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乾隆很忙?除瞭畫畫寫詩,朕在吃上也沒輸過!

乾隆很忙?除瞭畫畫寫詩,朕在吃上也沒輸過!

時間:2019-06-25 16:43:0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乾隆很忙?除瞭畫畫寫詩,朕在吃上也沒輸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忙在他不僅是一個日理萬機的皇帝,也是一個有著多項“愛好”的帝王。

他喜歡給歷代名傢書畫題字蓋章,據不完全統計,乾隆皇帝的印璽有一千多枚;他還喜歡寫詩作畫,據不完全統計,乾隆皇帝一生作畫一千四百多幅,作詩四萬多首。

▲《乾隆帝寫字像》軸,清 故宮博物院藏

在體量龐大的詩詞中,不乏一些極為生活化的詩,如有一首詩名為《黃瓜》:“菜盤佳品最燕京,二月嘗新豈定評。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傢風景繪真情。”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不同於一般的“吃瓜群眾”,還是一位愛吃,並且對吃十分講究的皇帝。

乾隆皇帝是個“吃貨”嗎?

至少相對於他的父親雍正皇帝來說,他是。

雍正崇尚節儉、勤政,對宮廷內的奢華飲食並不上心。

到瞭乾隆時期,乾隆不僅擴建瞭禦茶膳房,並且十分鐘愛精致的蘇州菜。為此,他數次南巡時,每每都要品嘗蘇州織造官府菜,甚至在第四次南巡途中,直接把官廚帶回瞭宮中。

▲《乾隆南巡圖》卷之《回鑾紫禁城》,徐揚繪

宮中的禦廚向來是世代相傳的,外人不能隨便入職。而這位被乾隆親自選定入宮的禦廚名叫張東官,事實證明乾隆的選擇並沒有錯,這位禦廚不僅為清宮禦膳帶來瞭革新,也將中華美食推上瞭一個新的高度。

正式成為禦廚後的張東官,以蘇州菜為根基,開始改良清宮禦膳,憑借自己精湛的手藝,為乾隆帝的餐桌添瞭許多新式菜肴,並且都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

從乾隆三十年(1765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張東官做瞭十九年的禦廚,乾隆皇帝每日膳單中的第一道菜必署名為張東官,更厲害的是,乾隆能通過品嘗來辨別菜肴是否為張東官所做,可見皇帝對他的充分認可。

“民以食為天”,想來皇帝也是一樣,不一定是要多麼極盡奢華,但一定要精到。適宜的食材、恰到好處的時間、精細的手法,才能提煉出一餐美味,是中華飲食文化獨有的境界。

乾隆是個愛吃“獨食”的皇帝嗎?

作為皇帝,吃飯可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日常動作。

《禮記·禮運》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中國自古以來,禮與食的關系就極為密切。

無論是帝後日常的膳食,還是宮中大型筵宴活動,都是飲食中禮文化的生動體現。

每年的歲末年初,皇帝都有很多的禮儀性活動,筵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除去年節,清宮中舉辦的禦宴,從次數和種類上,都比前代要繁多而復雜。

▲《萬樹園賜宴圖》,清乾隆,郎世寧等繪 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尤其是一個喜歡“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皇帝,清宮中規模最大的筵宴是千叟宴,千叟宴始於康熙朝,盛行於乾隆朝,嘉慶朝以後便不復存在瞭。據文獻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乾清宮舉行過一場規模盛大的千叟宴,與宴者多達三千人。

而早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正月,為瞭表彰平定準噶爾和回部之亂的西征大軍,乾隆就曾在紫光閣舉行過盛大的慶功宴,參加者有王公貴族、文武大臣、蒙古首領以及西征將士等107人,宮廷畫師姚文瀚在一幅名為《紫光閣賜宴圖》的畫作中就描繪瞭這次典禮的場景。

▲《紫光閣賜宴圖》卷(局部),清乾隆,姚文瀚繪 故宮博物院藏

事實上皇帝的禦宴名目眾多,大致有如下種類:皇帝登基的會元宴,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誕辰)的三大節朝賀宴,皇太後生日是聖壽宴,皇後生日的千秋宴,皇帝大婚時的納彩宴、大征宴、團圓宴,各種節令的節日宴、宗親宴和傢宴,以及被人廣為傳頌的千叟宴等,還有用於軍事的命將出征宴、凱旋宴,用於外交的外藩宴等等。

一年之內大小筵宴不斷,均是集宮廷美食、美味、美器於一身。

美器不如美食嗎?

故宮博物院現收藏有大量的餐具用品,都是得益於清宮中各種宴席和慶祝活動。

清代美食傢袁枚在《隨園食單·器具須知》中說:“古語雲:‘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清宮禦膳使用的器具,種類繁多,制作也極為考究,無一不透露著宮廷中的奢華與精致。

▲清 花梨木蟠螭紋鏤空提梁食挑盒 故宮博物院藏

食挑盒是明清時期頗為盛行的食具,故宮收藏有一件花梨木蟠螭紋鏤空提梁食挑盒,通體雕刻著“萬字不到頭”紋飾,寓意著“天地和諧、萬福萬壽”。內屜呈多邊委角圓形,分別盛放銀壺、盤、碗、箸等餐具。

美食須美器,故宮文創推出的一款五福臨門食器禮盒,正是以這件精美的清宮食器為基礎,進行重新設計制造。

造型上選用瞭故宮常見的造型元素,每一件都有著十分美好的寓意。

在材質上,黑鐵釉與羊脂白釉的結合,讓陶土的顆粒感與細膩達到瞭完美的融合,使陶器在質感上厚重又不失柔和。

將其放置於餐桌,可增添些許情趣,也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質的素雅好物。

美食配美器,這不僅僅是百年前清人對飲食文化的追求,也是今天的我們對一蔬一飯的不辜負。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