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要造城墻?古代造城墻是怎麼造的?
古代為什麼要造城墻?古代造城墻是怎麼造的?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看古裝電視中主角到達一個城市的時候,眼前必然有一座巍峨的城墻,下面開著一個門上書城市的名字。很多人印象深刻就是《射雕英雄傳》中的古襄陽城墻,由郭靖大俠坐鎮抵禦蒙古和金人的入侵,靠著這些堅固的建築,讓敵人們無可奈何。可以說正是有瞭城墻才有瞭城市,城墻確實是中國城市中最基礎、最深刻也是最耐久的部分,早已融入到中國人的文化血液中。在中國歷朝歷代中,從京城到州府再到縣城,幾乎處處都有各種類型的城墻,哪怕再小的居民區也都有類似建築進行防衛,比如木制柵欄。

這裡以平遙古城為例,平遙作為古代縣級城市的代表,目前仍保存完整,其城墻建造技術有廣泛代表性。
用黃土分層夯實版築。黃土則來源於挖護城河,使城垣與護城河一舉兼得。所謂版築,就是在兩塊板子之間填滿土後夯實,再逐層用這種方法不斷增高。在建造城墻的時候,使其斷面呈梯形,所以不易坍塌。
明初改進夯築技術及包磚的城墻建造技術:
古代城墻,除瞭北京和南京兩座都城城墻以及西安府城城墻內外包磚,其他的城墻大多隻在城門內外包磚及城墻外側包磚,而城墻內側外露夯土。明初燒磚技術改進,使得為城墻大規模包磚成為可能,我們現在見到的城墻大多就是建於那一時期。

平遙城墻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對原有城墻進行大規模擴建及改建。原本單純用素土夯築的墻基和墻體,在重新夯築時自下而上采取瞭加筋強固的措施,每隔2米就鋪有一層間距為2-3米的木樁。並在夯土時將每層夯土的厚度控制在12-15厘米,使夯土層更加堅固密實。
不僅如此,夯土墻在包磚時也有特殊設計保持城墻穩固。在城墻基礎處,先用巨大條石壘起半人高的擋土石墻,再在條石上砌築城磚作為擋土磚墻,這部分磚墻的厚度從下到上逐層收縮,最高處的磚墻也要厚0.53米。除此外,擋土磚墻內側每隔6米還砌有一座與城墻高度一樣的厚實城垛,來增強夯土的穩固性。使得用這種技術建造起來的平遙城墻又高又堅固。
古代技術那麼落後的情況下不惜財力卻修建城墻,尤其是以王朝首都的城墻最為堅固,那為什麼現代又要拆瞭呢?
第一點,古代戰場騎兵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力量,蒙古人就是憑借蒙古騎兵橫掃天下,一直打到歐洲地區。城墻的修建可以有效的抵禦騎兵,讓他們發揮不瞭作用,如果是一馬平川沒有防禦工事的地形,敵人一個沖鋒可能就沒有瞭。而現代飛機大炮的出現,再堅固的城墻也抵擋不瞭幾下,再勞神費力的去修建城墻,就是勞民傷財。城墻也完全失去瞭它的作用。
第二點,我們在電視中看過,進城的百姓經常要被士兵們搜身,甚至是盤剝一番。尤其是晚清時期,各地軍閥林立固守城池,高大的城墻給百姓們帶來的不是安全感,而是陰影是過去受到壓迫的苦難。將城墻拆穿其實也是拆掉老百姓心中過去不好的回憶,從此以後進入新時代,以後想要出入城鎮都是隨心所欲。

第三點就是時代的發展,出於城市規劃的原因,一些城墻必須要拆掉,比如說需要通火車城墻都是阻礙。以前城市規模太小,當時全國最大的首都也比不瞭現在隨便一個市,而且以前的規劃也不一定科學,為瞭更符合發展的需求,經過現代的改造後城墻就被拆除瞭。
如今隻有幾個古來的城市依舊保留一小部分古城墻,作為過往歷史的見證。我們更應該抬頭向前看,過去那些不好的東西就讓它們隨風消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