怎麼用人的?漢武帝的用人哲學!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漢朝建國那會兒,由於連年的征戰國力非常虛弱,據說皇帝出行的時候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湊不齊。因此,前幾任皇帝一直奉行休養生息的利民國策,經過70多年的勤政積累,漢武帝上位的時候,國庫已經相當充實,長安的馬達四十萬之多。
兵強馬壯,還有糧餉。年少氣盛的漢武帝雄心勃勃,不僅想打敗不停來犯的匈奴,還想做一個萬邦來朝的皇帝。人力有時窮,想要完成這樣龐大的目標,肯定需要借助各種人才去一步步實現。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出身草莽,漢初的時候一直奉行著黃老清靜無為的思想。到瞭漢武帝的時候,這種寬松的思想已經演變成瞭惰性。朝廷上的官員大都屍位素餐,反倒地方諸侯豪強很積極的兼並土地,頗有幾分尾大不掉的趨勢。
攘外必先安內,漢武帝重用的第一種人就是執行力強的人。竇太後去世後,終於掌握大權的漢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試圖用法治來削減地方諸侯國的勢力,一步步削弱地方豪強貴戚。
遭受打壓的地方豪強極力反抗,執行力低的官吏很難把漢武帝的命令實施下去。隻說不幹,再好的計劃都隻是空想。漢武帝培養提拔瞭一大批執行力強的人,去嚴格實施自己制定的法律。比如張湯這個有名的酷吏,一生參與無數大案,辦事的時候毫不手軟。
漢武帝在瓦解諸侯國平定內部的同時,也在積極的尋找第二種人,戰鬥力強的人,也就是能幫他開疆拓土保傢衛國的人才。漢武帝時期非常重視武將的培養,他愛惜將才,有功重賞,有罪輕罰。
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漢武帝派公孫敖,李廣,衛青等人率兵分四路反擊。其中公孫敖敗亡瞭七千多士兵,事後漢武帝隻是將他貶成平民,讓他把作戰的經驗傳授給其他將領。
李廣被俘虜後逃瞭回來,對於這樣的敗軍之將漢武帝都沒有直接誅殺,也隻是貶成平民,等到再次作戰的時候,又重新啟用委以重任。
四路軍隊,兩路敗亡,一路無功而返,隻有衛青率領一萬騎兵,憑著冷靜果斷的素養,深入敵軍直搗黃龍,帶著700多俘虜凱旋而歸。嚴格來說衛青這場勝利並不算大勝,隻是一場具有象征意義的首勝。但是漢武帝卻直接冊封衛青為關內侯,為後來的人樹立瞭一個典范。隻要立功,就能得到冊封。
《孫子兵法》中曾提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裡,百姓之費,公傢之奉,日費千金。打仗就是打錢,後勤得不到保障隻有死路一條。因此漢武帝還重視的第三種人,懂得安排資源的人,在當時主要是財政方面的大臣。
善於安排資源的人,能夠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公元前120年,漢朝因為連年征戰導致財政虧空。商人出身的桑弘羊因為善於算計經濟問題,在鹽鐵官營規劃中負責"計算"和"言利"。由於表現突出,漢武帝破格提拔桑弘羊為大農丞。隨後桑弘羊逐漸表現出自己的能力。
可以說漢武帝後期能夠向其他國傢展示漢朝的國富民強,跟桑弘羊的付出有很大關系。漢武帝在位期間一直重用桑弘羊,臨終托孤讓他作為輔政大臣輔佐以後的新皇。
漢武帝端坐深宮,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全靠知人善任,不斷挖掘各方人才,借用別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標,讓大漢王朝變得那麼強大。時代變遷,今後的社會分工或將越來越精細,每個人都將成為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懂得借力躍遷,才能扶搖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